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秋會
時下基層干部群體有被誤讀、被污名化的傾向。出現這一苗頭,表面上看是群眾不理解,實質上是基層干部素質參差不齊的問題。習近平同志強調,“打鐵還需自身硬”。基層干部要想做好群眾工作,關鍵要破除“本領恐慌”,核心是種德養心,讓“誠信勤廉”永不失重。
一曰“誠”,以誠修心。農村傳統文化的積澱,造就了廣大農民粗獷、朴實的性格。而這一性格特征,決定了他們待人接物喜歡“赤誠相見”,最煩“兩面三刀”。櫟城鄉農民張某,因一樁涉訴定案,經常越級上訪。鄉長楊凡到任后,不論刮風下雨,堅持每周都到他家中。房子漏了,就找人修一修﹔庄稼熟了,就親自幫忙割一割……最終,張某拉著鄉長的手說:“就憑你這個實誠勁兒,我再上訪就不是人了”。事小道理大。作為一名鄉鎮干部,要用真誠打開群眾的心靈窗戶,真正與群眾打成一片,深入了解他們想些什麼、缺些什麼、盼些什麼,主動幫助他們解決衣食住行醫等利益問題,切實做到感情上“拉拉手”、思想上“順順氣”、生活上“幫幫忙”。要拿出具體的行動,讓老百姓感到黨的干部是忠於黨的、是忠於人民的,是自己的“貼心人”、“自家人”,關鍵時刻靠得住、用得上。
二曰“信”,以信立身。有“誠”是前提,立信是根本。基層干部有信才有威,有威才好辦事。“信”,首先是信仰。丟了信仰,墮落的是黨性,渙散的是人心,損害的是形象。其次是信任。商鞅立木為信帶來了秦國的繁榮強大,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換來的是國破人亡。現在一些鄉鎮干部信仰不堅定,“屁股決定腦袋”,處理問題不是站在群眾立場“一碗水端平”,而是“拉偏架”。身處“第一線”的干部,是群眾目光的聚焦點,想問題、辦事情、做決定,更要公道正派,不偏不倚。要用群眾看得見摸得著、一點一滴的實事取信於民。對群眾作出的承諾,必須一一兌現,一時難以兌現的,要用微笑、用耐心來消除群眾的火氣、怒氣和怨氣,爭取群眾更多的理解和寬容。如果我們事前亂“許願”,事后不“還願”,群眾就會認為你是一個愛“放空炮”的人。干部“言而無信”,一旦傷及群眾感情,造成的不良影響短時間內是很難消除的。
三曰“勤”,以勤服眾。勤能補拙,勤能生巧。“勤奮” 是通向成功最近的路。在老百姓心中,勤政的干部地位很高,份量很重,可信度很大。我縣古呂街道辦事處干部王征就是一個勤奮干事的例子。他愛人在鄉下教書,自己又是個“工作狂”,夫妻二人“月兒四十”見不著面是常有的事。像拆遷安置、信訪穩定等大事、難事,他都主動請纓,沖在前、當先鋒、打頭陣,而群眾也都願意聽他的、信他的,打心眼裡佩服他這樣的干部。常聽群眾這樣講,現在縣裡安排的工作,不少都耽誤在干部不干事上,不僅把難得的機遇錯過了、大好的時光浪費了,也把一個地方的發展延誤了。所以說,鄉鎮干部要勤干事、肯干事、干正事,既“觀天氣”、“接地氣”,又“捉活魚”,堅決不當“懶官”、“閑官”、“太平官”。要像黨的好干部焦裕祿、吳金印那樣,勤勤懇懇、踏踏實實,不怕困難、不怕矛盾、不怕吃苦、不怕受累,認真實踐黨的群眾路線,用實際行動贏得群眾口碑。
四曰“廉”,以廉樹威。在老百姓看來,廉能遮百丑,“廉”字值千金。群眾評價一個干部,說得最多的不是他的能力有多麼強,而是他“手長不長”、“干淨不干淨”。不貪不佔的干部,老百姓自然會“打高分”。有一位副鄉長,植樹造林時把鄉裡購買的樹苗拿走幾棵,栽到了自家地頭,就因為這件事,被有些群眾扣上了“貪污犯”的帽子。雖然言過其辭,但也足以說明了“廉潔沒小事”的道理。作為直接與群眾打交道的鄉鎮干部,要懂得權力是把“雙刃劍”,常打“預防針”,經常對照先進模范,照照鏡子、正正衣冠,洗洗身子、去去污質,不斷增強“免疫力”。面對囊中羞澀,要明底線、挺胸做人﹔面對物欲橫流,要筑防線、等閑視之﹔面對美色陷阱,要劃紅線、不超雷池。特別是在與老百姓交往中,“勿以惡小而為之”,堅決做到任何情況下都能穩得住心神、管得住行為,挺起“清醒做人、清白做官”的胸膛。
種德養心,“老生常談”。“誠信勤廉”,知道難做到。廣基層干部要牢記心間,堅持不懈地提素質,強本領,促發展,為人民。唯此,才不負黨心,贏得民心。
相關專題 |
· “我看基層干部”征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