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全國百名“向上向善好青年”推選活動

【創業創優】曾德斌事跡

2015年03月18日18:4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曾德斌事跡簡介

曾德斌自2001年開始魚鴨混養職業,帶領當地養殖戶走出了一條以魚鴨混養發展致富的路子,並以年增長25%的速度發展,是澄邁縣新吳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也是該地區農業產業結構的一大亮點,成為全縣魚鴨混養示范基地。

過去新吳這個地方是個貧困地區,到處是丘陵石地,農民年收入不足1000元,是非常典型的缺水貧困地區,影響當地社會和諧穩定。他反復琢磨,如何利用本地資源和地理位置,嘗試發展魚鴨養殖業,試圖尋找適合本地區經濟發展的路子。2001年,他承包了該村中10多畝山塘,開始了魚鴨養殖創業。第一年養鴨5000多隻,放養魚苗10000尾。2006年他又籌集資金20萬元,繼續租了幾宗山塘,養殖面積逐漸由少到多,至今已擴大至585多畝。其中定安縣定城鎮250多畝,新竹鎮110畝,年均出欄肉鴨40萬隻,年均產魚900多噸,並辦起了鴨苗孵化場、飼料供應點等,形成了一條供苗供料、技術指導、產品包銷的魚鴨養殖產業鏈,年總收入可達168萬元。

他支持養殖戶不少於100戶,以養殖水面300多畝辦起養殖場,每年為當地農村青年創造就業機會35人,每年兩次組織當地養殖戶到示范基地學習取經。為了更好地回報鄉親們,他經常給養殖貧困戶送飼料、種苗,將自己總結出來的養殖經驗、畜禽疾病防治、消毒等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周圍的群眾,並無私資助困難群眾。

曾德斌在自己不斷努力積極創新大膽實踐下,以學科技用科技、服務群眾造福群眾為宗旨,腳踏實地干事業,創新前行,實現中國農村青年美麗的“中國夢”。

曾德斌主要事跡

曾德斌自2001年開始魚鴨混養職業,帶領當地養殖戶走出了一條以魚鴨混養發展致富的路子,並以年增長25%的速度發展,是我鎮新吳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也是我鎮農業產業結構的一大亮點,成為全縣魚鴨混養示范基地。

當他走出校門面向社會的時候,便有一個奮斗的方向和目標——艱苦創業,科技致富。但他又懂得“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因此,他對自我進行了深刻的認識與反思,盡力去挖掘自身最主要的優勢,並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朝這個目標去奮斗。他始終認為,不必刻意去追求做一個完人,但隻要在人生的道路上,結合自己所學與特長,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用來創點事業,做點對社會有益的事,為社會做點貢獻,就能心安理得,也就會得到社會的認可。他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尊重生活現實,積極地向強者學習,努力創新實踐,終於成為一個艱苦創業、科技致富的農村優秀青年,在人生的道路上實現了他自己的人生價值。

他生長在新吳。過去新吳這個地方是個貧困地區,到處是丘陵石地,農民年收入不足1000元,是非常典型的缺水貧困地區,影響當地社會和諧穩定。他反復琢磨,如何利用本地資源和地理位置,嘗試發展魚鴨養殖業,試圖尋找適合本地區經濟發展的路子。2001年,他承包了該村中10多畝山塘,開始了魚鴨養殖創業。第一年養鴨5000多隻,放養魚苗10000尾。2006年他又籌集資金20萬元,繼續租了幾宗山塘,養殖面積逐漸由少到多,至今已擴大至585多畝。其中定安縣定城鎮250多畝,新竹鎮110畝,屯昌縣屯城鎮65畝,金江鎮山口村60畝,新吳100多畝,年均出欄肉鴨40萬隻,年均產魚900多噸,並辦起了鴨苗孵化場、飼料供應點等,形成了一條供苗供料、技術指導、產品包銷的魚鴨養殖產業鏈,年總收入可達168萬元。

作為一名農村青年團干部,他處處以群眾利益作為開展工作的出發點,帶頭履行村干部的職責,服務群眾,方便群眾,為當地百姓辦了許多好事實事,卻從未尋求過任何私利。他支持養殖戶不少於100戶,以養殖水面300多畝辦起養殖場,每年為當地農村青年創造就業機會35人,每年兩次組織當地養殖戶到示范基地學習取經。為了更好地回報鄉親們,他經常給養殖貧困戶送飼料、種苗,將自己總結出來的養殖經驗、畜禽疾病防治、消毒等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周圍的群眾,並無私資助困難群眾。在他的帶領和幫助下,當地的許多養殖戶興起了學科技,用科技,以科技走上了脫貧致富的路子。

面對過去,他不驕不躁,展望未來,他滿懷信心。他堅信:在上級領導的關心與指導下,在當地群眾的大力支持與配合下,在自己不斷努力積極創新大膽實踐下,以學科技用科技、服務群眾造福群眾為宗旨,腳踏實地干事業,創新前行,實現中國農村青年美麗的“中國夢”。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秦華、趙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