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月,一位普普通通的菜場賣魚郎,一名二十幾年來堅持誠實守信的不凡商戶、熱心人。從業22年來,他賣出的魚、送出的魚從未缺斤短兩、“爛魚”充數。他公開承諾:凡是魚中帶有柴油氣味的,非但原價退回,而且以一罰三。他憑自己6歲就下巢湖捕魚所積累起的經驗,憑眼睛、憑嗅覺,就能分辨什麼是野生魚、什麼是人工喂養魚,什麼魚喂的是綠色飼料、什麼魚靠激素催養。他按魚的品種、質量優劣,分門別類,明碼標價。為了防止“柴油魚”混入,他會扳開每條魚的魚鱗,用鼻子聞過。他說:“魚是給人吃的,哪能不仔細、不健康”。同時,他也是熱心助人的守信商戶,十幾年來他堅持為社區的“困難戶”、“殘疾戶”免費上門送鮮魚,並始終保証品質最佳。
宜山菜場的熱心賣魚郎——楊曉月主要事跡
楊曉月,一位普普通通的菜場賣魚郎,一名二十幾年來堅持誠實守信的不凡商戶、熱心人。從業22年來,他賣出的魚、送出的魚從未缺斤短兩、“爛魚”充數。即使是免費送給“困難戶”、“定點戶”的魚也始終保証品質最佳。
自古就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說法。沿著宜山菜場30來個魚攤走到底,轉角處最不起眼、最不順路的攤位,就是楊曉月的攤位。不過,楊曉月的“魚香”卻很出名,他公開承諾:凡是魚中帶有柴油氣味的,非但原價退回,而且以一罰三。魚市場給的貨,往往魚龍混雜。他憑自己6歲就下巢湖捕魚所積累起的經驗,憑眼睛、憑嗅覺,就能分辨什麼是野生魚、什麼是人工喂養魚,什麼魚喂的是綠色飼料、什麼魚靠激素催養。他按魚的品種、質量優劣,分門別類,明碼標價。為了防止“柴油魚”混入,他會扳開每條魚的魚鱗,用鼻子聞過。他說:“魚是給人吃的,哪能不仔細、不健康”。
十幾年積累的“誠實守信”良好信譽,除了貨真價實、童叟無欺,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堅持12年為社區裡的“定點戶”免費送鮮魚,贏得了社區居民的交口稱贊。
田林五村的特困戶張老太今年80歲,她和患有智障的女兒住在一起,生活十分艱難,但搬到五村的八九年間,有位中年人經常給她家送魚:河鯽、花鰱,鱖魚、鳊魚……花樣時時翻新,卻從未收過她們一分錢。是誰這麼好心、誠心?這個人就是楊曉月。
像這樣的事情很多。曾有位阿姨來買魚,當楊曉月稱好魚要收錢時,他突然發現這位阿姨個頭特別矮,仔細一打量,原來是她膝蓋以下的雙腳被截肢了,沒穿鞋,褲管下面是兩個用棉布做的坨坨。她站不穩,靠一個凳子來維持身體的平衡。凳子上挂了個籃子。當楊曉月把魚放進她籃子時,就說:“我送你回家吧。以后,你想吃魚,我給你送來,不要你錢。”
楊曉月從這位阿姨家出來之后,他想起小區裡還有好幾位肢殘、智障的居民。他們行動都不方便,上菜場買魚就更困難了。於是,自2002年起,楊曉月就給田林五村居委會寫了“求助信”,請求提供小區特困戶名單,由他負責供應免費魚,“我就是想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幫幫那些困難的人。”12年來,他始終恪守自己的承諾,逢年過節,都會帶上剛從魚市場進的貨,踩著黃魚車為十家“定點戶”送新鮮的魚,不因是免費送的魚而濫竽充數。在“定點戶”中還有一位40多歲的呂先生也是他上門的“常客”。呂先生重殘無業,離異后和幼子相依為命,兩人靠吃低保和補貼度日,楊曉月隔三岔五上門給他送魚,而且“要送就送最好的”,最近一次送去的,竟然是野生大黑魚。楊曉月認為,一條魚值不了幾個錢,卻讓那些生活不能自理,或者經濟上確有困難的家庭,深深體會到了社會大家庭互相關心、互送溫暖的至愛。
他常說:“我娘一輩子‘誠實做人、重承諾、行善事’,我也要學她,量力而行,在賣貨上不欺騙、不造假,送幾條魚給需要的人,也不能昧著良心給賣剩下、不好的魚”。朴實的語言,折射出楊曉月誠實做人、信守承諾的道德之光。
相關專題 |
· 百名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