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建>>第三屆全國基層黨建典型案例征集>>網上展示>>黨員教育管理與組織生活

廣東湛江:努力實施“失聯黨員歸隊工程”全面提升黨員隊伍管理水平

2014年12月17日10:5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改革開放以來,公有制企業的關、停、並、轉,催生了一批失去黨組織管理、游離於黨組織之外的零散黨員,我們稱之為失聯黨員。這些失聯黨員,去向不明、工作不定、黨費不交、思想不穩。他們成了黨員隊伍中被遺忘的群體。對於這些歷史積澱的問題,該不該管?誰來管?怎樣管?這是新形勢下加強黨員隊伍建設的一項新課題。從2013年起,我市市委書記劉小華同志把“失聯黨員歸隊工程”作為抓基層黨建創新“書記項目”來抓,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失聯黨員“有家不能歸、有家不想歸”的問題已得到有效解決。

一、主要做法

(一)“聚焦式”推動,明確加強失聯黨員管理工作的現實意義。失聯黨員區別於常態黨員、流動黨員的最大特點在於缺乏黨組織的教育、管理和監督。他們的埋怨,他們的牢騷,他們的自卑,往往比普通群眾更具危害性,因為他們釋放出的“負能量”足以讓基層組織“地動山搖”。尤其在當前,黨的基層組織面臨著來自宗教、邪教組織、非法民間組織的挑戰。他們借施予小恩小惠、妖言惑眾等手段極力在基層群眾特別是在基層黨員隊伍中收買人心,發展信徒,擴張勢力。如果各級黨組織不採取有效措施讓失聯黨員歸隊,無異於把失聯黨員推向反面。本來按黨章規定,黨員如果沒有正當理由,連續六個月不參加黨的組織生活,或不交黨費,或不做黨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認為是自行脫黨。但由於歷史的原因,很多黨員失聯的原因不是個人造成的。因此,對失聯黨員的處理要先禮后兵,分兩步走:一是先找出來,與其他黨員一視同仁﹔二是看其表現,如發現不合格的失聯黨員作除名准備,為下一步疏通不合格黨員“出口”打下基礎,切實加強黨的純潔性建設。

(二)“地毯式”排查,摸清失聯黨員的基本去向。掌握失聯黨員的去向、分布、就業和聯系方式等情況是實施“失聯黨員歸隊工程”的先決條件。為此,我市多管齊下,通過“地毯式”排查的方法,全面摸清找准全市失聯黨員基本情況。一是開展“雙找”活動。首先,市委組織部下發《關於開展失聯黨員調查摸底的通知》、《關於做好失聯黨員登記服務工作的通知》、《關於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服務基層辦實事的通知》等文件,把做好尋找失聯黨員工作作為開展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其次,市委組織部在《湛江日報》、碧海銀沙網站、湛江電視台等媒體上發布《致全市失聯黨員公開信》,發動聲勢浩大的宣傳活動,擴大社會知曉度,發動和引導廣大黨員群眾都參與進這項工作中來。再次,印刷各類表格下發到各縣(市、區)委組織部、市國資委黨委,要求全市各級黨組織認真開展“以組織找黨員、黨員找組織”為主要內容的“雙找”活動,為失聯黨員提供全面細致的咨詢和登記服務。如吳川市一名身處非洲經商的失聯黨員,在網上得知“雙找”活動后,立即動身回鄉登記,並主動向組織部門匯報近年來的思想狀況。二是開展“三進三查”活動。各級黨組織採取進關停並轉企業,查黨組織各年份黨員名冊﹔進社區,向老支書和老黨員查詢部分黨員去向﹔進派出所,查失聯黨員戶口所在地和居住地等方式,對失聯黨員進行拉網式摸排,全面掌握失聯黨員的基本情況、失聯原因、失聯時間、參加組織生活等情況。據統計,全市共排查出因企業破產、轉制而解散或癱瘓的黨組織183個﹔排查出失聯黨員16475名,佔全市黨員人數的5.3%。

(三)“戶籍化”管理,建立失聯黨員的信息檔案。在排查摸底的基礎上,對失聯黨員的群體結構分類登記造冊。一是建立健全“六大台賬”。建立健全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管理台賬,對失聯黨員的職業、年齡、學歷、就業狀況、居住地、聯系方式等情況進行詳細登記造冊。分門別類建立《關、停、並、轉企業黨組織台賬》、《失聯黨員個人身份分類台賬》、《失聯黨員就業情況台賬》、《失聯黨員年齡分布表》、《失聯黨員黨齡分布表》、《失聯黨員戶口所在地(市區內)的分布情況匯總表》等“六大台帳”,全面掌握失聯黨員的動態信息。二是實行“信息化”管理。針對失聯黨員流動性強、聯系難的特點,探索建立信息化管理數據庫,建立電子信息檔案,實行戶籍化管理,及時更新數據庫,實行實時動態管理,做到聯系一個、掌握一個,管理一個,確保每個失聯黨員不離隊、不掉隊,永在黨員隊伍中。

(四)“集中式”歸隊,理順失聯黨員的組織關系。找到失聯黨員后,如何讓他們“安家”?如何讓他們“生活”?我們通過分別召開基層組織部門、國資系統黨組織、街道社區黨組織負責人和失聯黨員代表座談會,向失聯黨員發放調查問卷,認真分析失聯黨員隊伍的實際情況,廣泛征求相關單位和個人意見建議,確保每個失聯黨員都找到一個“家”。一是按照“地緣”關系建立黨組織。失聯黨員已退休或待業在家的,按照黨組織屬地管理的原則,及時將其黨組織關系轉歸所在社區黨組織管理。對小區、樓宇內有失聯黨員的,如果條件成熟,則單獨成立黨支部﹔條件不成熟的,則與小區物業公司建立聯合黨組織,或直接歸其管理。二是按照“業緣”關系建立黨組織。失聯黨員再就業的,則及時將其黨組織關系轉入所在的工業園區、商業街區、集貿市場、個體協會、專業合作社等“兩新”組織,參加活動,接受管理。三是按照“趣緣”關系建立黨組織。據統計,全市60周歲以上的失聯黨員約佔50%,這部分老黨員中很多都有跳舞、下棋、書畫、彈唱等特長愛好,經常定期集中活動。根據黨員興趣愛好相同或相近的原則,組織住所相近的失聯黨員,成立特色黨支部。把黨組織建立在活動場所,既能發揮老黨員的特長,又方便開展組織生活。四是按照“商緣”關系建立黨組織。一部分在外地創業經營的流動黨員,由於長期無法回原單位參加組織活動而逐漸與黨組織失去聯系,成為失聯黨員。對此,我們根據其工作性質,及時組建商會黨組織,將這些失聯黨員納入其中開展活動。目前,我市已在外地建立商會黨組織30多個。

(五)“人性化”相待,點燃失聯黨員的工作激情。一是加強教育培訓。失聯黨員長期失去黨組織管理,得不到有效教育。部分失聯黨員下崗后,難以再就業,導致生活困難。我市把失聯黨員教育培訓納入黨員教育培訓整體規劃,每年分別由市、縣、鎮三級黨委組織部門分期分批分類進行針對性培訓。針對勞務市場用工需求,開展訂單培訓﹔針對生產經營的需求,開展實用技術培訓﹔針對新形勢需要開展黨性黨紀教育。據統計,去年以來,全市共培訓失聯黨員23000多人次。二是建立關愛機制。建立黨內關愛制度,定期了解情況、定期訪談、定期慰問。以鎮街為單位建立黨員服務中心,為黨員提供政策咨詢和就業信息。採取財政撥付、黨費支持、相關部門資助等方式施行黨內關愛,使失聯黨員真正體會到黨組織的溫暖。如霞山區實施失聯黨員關愛工程,對一些下崗失業黨員,支持他們再就業或創業。三是嚴格組織管理。出台《關於加強失聯黨員管理工作的意見》,一方面為失聯黨員的黨組織關系轉接提供便利和幫助,另一方面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對黨員進出、溝通聯系、參加組織生活、黨費交納等進行規范管理,嚴防失聯黨員的再次出現。四是發揮失聯黨員發揮作用。搭建“小區綜合互助平台”,對編入小區、樓宇黨支部的失聯黨員,鼓勵其在參與小區事務、調解鄰裡關系、關愛空巢老人、處理突發事件等公益活動中積極開展志願服務,在生活小區的層面推動居民自治、互助。搭建“自主創業平台”,對有一技之長的待業失業黨員,引導其“走出來干起來、走出去富起來”,組建家用電器、建筑裝潢、餐飲服務等行業創業基地,並提供政策、資金、培訓等方面的扶持。搭建“勞動技能競賽平台”,激發“兩新”組織中的失聯黨員主動找組織亮身份,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爭當生產能手、管理能手、營銷能手,提高業務技能水平。搭建“老黨員活動平台”,充分利用社區活動中心、公園文化廣場、老年人活動中心等場所,為已退休或年滿60周歲的失聯黨員搭建發揮愛好特長的平台,使其老有所學、老有所樂。同時發揮老黨員在調解鄰裡矛盾糾紛、關心下一代工作方面的特長,使其老有所為。

二、主要成效

實踐表明,實施“失聯黨員歸隊工程”是十分必要和正確的。該項目的實施,全面提升了全市黨員隊伍管理水平。

(一)建立了動態管理機制——使失聯黨員及時歸“家”。各級黨組織對所轄黨員建立了更新、更全面的信息庫,使黨員與黨組織不再失去聯系,使失聯黨員回歸黨組織這個大家庭中。例如:吳川市在珠三角地區和個別省的省會城市成立了10多個商會黨組織,接納在當地務工經商的失聯黨員開展活動,使他們有“家”可依靠。雷州市在失聯黨員較多的東莞市虎門鎮成立了黨支部,把失聯黨員團結在黨組織周圍,使他們即使遠離故土也有“家”可歸。

(二)創建了優質服務載體——使失聯黨員過上正常“生活”。市、縣、鎮三級黨委組織部門普遍開通了本級失聯黨員咨詢服務電話,廉江、徐聞、吳川、赤坎等地還建立了鎮街黨員群眾中心,積極為失聯黨員接轉組織關系、參加組織生活提供服務,有效促進了失聯黨員管理和服務工作,在黨組織和黨員之間架起了一座“連心橋”,在廣大黨員干部中和社會上產生良好反響。湛江開發區開設短信和微博黨課,加強對失聯黨員的教育。坡頭區建立組織生活“補課”制,積極組織他們補過組織生活。

(三)堅定了黨的政治信念——使失聯黨員精神上有“根子”。由於失聯黨員長期游離於黨組織之外,與黨組織漸行漸遠,黨性得不到鍛煉和提高。通過及時向失聯黨員提供真誠關懷和熱情服務,重新喚起了廣大失聯黨員對黨的感情,堅定了他們對黨的信念。他們感到,黨組織並沒有拋棄他們,還記挂他們、關心他們,群眾還愛戴他們、需要他們。他們對組織的信仰增強了,對組織的感情的加深了,當初下崗失業時的失望、彷徨、無助和埋怨沒有了。如霞山區一位年過九旬的失聯老黨員,讀完市委組織部致失聯黨員的公開信后,熱淚盈眶,立即委托其兒孫幫忙登記,希望回歸黨組織,並主動要求補交黨費,參加組織生活。

(四)搭建了發揮作用的平台——使失聯黨員發揮作用有“舞台”。各級黨組織通過搭建各種服務平台,激發失聯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內在動力,堅持發揮正能量,在和諧農村(社區)建設中勇當“宣傳員”、“解調員”。不少原本游離在組織外的黨員,經過教育,成為了協調勞資關系、維護社會穩定,關鍵時刻站得出來,識大體,懂大局,具有號召力的優秀分子。吳川市實施“回歸工程”,引導包括歸隊黨員在內的外出務工經商黨員積極投身家鄉經濟社會建設,捐資12億多元辦學、建設新農村建設和興辦公益事業。

(五)獲得了社會的普遍好評——使失聯黨員找回“面子”。熬過寒冬的人,最能體會春天的溫暖。長期游離於黨組織之外的失聯黨員,當他們重新回到黨組織的懷抱后,為擺脫“被人遺忘的角落”而高興,為得到組織和同志的關愛幫助而感動,為有機會為黨為群眾多做貢獻而自豪。

(責編:秦華、權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