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柱簡介
李天柱的老家是“中國紅棗第一鎮”的柳林縣三交鎮。2006年,一場連陰雨將家鄉棗農一年的收成打爛在地,李天柱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在家人的極力反對下,他毅然放棄了在上海IT白領的職業,回鄉創業,幫助村民致富,改變靠天吃飯的狀態。
剛回鄉的李天柱拿著20多萬元積蓄四處奔走,帶回來10多個致富項目,終因不合實際,一一流產。那段迷茫時期,他擺過地攤,賣過麻辣燙,后來又開過廣告設計公司。在查閱了本地農業資料后,他了解到栽桑養蠶在柳林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為此,李天柱於自籌資金在高家墕村創辦了“柳林縣普惠桑蠶養殖專業合作社”。然而,第一次養蠶經歷讓李天柱痛心疾首。就在蠶兒很快便可以結繭的時候,卻一個個萎縮的掉在了地上。冷靜下來的李天柱,請專家做了診斷指導,第二次養蠶很順利地成功了。就是在這樣一次次受挫,一次次面對和解決中,合作社逐步走上了正軌。加入合作社的創業青年達240多人。此后,他又帶領社員栽桑建園。2009年秋,創建了呂梁市第一個蠶絲綿被加工廠,注冊了“普惠天雪”商標,產值近千萬元。桑蠶養殖讓名氣大了,人氣也旺了。2012年,全省桑蠶養殖現場交流會在高家墕村召開,小小的村子竟然聚集了上千人。此時,李天柱更是有個宏偉的藍圖,把高家墕的路休整一番,打造旅游生態園,輻射帶動整個三交鎮的經濟發展。
柳林普惠桑蠶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天柱
白手起家 締造桑蠶“王國”
一心隻想回報家鄉
10年前,李天柱放棄了在上海IT白領的職業,回鄉養蠶,幫助村民致富。10年后,他依然沒有忘記初衷,不同的是,他的產業已小有成就,村民在他的帶領下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
放棄白領變農民
天柱的老家是曾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紅棗第一鎮”的柳林縣三交鎮,地處黃河邊上的百裡紅棗林帶。但2006年秋天,一場連陰雨將紅棗打爛在地,將村民們一年的辛苦徹底粉碎。那年天柱回家過春節,鄉裡沒有了往日的喜慶,只是鄉親們連連的嘆息聲。看著村裡的孩子過年穿的都是舊衣服,他心裡既難受又無助。靠天吃飯終究還是老天爺說了算。
返回上海,天柱一直牽挂著家裡的事。爛了一地的紅棗和鄉親們的愁容時常浮現眼前。“我要讓家鄉父老過上富裕生活,娃們年年都有新衣穿。”經過考慮,他決定回鄉創業。但是,立即遭到全家的反對,他們無法理解,為什麼放著好生活不過,偏要回來“受罪”。面對父母的質問、鄉親的不解、朋友的規勸,李天柱回以倔強的沉默。最終,毅然決然地辭去了上海8萬年薪的工作,踏上回家的列車。
偶然機會接觸養蠶
回到家鄉的李天柱,開始踅摸合適的項目。拿著20多萬元積蓄四處奔走,帶回來10多個致富項目,終因不切合實際,一一流產。還未起步,就搭進了幾乎全部的積蓄,這對李天柱來說,無異於晴天霹靂。在那段迷茫時期,他擺過地攤,賣過麻辣燙,后來又開過廣告設計公司。
一次,李天柱借來一本柳林縣志,查閱了本地農業資料,咨詢了農業專家,這才得知,在柳林,栽桑養蠶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而且那裡的自然條件也非常適宜發展蠶業。鄉親們種棗為生,收成不好,就沒了收入。而養蠶正好和農忙不沖突。李天柱想,“在村裡的婦女老人也不用耽誤農活,捎帶養養蠶就能把錢掙到手。”打定主意的李天柱於2008年5月,自籌資金創辦了“柳林縣普惠桑蠶養殖專業合作社”,並學習借鑒省內外經驗,大力推行“合作社+基地+農戶”生產模式。
費盡艱辛卻接連受挫
然而,第一次養蠶經歷讓李天柱痛心疾首。那時,他還摸不准蠶寶寶的進食量,臨近蠶吐絲的關鍵時刻,種植的桑葉竟然不夠吃。結繭是桑蠶養殖極重要環節,若不能順利結繭,那麼之前的所有努力都白費。幾經周折,李天柱才從黃河對岸的陝西吳堡高價聯系好了桑葉,踏著泥濘,把桑葉送到蠶的口中。本以為問題解決了,可沒想到,更大的考驗還后面。近一個月的飼養,蠶兒很快便可以結繭,收獲就在眼前。可是,等了幾天,那麼多的小虫就是不結繭,而且開始在蠶房亂爬,房頂、牆壁爬得滿滿的,到最后,一個個萎縮的掉在了地上。看著滿地掉落的蠶兒,李天柱的眼淚流了下來。
成功需要“再堅持一下”
冷靜下來的李天柱,請專家做了診斷,原因是由於溫度太高,必須想辦法降溫,而且還要通風。經過專家指導,第二次養蠶很順利地成功了,房子裡滿是白白的蠶繭。就是在這樣一次次受挫,一次次面對和解決中,合作社逐步走上了正軌。在李天柱帶動幫助下,加入合作社的創業青年已達240多人。此后,他又帶領社員栽桑建園。2009年秋,創建了呂梁市第一個蠶絲綿被加工廠,注冊了“普惠天雪”商標,生產加工純桑蠶絲綿被和蠶沙蠶絲保健藥枕,產值近千萬元。
“娃們可以年年穿上新衣裳了”
桑蠶養殖讓高家墕村名氣大了,人氣也旺了。2012年,全省桑蠶養殖現場交流會在高家墕村召開,全國知名農業專家及各地桑蠶養殖人士都悉數到場,加上看熱鬧的村民,當時小小的村子竟然聚集上千人。為鄉親們創造更多經濟效益,這是天柱回鄉創業的理想。他還打算把大量桑枝回收做成食用菌,重復利用蠶蛹等發展多樣產業。他更是有個宏偉的藍圖,把高家墕的路休整一番,打造旅游生態園,輻射帶動整個三交鎮的經濟發展。站在山頂放眼望去,全村最顯眼的建筑非村小學和合作社的廠房莫屬。李天柱感嘆道:“娃們可以年年穿上新衣裳了。”
相關專題 |
· 百名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