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基層干部的“變”與“不變”

黃紅財

2014年08月08日15:0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在基層,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堅守一線維護穩定,走在前沿化解糾紛﹔他們面朝黃土背朝天,一邊勞作,一邊服務群眾﹔他們既是地方發展的“領頭雁”,也是群眾心中的“主心骨”,更是踐行群眾路線的“活標杆”﹔他們在變與不變中堅守著自己那片晴朗的天空,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基層干部應有的使命與擔當。

追憶過去,基層干部工作從未停止過,他們在不同時期扮演著不同角色,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改革開放初期,還是舉國追夢的今天,他們作為最基層的組織者、參與者、推動者,始終用行動推動著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密切著黨與群眾的血肉聯系。他們扎根基層,甘於清貧,一心向黨。正因他們,社會才得以不斷前行,不斷進步。

時代在變,基層干部服務群眾的本質沒變。悠悠萬事,民生為大。經濟發展,社會轉型,一路走來,基層干部功不可沒。他們牢記黨的宗旨,恪守黨的紀律,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在生產一線,帶領群眾開溝擴渠,筑路致富﹔他們服務群眾,不分晝夜,不分場合﹔他們既是政策宣傳員,也是民事調解員,更是困難幫扶員……他們始終把聯系服務群眾看成一份義不容辭的責任,一種矢志不渝的追求。

宣漢縣龍泉土家族鄉羅盤村黨支部書記李永太,就是這樣一名普通的基層干部。羅盤村地廣人稀、山高林密、交通閉塞、經濟落后,被稱為宣漢的“西伯利亞”。上任后,李永太自費組織村裡黨員多次赴重慶市城口、開縣等中藥材基地考察、觀摩、學習,並先行先試,潛心鑽研,示范種植。成功后,他免費為村民提供種子、技術,全面推廣、規模種植。他還多方爭取支持,成立“山歸源”合作社,解決藥材銷售后顧之憂。如今全村村民發展厚朴、廣香、天麻、柴胡等中藥材種植3萬余畝,2013年全村年收入達550萬元,僅此一項人均增收7000多元,其中戶均年收入達10萬元以上的近30戶,20萬元以上的12戶。

生活質量在變,基層干部艱苦朴素的品質沒變。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日趨富裕,面對微薄的工資待遇,基層干部無怨無悔,埋頭苦干。他們淡泊名利,勤儉節約,不懈進取。他們常常肩扛鋤頭、手拿鐮刀、腳穿膠鞋上山下田、走村入戶。他們以淳朴的感情對家鄉、對群眾、對親友,他們理解農民,因為他們就是農民,深知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被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的李林森,原萬源市委常委、組織部長。他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勤勉工作。生前的他,雖身居要職,卻沒有為自己和家人謀取一點私利。老父親一直住在農村破舊的平房裡,就連父親大壽,他都拿不出錢來操辦﹔后來,他被確診為肝癌晚期,手術費也要靠親朋好友東拼西湊﹔他走后,留給妻子的除了無盡的悲痛,還有一張張欠條。可是,在他有限的生命裡,卻資助了很多貧苦學生和困難群眾,即使在病重期間,也還念念不忘他的幫扶對象。

群眾意識在變,基層干部對群眾的感情沒變。國情在變、世情在變,群眾訴求與日俱增,基層事務紛繁蕪雜,面對變革過程中的新現象、新問題,基層干部不焦不躁,把群眾當親人,把群眾事當成自家事,積極主動、細致深入、傾情而為。他們不為名所擾、不為利所惑,始終同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他們以堅韌的意志扎根農村,與農民建立深情厚誼,在富裕農民、繁榮農村、發展農業的實踐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宣漢縣慶雲鄉白玉村黨支部書記趙仕春,退休不褪色、返鄉為民獻余熱。他曾在鄉鎮“一把手”崗位上干了20多年,退休后隨子居住、安享天倫。但是,一封白玉村民的聯名邀請信打破了他平靜的晚年生活,面對信上那滿篇的紅手印,他思緒萬千、難以抉擇。但憑著對家鄉父老的摯熱深情,他毅然放棄大都市舒適的生活,回村參選當支書,挑起了改變該村“散、亂、窮”的重擔。上任伊始,他抓班子強隊伍、搞建設夯基礎、調產業優結構,成功摸索出“善治工作法”,實現了該村由散到聚、由亂向治、由窮向富的嬗變。他就是“把優秀當作習慣、把完美作為標准,爭做人民滿意服務員”基層黨員干部的普通代表,在他的身后,有更多的基層干部正激情滿懷、躊躇滿志,在為民之路上務實前行。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權娟、秦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