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一位年輕的農民醫生,他長期駐守在四面環水的微山島之上,用他全部的青春和熱情守護著全島1.5萬余名老老少少的生命健康,一心一意做大家的守護神。從醫17年裡,他診治好的病人不計其數,賒出去的醫藥費不計其數,走過的路、踏破的鞋子不計其數。可是,唯有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家庭病史、經濟狀況,他卻牢牢記在心裡。有的人笑他傻,因為別人開診所是為了賺錢,可他開診所卻為老百姓墊付了40余萬元醫藥費。2012年,在中央電視台主辦的全國“尋找最美鄉村醫生”大型公益活動上,獲評“全國特別關注鄉村醫生”,並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的親切接見。
張波身上,“醫者仁心”得到了最好的體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得到了完美詮釋,張波不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履行著一名醫者懸壺濟世的神聖職責,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庄嚴承諾。
孤島上,他是老百姓的健康守護神
在鐵道游擊隊的故鄉,濟寧微山,有這樣一位年輕的農民醫生,他長期駐守在四面環水的微山島之上,用他全部的青春和熱情守護著全島1.5萬余名老老少少的生命健康,一心一意做大家的守護神。從醫17年裡,他診治好的病人不計其數,賒出去的醫藥費不計其數,走過的路、踏破的鞋子不計其數。可是,唯有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家庭病史、經濟狀況,他卻牢牢記在心裡。有的人笑他傻,因為別人開診所是為了賺錢,可他開診所卻為老百姓墊付了40余萬元醫藥費。他就是張波,在中央電視台主辦的全國“尋找最美鄉村醫生”大型公益活動上,獲評“全國特別關注鄉村醫生”,並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的親切接見。
一輛摩托、一尾漁船,他成了島上的“兩棲大夫”
張波,今年39歲,一位普普通通的微山漢子。1995年從濟寧醫學院畢業后,放棄了分配在城裡的工作,毅然回到條件艱苦相對閉塞的家鄉,成為一名鄉村醫生。提起張波,當地老百姓有口皆碑,“醫術好,醫德更好。”在他眼裡,他和病人之間絕不僅是醫生和病人之間的關系,因為病人就是親人。他說:“微山島上住著1.5萬多人,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個地方,都是親連親的關系。老的老親,少的少親。這一輩沒親戚,上一輩也有親戚。因此,所謂的病人,其實就都是我的親人。”
張波的家門口永遠會停放著一個好寶貝——一輛車鑰匙永遠不拔的摩托車。車鑰匙不拔,不是因為不怕丟,而是怕病人有緊急情況時因為找不到鑰匙耽誤了診治的時間。此
先看病后付費,17年他替百姓墊付醫藥費43萬元
“俺跟你說,張大夫心眼太好了,有錢沒錢的都給看病,啥時候有啥時候給,好幾十萬欠賬呢,他都貸的款。”
“島上14個村的都來找他,湖上的漁民也來找他看,晚上回不去還管吃管住的。”
“頭年,俺家老頭心肌梗死,多虧路上碰見他出診去,才救了俺老頭的命。”
......
隻要走進微山島,提起好醫生張波,這種發自內心的贊美之詞,就會像這樣不絕於耳。
17年來張波賬簿上的賒欠款已達40余萬元,並不富裕的他卻從沒有追討的打算。而衛生室的正常運營也需要資金,張波隻好在鄉裡的農村信用社貸了60萬元,按月還貸。這些年裡,也曾有人問過,這麼執著到底是為了什麼。可張波卻說,無論診所經營有多難,為咱老百姓免費看病都是他一直的心願,是他心中暗暗發誓要做一輩子的事情。
一心裝著群眾,他成了咱老百姓的主心骨
墓前村吃水困難,張波一直看在眼裡,記在心上,2012年開始,上任不足一年的他就張羅著要給村裡打眼井,27萬余元的打井費用,村兩委全靠著東奔西走自籌而來。群眾反映村南的生產路難走,他馬上著手修路﹔村民說村裡的橋年久失修不安全,他立即修繕了村裡的橋﹔村裡人說村級活動場所有些簡陋,張波爭取資金2萬余元,將辦公室修繕一新。
在張波身上,“醫者仁心”得到了最好的體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得到了完美詮釋,張波不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履行著一名醫者懸壺濟世的神聖職責,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庄嚴承諾。
相關專題 |
· 百名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