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全國百名“向上向善好青年”推選活動

【創業創優好】董正宏事跡

2015年03月18日19:3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董正宏事跡

董正宏,男,1977年11月出生,江蘇阜寧人,工學博士,裝備學院信息裝備系信息系統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總裝“雙百計劃”科技英才培養對象、總裝名師工程培養對象,總裝近地小天體監測與預警專家組成員、國防高技術管理與評估研究中心副主任,國家電子信息靶場發展規劃專家組成員。該同志先后主持國家“863計劃”、國家社科基金及全軍軍事科研、重大專項、型號預研等20余項科研項目,為軍委和總部機關提供決策咨詢報告20篇,出版專著8部,發表論文60余篇,其中EI、SCI檢索20余篇,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未來探索新概念空間系統國際比賽”中國賽區一等獎1項,被評為總裝學習成才標兵。榮立三等功1次。

一、立志獻身國防,扎根教學科研一線揮洒火熱青春

董正宏同志立志“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做祖國需要的事”,從大專學員到博士研究生、從科技新兵到青年英才,一路走來始終緊跟前輩的足跡,幾經磨練、不斷探索,以一顆年輕而火熱的赤子之心,在科研一線書寫奮斗青春,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該同志參與研發的某型航天試驗測控記錄分系統,在進行海量數據高速存儲試驗時,出現了偶發的單個字節差錯。有的同志認為這只是“瑕疵”,但他沒有輕易放過,主動請纓攻關。那段時間,他把自己關進實驗室,像上緊發條的鬧鐘一樣夜以繼日地工作,查閱了大量的國內外相關資料,記下了5大本、10余萬字的讀書筆記,反復分析該問題可能出現的機理。在導師的指導下,他破舊立新,自行設計了一套測試驗証思路和配套解決方案,從不同角度不斷質疑、反思、完善,不放過任何一種解決問題的可能。夜以繼日的攻關,導致他因胃出血累倒在實驗室,被同學直接送進了醫院。醫生強烈建議留院治療,他卻考慮到工作不能因此中斷,堅持不肯在住院通知單上簽字,僅作簡單處理后就馬上返回到實驗室繼續工作。通過不懈探索和努力,問題終於徹底解決,並成功應用於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中,圓滿完成多次航天器入軌、交會、對接、返回等試驗全過程數據記錄保障任務。

學習對搞研究的人來說是終身的。留校任教以來,他繼續在航天科技領域積極求索,不斷夯實基礎、拓寬視野、用心儲備。在全軍軍兵種知識交叉班學習期間,他潛心鑽研各軍兵種知識,虛心請教其它領域專家,將自己所學專業置於聯合作戰背景下深入思考,撰寫出高質量研究報告,被陸軍指揮學院、海軍指揮學院和第二炮兵指揮學院表彰為優秀聯合指揮學員。在參加全軍第一期研究生導師培訓期間,他珍惜學習機會,與軍內同行多方交流、深入探討,提交的創新開展研究生教育的對策研究報告得到總部機關採納。

二、緊盯前沿熱點,攻堅關鍵技術大力自主創新

作為一名航天科技領域國防科研工作者,董正宏同志始終緊盯國際軍事斗爭的前沿熱點問題,密切關注軍事強國空間武器裝備發展趨勢,奮起直追、攻堅克難,成為國防科技領域的技術尖兵。

航天裝備進行外太空試驗代價高昂,美國NASA和英國、德國等相關研究機構曾研究通過地面仿真達到試驗目的。我國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對裝備試驗同樣有了類似需求。因為在航天領域不斷探索的積澱,學院被賦予研發我國類似設備的重任,組織將任務交給了董正宏。從2007年開始,他先是參加了國家“863”計劃某重大專項的地面數字仿真分系統研制,2009年又選派他擔任“863計劃”空間某新型號地面驗証系統課題的首席設計師。對於他來說,這是跨領域、跨方向的艱巨挑戰。他先后赴英國空間研究中心、德國宇航中心等地學習考察,但西方對我們施行嚴格的技術封鎖,獲取的信息極其有限。他深切感到,國防尖端技術是無法引進的,要發展,隻有靠自主創新。

從起步到論証,再到應用,“自主創新”成為引領他不斷前行的執著信念。攻關期間,他幾乎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三四點。通過自主研發,他帶領研究團隊在國內首次建成集飛行任務規劃、試驗評估及驗証的大型數值仿真平台,該平台已經成為國內首個直接服務在軌尖端技術試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012年國家“863”計劃成果匯報中,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贊賞。該項成果也為“863”計劃航天領域新技術的探索夯實了數據模型基礎。以此為切入點,為了挑戰試驗模型逼真度的極限,他在科技道路上繼續勇攀高峰,實現了數據模型向實物試驗模型轉變,成功的構建了國內首個大型空間復合體飛行器地面實物試驗床,為全面開展未來空間新技術演示驗証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撐,也為探索解決國際航天領域面臨的重大技術瓶頸問題提供了手段支撐。

三、緊貼現實需求,勇闖未知領域譜寫發展新篇

在長期的科研攻關實踐中,董正宏同志堅持跳出現有工作去思考,他發現,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世界軍事強國在軌維修航天器普遍傾向於採用剛性多臂杆接觸技術。這種技術對航天器操控的要求非常苛刻,易引發翻滾和碰撞,甚至直接毀壞航天器。他敏銳的感覺到,隨著我國航天裝備體系的不斷發展壯大,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打破傳統技術路線,克服問題瓶頸,以更加超前的視角構思我國的衛星接觸技術發展之路。

問題永遠是創新的動力。經過深入論証,他將解決這一問題的創意進一步凝練,申報總裝備部科技創新工程。該項目立意新穎、實用價值高,專家組在充分肯定的同時也質疑:“你們能做到嗎?”面對期望,他深感責任重大、挑戰艱巨,但他沒有退縮、迎難而上。通過對仿真系統和氣浮台系統的試驗數據論証分析,設計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在軌航天器接觸的概念,並規劃了關鍵技術攻關路線。該項目於2012年3月正式批復立項,項目提出的理論和技術,已經在今年“863計劃”支持的某型號試驗中得到了驗証,關鍵理論和技術攻關取得重大進展。該研究成果打消了專家的質疑,得到了“863”計劃航天重大任務專家組的高度肯定和認可。目前,該項目的技術攻關和試驗已經列入“十三五”計劃中。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娟、秦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