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全國百名“向上向善好青年”推選活動

【創業創優】張海龍事跡

2015年03月18日13:3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張海龍學習成績優異,連續三年獲評“優秀學生獎學金”和“三好學生”,已保送研究生。他熱愛科技發明,創新能力突出,是聞名全校的學生科研尖兵和校園發明家,擁有8項國家專利,先后榮獲第九屆全國大學生交通科技大賽三等獎、江西省“創業夢想計劃大賽”一等獎,全國電子設計競賽省賽區三等獎,省“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銅獎,參與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1項,負責省創新創業項目1項。

他還是非物質文化隴西民歌的代表性傳承人候選人。六歲登台,從小名揚故裡,是甘肅省隴西縣曲藝家協會唯一一位青年副理事長,而且繪畫、吹拉彈唱皆通,人稱“南安第一鼓”。他致力於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常年活躍在校園晚會和鄉村社區舞台,並帶領一群“90后”學民歌、唱秦腔,組建了一支青少年演出隊伍。他熱心公益,積極參加各類志願服務活動,為社區居民修家電、送表演,連續兩年獲評“三下鄉先進個人”。

他的事跡在校內外和社會上形成了廣泛影響。新華社以《一名“學霸”的創業夢》為題刊發通稿,中新社、人民網、鳳凰網、江西電視台、甘肅日報等主流媒體均廣泛報道。

閃耀青春 由我做主

張海龍是一名就讀於華東交通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11級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班學生。他學習成績優異,實踐能力突出,創新能力強,在課外創新實踐活動中碩果累累,並多次在各類學術科技競賽中獲獎。通過這一系列的描述,你可能認為張海龍是一位宅在“書屋”裡苦讀的學霸級人物。但在現實生活中,張海龍同樣是一名資深的“樂活派”。多年來,他致力於非物質遺產隴西民歌的傳承,並熱心從事青年志願服務。

在張海龍的心裡,學習固然重要,但把每天過得精彩,過得有價值同樣重要。他多次獲得校“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學生干部”、“優秀共青團干部”及校“最美學生黨員”。在擔任班級班長和團支部書記期間,他始終以“服務老師、服務同學”為宗旨,為班級盡心盡力,工作中力求進去,虛心向別人學習,贏得了老師和同學們的尊重和支持。“擔任學生干部不僅可以提高我的組織協調能力,還能不斷提醒自己要有責任心,明白是為一個集體做事。責任心在學術研究中也必不可少,要對研究的每個細節,每個結果負責”,張海龍對“學生干部”的理解自有自己的一套思維方式。

大一伊始,張海龍就在校電子創新基地參與創新項目研發,參與各類科技競賽,先后申請國家專利8項,其中實用新型專利7項已授權,發明專利1項已進入實審階段。參與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1項。第九屆全國大學生交通科技大賽三等獎、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江西賽區“三等獎”、2014年江西省“創業夢想計劃大賽”一等獎、第九屆“挑戰杯”江西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銅獎,一系列的獎項無不說明了張海龍在發明創造這個“新領地”上嶄露頭角。“課本上的知識是死的,如果能把理論投入實踐,繼續發揮光與熱,那才是學東西最根本的意義。”張海龍學以致用,在“三下鄉”活動期間,跟隨學校電子科技協會“家電小門診”義務維修隊為社區居民義務維修小家電,積極配合參與開展社區兒童科普夏令營活動,贏得了社區居民的一致好評。憑借出色的表現,他連續兩年榮獲“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先進個人”榮譽稱號。盡管在發明創新方面取得不小的成績,但他深知,在大學裡鑽研科技的同時,不能把正常的學習丟下。經過不懈的努力,張海龍連續三年獲得了校優秀獎學金,“三好學生”光榮稱號。

青年的風採在哪裡?青年的風採在於樂於奉獻,樂於融入社會發揮自己的積極作用。多年來,張海龍致力於非物質文化遺產隴西民歌的傳承,熱心青年志願服務,是甘肅省隴西縣曲藝家協會年齡最小的會員。多年來,每逢寒暑假,他總會跟隨隴西曲藝家協會送戲下鄉,為鄉親們送去歡樂。2011年,張海龍跟隨隴西大學生聯盟到敬老院慰問演出,為老人們送去了冬日的溫暖。通過自學學會了二胡、笛子、傳統鼓等樂器。張海龍的努力得到了老一輩藝術家和觀眾們的認可,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隴西民歌代表性傳承人青少年候選人。在大學校園的隴西秧歌演出視頻被多家網站轉載,點擊率達八千多,跟帖三頁多。在其家鄉隴西縣激起了極大的反響。學校的文藝晚會,社區的文藝演出,高昂的秦腔響起,總會有張海龍的身影。

張海龍的個人事跡先后在“人民網”,“甘肅網”,“大江網”,“甘肅省科技廳”,“江西教育網”,“隴西網”,甘肅日報,定西日報,江西二套,隴西電視台等多家媒體刊登報道。

他曾榮獲“2013年江西省大學生年度人物”稱號(全省共10名)。大學期間,可以渾渾噩噩地過,可以隻讀教科書地過,而張海龍卻用自己獨有的軌跡精彩地過。或許,閃耀的青春須融入社會,接接泥土氣,才方知時代所賦予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喬業瓊、趙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