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如何讓黨員“離家”不“離心”?

——鐵力市委實施“3531工程”創新流動黨員管理模式側記

記者 李樹明

2014年11月13日10:5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流動黨員約佔能夠發揮作用黨員總數的10%,有的鄉鎮則佔30%,甚至是60%,個別村高達80%﹔30%以上的流動黨員是‘精英’,曾擔任過村干部或曾被列入村干部后備名單﹔60%以上的流動黨員是創業型黨員,都有自己闖出來的事業。”

2012年,鐵力市委組織部根據數年來對全市流動黨員的追蹤、統計、分析,向市委提供了上述三組數字,並提出實施“3531工程”創新流動黨員管理模式的建議。

鐵力市委經過進一步調研,反復征求鄉(鎮)、村(社區)黨組織以及部分流動黨員的意見和建議,在市委組織部建議的基礎上,出台了《關於流動黨員管理“3531”工程的實施方案》。

對此,鐵力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榮赫解讀道:“在黨內群體中,流動黨員群體是一個重要群體,是全部黨員隊伍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完善對流動黨員的管理,既是基層黨的建設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市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意義重大。”

何謂“3531工程”?張榮赫解釋說,這個工程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三個渠道建立新家,即建立流動黨員管理專門工作機構、外埠流動黨員聯絡站、流動黨員網上工作室﹔五項舉措強化管理,即為流動黨員建立檔案、建立管理台賬、發放流動黨員活動証、發放服務卡、發送手機短信﹔三大行動凝聚合力,即在流動黨員中開展教育行動、關愛行動、創業行動﹔一批典型引領發展,即樹立流動黨員典型群體,激勵更多的黨員去發展創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好地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找得著,打造流動黨員“聯絡”平台

2012年,年豐鄉吉鬆村黨支部在進行“整村推進示范村”建設時,遇上了一個問題:部分村民過慣了傳統的鄉村生活,對當“城裡人”心存疑慮。面對這種情況,村黨支部秉承“好事要辦好”“好事也要讓群眾認可”的理念,在組織在家黨員做好群眾思想工作的同時,又通過本鄉的黨員聯絡站和黨員網上工作室,征求外出務工黨員意見並商討對策。該村的流動黨員們由於有城市生活的經歷,一致支持村黨支部開展的這個項目,並紛紛給村裡的家屬或親屬打電話,講該項目之利,述現代化生活之便,很快就統一了全村人的思想。現在,吉鬆村村民整體住進了樓房,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一提起這事兒,他們就對村黨支部贊不絕口。

提起黨員聯絡站和黨員網上工作室,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姚佳宇告訴記者,黨員聯絡站和網上工作室是鐵力市委強化流動黨員管理的重要手段。市委按照“黨員流動到哪裡,黨組織的管理就覆蓋到哪裡”的工作思路,針對某些地方的本市流入黨員相對集中、彼此聯系比較緊密的特點,採取單獨組建、聯合組建等方式,共在省內外大中城市建立了5個外埠流動黨員聯絡站和14個黨員網上工作室,其主要職責之一就是負責與鐵力市在當地的流動黨員進行聯系,掌握他們的居住、生活、工作與思想狀況,並及時向本鄉、本村的黨組織進行反饋。據統計,由黨員聯絡站和黨員網上工作室管理的流動黨員約佔該市流動黨員的70%。

那麼,流動地相對分散的黨員該怎麼聯絡呢?在鐵力市委組織部的流動黨員管理台賬上,785名流動黨員的名字排列有序,詳細列出了他們的所在地點、聯系方式以及黨費交納、參加組織活動、履職盡責等情況。據了解,該市各級黨組織在尋找這些流動黨員、為每個流動黨員建立檔案時是下了大功夫的,僅在聯系流動黨員方面就全面開展了“六查找”活動,即“原黨組織查找、黨員個人包干查找、電話聯系查找、發動親朋好友查找、動員知情人查找、相關部門配合查找”。

桃山鎮慶豐村黨員楊長軍常年在外打工,后來舉家搬走,與黨組織失去了聯系。為了找到他,村黨支部多次、多方聯系他的親屬、朋友、同學,終於找到了他的新手機號碼。當楊長軍接到村黨支部的電話時,感動得直哽咽,說自己這麼多年一直在海南等地打工,因為地點不固定,所以沒能及時和村黨組織聯系。沒想到黨組織仍然惦記著自己,令他深深感受到了組織的溫暖,並決心當一名“身在旅途心在組織”的合格黨員。

管得上,打造流動黨員“服務”平台

今年七一前的一個周末。秦皇島新華洋大酒店。會議室正面的牆上,一塊紅底金字的“黨員聯絡站”牌匾格外醒目,與流動黨員名單、組織機構、組織生活等圖板交相輝映。在黨員聯絡站站長朱國治的主持下,16名流動黨員的“紀念七一”組織生活會正在火熱進行中。

朱國治,年輕時曾在王楊鄉紅旗村當過團支部書記,后來流動到秦皇島市創業,現擁有一家酒樓共四個實體店、兩所賓館,員工80余人。十余年來,他從鐵力市帶出60多人到秦皇島市創業,其中的絕大多數人都逐漸擁有了自己的產業,其中包括16名黨員。黨員聯絡站成立后,流動黨員們每個月在他的酒樓過兩次組織生活,幾乎雷打不動。

他們的組織生活表現出了濃厚的“服務”色彩。除了學習政治、評點時事外,流動黨員們還經常交流各種各kj樣的創業信息,對黨員的創業項目進行評估或商討,幫助黨員解決或謀劃諸如項目選址、辦理執照或証件審批、為貸款提供擔保等事宜。因此,每當過組織生活時,流動黨員們無不想方設法不缺席。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服務”色彩也是鐵力市委強化流動黨員管理的一大特色。市委組織員辦公室副主任邢永玲告訴記者,市委針對流動黨員人在外地、根在本地的實際狀況,明確地樹立了“對流動黨員的管理主要是服務”的思維。一是努力提升流動黨員的就業本領。市委從黨校、農業、勞動、司法等單位抽調9名優秀黨員干部,組建了“流動黨校”,利用國慶、春節等流動黨員返鄉時機,開展“現場送課、網上送學”活動,對他們進行法律政策和實用技術培訓。二是努力解除流動黨員的后顧之憂。鄉村兩級黨組織通過“一對一”“多對一”的形式,開展了以關愛流動黨員“留守子女”“留守老人”為主要內容的“暖流”行動,解決其生產生活困難,讓流動黨員專心致志地在流動地打拼創業。三是努力扶持流動黨員的創業發展。各級黨組織對外出創業的流動黨員予以技術、資金、項目支持,對有回鄉創業意願的流動黨員開辟“綠色通道”,並設立流動黨員“一站式”創業服務窗口。截至今年10月,各級黨組織協調金融部門為流動黨員解決創業資金近千萬元,提供創業項目24個。

同時,鐵力市各級黨組織還努力維護流動黨員的合法權益。例如,雙豐鎮黨員小崔從事裝潢業,一次,他率領部分村民干完工程后,雇主不肯按時發放工資,因多次討要無果,他便向鎮黨委求助。鎮黨委立即出面協調,及時使雇主兌現了工資。小崔感動地說:“關鍵時候還得靠黨組織啊!”

用得好,打造流動黨員“創優”平台

從市中心朝東南方向驅車不到十分鐘,就來到了鐵力市工業園區。在這個規劃面積為24.12平方公裡、一期規劃建設面積6.37平方公裡的園區內,20余家企業或已開工生產,或正在建設。

據了解,該園區首批投資生產的一戶企業叫鴻運達家具有限公司。說起這家公司入駐園區的緣由,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還得感謝王楊鄉長富村的黨員耿春燕。十多年來,耿春燕與丈夫在內蒙古、河北、天津一路流動一路創業,並結識了鴻運達家具公司的老總楊淑杰。2012年,在園區開展的招商活動中,王楊鄉黨委主動聯系上了耿春燕。耿春燕對家鄉的建設十分上心,在鄉黨委和鴻運達家具公司之間穿針引線、推波助瀾、攻堅克難,終於成功引入1.2億元投資。該公司投產后,可安置從業人員240人,年實現銷售收入3.5億元、利稅4500萬元,出口創匯2000萬美元。

鐵力市委組織員辦干部劉明輝告訴記者,市委非常重視發揮流動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引導流動黨員爭當推介家鄉的宣傳員、招商引資的聯絡員、鄉親創業的引路員、建設家鄉的服務員。市委組織部建立了流動黨員創業典型庫,在流動黨員中廣泛開展了為家鄉引進一個好項目、傳授一項好技術、提供一條好信息、帶好一批務工隊伍的“四個一”活動。同時,實踐也充分証明,流動黨員的根在家鄉。家鄉不僅有他們的宅基地、房子、承包地,還有他們的戶籍、黨員組織關系,更有他們的鄉情、親情以及溫情,他們是願意為家鄉做貢獻的,並且已經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鐵力市雙豐鎮光明村黨員金東日,利用在外地務工積累的資金,在2012年9月創辦了雙輝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生產的“雙輝”牌大米在市場上很是搶手。2013年,他又開辦了一家朝鮮族飯庄,並因其特色濃郁、整潔舒適、味道純正,加之有一定的規模和檔次、質量服務一流,不僅享譽鎮內,連鐵力市、慶安縣等外地的食客也紛紛慕名而來。

據悉,鐵力市委目前已選樹了流動黨員先進典型25個,並將他們的事跡在市電視台的“驪馬先鋒”專欄播放。同全市目前的785名流動黨員相比,25人雖然是一個小數字,但這個數字卻是濃縮的精華,體現了流動黨員拼搏、奮斗、向上的精神,這個精神將推動“鐵力夢”在康庄大道上迅跑。

(黑龍江《黨的生活》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王金雪、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