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隻為報得三春暉

韓紅運 陸書鑫 關顯昌 徐明增

2015年02月05日10:0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4年金秋十月。虎林市東城鎮永豐村的田野裡,一台台收割機在金黃色的波濤裡穿梭……

這是一個少有的豐收年,庄稼人的開心都寫在臉上。一位老農感慨:“往年豐收,心裡常念叨謝天謝地。今年豐收,得感謝老吳啊!”

大伙兒都認這個理兒——就是啊,要不是加入老吳的合作社,要不是老吳春天幫咱們搶農時,要不是老吳組織統一耕種、統一管理、統一收割……咱哪能每戶多收入一萬多元!

村民們口中的老吳,叫吳進堂,在北大荒可是個響當當的人物。

多年來,作為農墾牡丹江管理局八五四農場融富旱田農業合作社理事長,吳進堂帶領200多人陸續走上了富裕路,先后被評為“農業部科技示范帶頭人”、省農墾總局“勞動模范”、全省“優秀共產黨員”、 “感動北大荒2014年度人物”。

“場裡需要我做啥,我就做啥”

1990年春,22歲的吳進堂聽說北大荒在進行二次開發,毅然辭別老家山東省平度縣蓼蘭鎮吳家村,與新婚不久的妻子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車,輾轉來到北大荒的八五四農場40隊。從那時起,他青春的夢想就和這片令人神往的土地緊緊連在一起。

25年過去了,初來農場時大家熱情相助的一幕幕,成了吳進堂的終生記憶——剛踏上這片陌生的土地,連隊不但給他分了住房,還讓他做了農機手。

安家后的第一頓飯,深深地印在吳進堂的心裡——左鄰右舍拿來米、面、油,送來自家園子剛下來的青菜,搬來飯桌和凳子……當晚,一股暖流還在心中涌動的吳進堂對妻子說:“這兒的人真好,咱們就留在這兒吧,好好干活,報答大家對咱的恩情。”

第二年冬天,吳進堂把“報答”二字變成了一份入黨申請書:“……我要把一生獻給北大荒,為黨做我應該做的事情。”

1998年3月,因為工作踏實肯干、生產技術過硬,吳進堂被派到第13作業站任副隊長。當時,因天災造成的庄稼減產、絕產,很多種地的職工都變成了“三無”戶——賬面款、積蓄款、借貸款全無,大量土地無人耕種。為擺脫農業生產面臨的困境,農場鼓勵職工興辦家庭農場。

吳進堂帶頭承包了3000畝耕地。

“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啊!”在幾乎“誰種誰賠,種啥賠啥”的年景,一下子包了這麼多地,很多人驚得直伸舌頭。有人為他擔心,也有人替他犯愁,還有人冷嘲熱諷。可吳進堂抱定一個信念:“場裡需要我做啥,我就做啥。”

也許老天爺想考驗一下這個山東漢子。在包地的前五年,風災、雹災、澇災全讓吳進堂攤上了,最慘的時候一年虧損上百萬元。當時,連隊因種地虧損造成的挂賬、呆死賬達300多萬元,一些有挂賬、呆死賬的種植戶悄無聲息地溜了,隻有吳進堂每年按時上交承包費,從未欠過一分錢。

即便年成不好,吳進堂也甘願為場裡分憂。當時作業站有2.6萬畝耕地,隻承包出去8000畝,大面積耕地面臨撂荒的窘境。看到場裡的困難,吳進堂將自己的承包地面積一次次擴大,2003年達到8000畝——他想盡自己的最大努力,盡量減輕作業站面臨的土地撂荒壓力。這一舉動讓連隊的人驚訝不已,有人私下裡感嘆:“這小子膽兒真肥!”

了解吳進堂的人都說,他是個天生不服輸的人。

吳進堂性格當中確實有不服輸那麼一股勁兒,但他更善於動腦學習。他知道,干大農業,不比在山東老家,認干就行,必須相信科學、依靠科學。他刻苦學習,四處請教,潛心研究,不斷探索大面積玉米倒茬問題,摸索玉米浸種催芽新技術,從一個大農業的門外漢變成了行家裡手。

天道酬勤。2003年秋天,吳進堂承包的土地獲得大豐收,當年就還清了外債。他對這塊土地的感激之情難以言表。

2004年7月1日,吳進堂實現了自己多年的夙願,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在黨旗下庄嚴宣誓的那一刻,他覺得自己肩上又多了一份責任。

“我要對得起黨員這個身份”

自2004年始,國家“兩免一補”惠農政策調動起種植戶的積極性,一些想種地的職工爭先恐后申請包地,搶地和上訪矛盾不斷升級,連隊的辦公室裡天天擠滿了要地的職工﹔旱改水得調地、建集中育秧大棚得用地……“包地熱”讓連隊干部急得不行了。

看著著急上火的干部、吵著鬧著要地的職工種植戶,吳進堂做出又一個驚人的抉擇——讓地。他跟媳婦說:“這些地被我像侍弄孩子一樣侍候大了,眼瞅著要掙大錢了,往出讓真有一種割心頭肉的感覺。可作為一名黨員,這時候必須做出這樣的選擇!我要對得起黨員這個身份……”

他把2913畝耕地交給作業站重新分配,一下子緩解了17戶家庭租地難的狀況。最近幾年,他又七次讓出3000多畝地,給需要包地的九戶家庭耕種。就這樣,他承租的土地銳減到了1600畝。八次讓地后,全作業站就他一家沒有水田了。可誰都知道,一畝水田的收入遠遠高出旱田的收入。

有人為吳進堂算了一筆賬——他讓出的這些耕地,在他退休前至少要損失2000多萬元。而吳進堂和妻子也算了另一筆賬,八次讓地,換來了26個家庭的幸福生活!

對於剩余的1600畝耕地,吳進堂也沒有當成“自留地”,而是把這些地當成了一塊改革試驗田——探索如何共同富裕之路。

2008年,他在家庭農場內部進行股份制改革——按工作年限,分給農場職工一定面積的土地作為股份,少的100畝,多的400畝,到年底按效益分紅。就這樣,六個工人共分得土地1200畝,三年共計分紅46萬元,平均每家年收入近8萬元。

按理說,股份制經營賠賺都應風險共擔,可吳進堂在災年卻為職工“兜底”,即便地種賠了,他也工資照發、種地給本。善良賢惠的妻子夸他:“你是個真正的共產黨員。”

吳進堂是個看見別人過苦日子自己心裡就受不了的人。

2002年發生水災,13作業站職工賀代國種的140畝水稻顆粒無收。賀代國上有七十多歲的老母,下有兩個上學的兒子,一家人住在潮濕的危房裡。看到這些,吳進堂和妻子合計:“咱幫幫這個貧困家庭吧。”沒過幾天,他們花1.26萬元給賀代國家買了一處房子。2008年春季雪大,眼看就要錯過播種期了,吳進堂主動提出用自己條件比較好的200畝耕地與賀代國的地置換。這一換,讓賀代國當年獲利8萬多元,而吳進堂在置換過來的200畝地上才掙了兩萬多元。這幾年,老賀家的日子徹底緩過來了,有車有地有存款。

在八五四農場,得到吳進堂幫助的人很多。誰家有病人,他私車公用跑醫院﹔田間路壞了,他悶聲不響地花錢修﹔大雪封堵了校園操場,他既出人又出鏟車……他所做的這一切,就是為了踐行自己的諾言——感恩北大荒。

付出總有回報。吳進堂家收馬鈴薯時缺人手,想幫他干活的幾十台車排了一裡地長,連80歲的老人也去麥場幫忙檢斤﹔吳進堂病了,全隊人一個不落去看望﹔吳進堂的車壞在田間道上,多少天不會少一滴油……

“我富了,就要肩負起更大的社會責任”

“我吳進堂能干出今天的名堂,靠的是農場對我的支持,讓我掌握這麼多的寶貴資源﹔靠的是社會對我的關愛,幫助我絕處逢生。我富了,就要肩負起更大的社會責任,讓更多的人與我一道品嘗富裕的滋味。”在吳進堂心中,一直有個夢想,就是將合作社繼續做大、做強,與鄉親們一同致富。

前幾年,他花了十幾萬元研究六行精播機、玉米催芽機等三四十項機械的改裝,研究成功后,還熱心幫助鄉親們改裝。他希望通過改裝提高機器的效率,能讓大伙兒多賺錢。

2013年,在“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中,農墾牡丹江管理局在頂層設計中描繪了“加快構建環興凱湖經濟發展圈,合力打造東北亞經濟橋頭堡”的藍圖。吳進堂又一次勇立潮頭、挺身而出,在服務本場職工的同時,又把服務范圍延伸到周邊縣市。

2013年3月10日,虎林市人代會召開。作為人大代表,吳進堂上交了一份土地規模流轉提案。會后,他走進虎林市兩個鄉鎮,承租了偉光鄉2300畝耕地、楊崗鎮1800畝耕地。由於標准化生產,連片經營成本降低,抗風險能力增強,當年這些耕地平均畝產比當地農戶高出200斤﹔參加土地流轉的700多人拿到國家糧補和土地出讓金后,都高高興興地外出打工了——掙了兩份錢。

2014年,吳進堂在思考中又尋找到一個農民增收、國家增糧和企業發展的突破口——利用這兩個鄉鎮的4萬畝水田、千頭奶牛小區、大米加工廠、小額貸款公司和種業等資源,以興辦糧食加工廠來拉長產業鏈,培訓當地農民在家門口就業,種植經濟作物,讓土地增加更多的效益﹔聯合當地六個合作社開發循環農業,搞畜牧養殖,種植有機農產品,以此壯大合作實體,讓土地流轉村鎮的幾千口人因國家改革試驗區建設“紅利”而生活得更幸福。

2015年,為了心中那份鄭重的承諾和更加美好的夢想,吳進堂邁開更加堅實的腳步,再出發!

(黑龍江《黨的生活》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王金雪、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