賈曉玉、劉新軍、楊明都是南陽人,在天津打工七八年,是十分要好的工友。今年開始,他們仨在天津市河北區律笛裡小區干外牆粉刷。
2014年6月17日11:40,三人在該小區門口剛吃過飯,突然聽到小區內傳出呼救聲,他們聞聲跑過去,隻見小區8號樓4樓陽台外倒挂著一位老大娘,老人左腿褲腿兒被空調室外機挂住,左手死死拽住空調機罩,身體懸空,隨時有墜落的危險。
“走,快救人!”顧不得多想,劉新軍、賈曉玉飛奔過去,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徒手沿樓外的窗戶護欄從一樓爬到三樓窗台,各用一隻腳踩住窗台,另一隻腳踩在空調室外機上,雙手托舉住老人。楊明在爬到二樓窗台后發現,三樓僅有十余厘米寬的窗台不能同時容納三個人,如果他也爬上去,不但救不了懸空的老人,反而會讓二人因失去平衡跌落。於是,他又返身下來保護托舉老人的劉新軍、賈曉玉,以備緊急情況予以施救。
5分鐘后,消防官兵趕到,三人配合消防隊員用繩子和救生吊帶將老人固定好后,將她從窗口安全送進4樓屋裡。雖受驚嚇,但老人身體並無大礙。
老人的兒媳在電話中告訴記者說,老人是扒窗向外看時不小心掉下去的。當時,她與丈夫正在廚房做飯,她發現老人不在屋裡,窗戶敞開著,便連忙跑到窗口,發現老人已經挂在外面,“要不是南陽三個好兄弟出手相救,后果真不敢想”。
6月18日,天津電視台、今晚報、每日新報報道了三人的英勇事跡。6月19日,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和6月20日的《朝聞天下》欄目也對此進行了報道。老家淅川縣委政府派人專程趕赴天津看望慰問三個好青年,並號召全縣廣大青年向英雄學習。
“托舉三兄弟”事跡材料
【朴實事跡彰顯善良品德】
2014年6月17日,家住天津市河北區律笛裡的張金梅大娘不慎從窗口跌出,88歲的老人被挂在四樓窗外的空調室外機上。正在此處進行舊樓改造維修施工的三位農民兄弟正好路過,他們二話沒說,徒手從樓房的外牆攀向三樓,用手托舉起老人,直到消防官兵趕到,將老人從樓上救下。
這三位農民兄弟是劉新軍、賈曉玉和楊明。他們來自河南南陽,來津務工已有多年,他們的義舉感動了津城市民,也紅遍了互聯網,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托舉三兄弟”。
劉新軍今年35歲,是老大哥。他的老家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大石橋鄉,后來由於修建丹江口水庫,全家移民到南陽市區附近。今年24歲的賈曉玉和25歲的楊明都是淅川縣寺灣鎮人。
在“托舉三兄弟”中,劉新軍是村裡出名的“好小伙”,他喜歡自己過去的那段生活,“農村生活與城市生活截然不同,大家鄉裡鄉親,就跟一家人一樣,不像城裡人彼此之間那麼陌生。”劉新軍是個熱心腸,老張家蓋新房子,子女都在外地打工,運來的磚需要往院子裡搬,新軍看見了,把外套一脫,就跟著忙活起來,一直干到日落西山,滿頭大汗,肚子開始咕咕叫,這才抹抹額頭上的汗,想起來該回家了。老李家地裡的活計忙不過來,招呼一聲新軍,人立馬就來到田間地頭,除草割麥,一干又是一整天。村子裡有位老大娘自己孤身一人,生活多有不便,很多家裡家外的活計,也都是新軍跟著忙前跑后。
平日裡,三兄弟一起登梯爬高,一起吃飯休息,一起抽煙聊天。沒想到,在遇到危難險情時,也是三兄弟一起上。在危急關頭,他們一起合力救人,多年凝聚的感情和默契也在那個時候體現得淋漓盡致。
突然聽到小區內傳出呼救聲,第一個爬上樓房托起老人的是劉新軍。在三兄弟中,他個子最矮,隻有一米五五。個子小有個子小的優勢,小個子身體靈活,發現張大娘懸在窗口的那一瞬間,劉新軍隻用了幾十秒就爬上了樓房。不過,個子小也有個子小的缺點,站在三樓的窗戶上,托舉老人的時候有些夠不著。看到了新軍大哥爬上了三樓窗台,賈曉玉也跟了上去。他知道,新軍大哥個子小,身體也沒有自己壯,一個人肯定頂不住。楊明也沖了上去,不過,窗台太窄了,容不下三個人,劉新軍和賈曉玉讓楊明先去報警,再去找些繩子,想辦法把老大娘拉進屋裡。可楊明覺得站在窗口的劉新軍太危險,他想讓新軍大哥下來,新軍趕忙說:“好兄弟,別爭了,哥還能頂得住,你快去吧。”就這樣,楊明一邊用手機報警,一邊去找救人的繩子。
這麼瘦小的身體,卻托起了那麼沉重的生命。那一刻,他們心裡想的是什麼?劉新軍說,很多記者都問他這個問題了,回到家裡,他老婆也問他,當時都想啥哩?他跟老婆說,能想啥?啥也顧不得想,就是覺得老人在上面太危險了,咱得幫著把人保護好,救下來。當天晚上靜下心來,劉新軍再回憶白天發生的事情,他才明白,人在危急之間去做什麼事情,根本不會有太多思考的時間,而是出於內心的本能,直覺的反應。至於心裡會涌起所謂高大感人的想法,更是無從提起,因為時間根本不允許!
“我們沒做啥大不了的事,大家都來採訪我們,弄得我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誰遇到那種情況都會上去的,我們只是碰巧趕上了,真沒啥。”話說得輕鬆,但如果真的遇到這樣的危急,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沖上去,真的不好說。如今,三兄弟又回到了工地上,在烈日炎炎下繼續開始了繁重的體力勞動。救人的事他們也不想再多提了,“都過去了,這算不上什麼,以后如果再遇到這樣的事,我們還是會再沖上去。”
【社會反響】
此次事件發生后,《中國青年報》、《新華每日電訊》、《河南日報》、《天津日報》、大河報、人民網、鳳凰網等各大媒體都在重要位置大篇幅予以報道。天津電視台、《今晚報》、《每日新報》等媒體相繼報道了三人的英勇事跡。隨后,央視《東方時空》及《朝聞天下》欄目跟進報道,各大衛視及網絡媒體也爭相轉載報道這一事件。6月23日,南陽日報以《南陽“托舉兄弟”感動津宛兩地》為題報道了三人的事跡后,從各大主流媒體到社交網絡平台,從南陽大街小巷到“托舉三兄弟”的淅川老家,熱議不斷,盛贊有加。
【嘉獎不斷】
托舉事件發生后,劉新軍等三人接受天津消防河北支隊的邀請,成為宣傳消防安全知識的消防志願者,並被授予天津市河北區見義勇為集體榮譽稱號。三人先后獲得 “全國見義勇為英雄”、“感動北辰文明人評選活動”的表彰、河南省見義勇為好青年、天津市好市民、南陽市道德模范、央視2014年度“三農”人物、“中國網事•感動河南2014”十大網絡人物、“真情天津2014年度人物”等。
【看望英雄】
共青團河南省委、共青團南陽市委、共青團淅川縣委分別授予他們“見義勇為好青年”榮譽稱號。6月26日,淅川縣相關負責人趕赴天津,為賈曉玉、劉新軍、楊明頒發榮譽証書和見義勇為獎金4.2萬元﹔6月30日,市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移民安置指揮部及臥龍區相關負責人專程到天津看望“托舉三兄弟”,為他們送去家鄉父老的問候。
【好青年”感動津宛】
托舉事件發生后,淅川縣家喻戶曉,劉新軍、賈曉玉、楊明的名字逐漸被家鄉人所熟知,鄉親們都說:“好樣的,是我們淅川人的好榜樣”,他們的工友也頗感榮耀:“我們都很佩服他們,他們為南陽人爭了光。以后一定向他們學習,傳遞正能量,為社會作貢獻!”
面對大量的採訪報道和接連而來的嘉獎,賈曉玉三人則一直很低調,他們說:“人們夸我們是救人英雄,英雄談不上,救人是舉手之勞嘛。”他們質朴的話語感動了津宛兩地居民。在三兄弟的老家淅川縣,各種宣傳英雄事跡、學習英雄品格、弘揚英雄精神的線上和線下的活動正在持續開展中。
相關專題 |
· 百名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