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安民
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新形勢下推進事業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由此可見,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在新的歷史時期,基層干部如何處理好與群眾的關系,積極引領人民群眾謀發展,責任重大。竊以為,走群眾路線重點是反對形式和官僚主義,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因此,要當好基層干部,必需扮演好四種角色。
一、講究方法,做好群眾的貼心人。群眾是“三農”工作的主體,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變革和經濟利益調整的得益低一族,但是群眾的願望與現實存在較大的差異,特別是近年來的物價上漲,農副產品升幅小,“剪刀差”致使基層工作中出現“群眾不聽話”等現象。究其原因,我們存在著思維滯后、方法落后等缺點。因此,我們要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要練就一雙洞察保護群眾利益的智慧眼,溶入群眾中,認真觀察群眾的吃穿住用行﹔要造就一雙傾聽群眾訴求的意見耳,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認真傾聽群眾的呼聲﹔要打造一雙行走於群眾之間的泥土腿,“用腳步丈量民情”,認真了解社情民意﹔要練就一張入鄉隨俗的群眾嘴,把黨和國家的富民政策傳達到群眾,教育群眾。通過用心、用情、用行動與群眾交流,把群眾當親人,以博大的胸懷去善待他們,把黨和政府的溫暖和關懷帶給他們,為他們排憂解難,讓他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魚水深情。
二、推動發展,做好群眾的代言人。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群眾的希望。怎麼樣才使群眾的“錢袋子”盡快鼓起來?首先是要理清思路,找准發展突破口,確立發展規劃,創建發展載體,增加集體收入。其次是要把握農村發展趨勢,通過與群眾面對面交心、談心,摸透群眾的思想動態,了解群眾的願望和市場要求,從而有的放矢,根據群眾的需求進行服務。三是要指導群眾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幫助群眾掌握實用技術,引導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四是要大力開展土地流轉,積極“牽線搭橋”,將土地流轉給種植能手和大戶,規模經營。通過這樣,把群眾需要不需要、擁護不擁護、答應不答應作為一切“三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群眾的發展大計放在心上,把需求抓在手上,牢記為民辦實事辦好事。
三、務實求真,做好群眾工作決策的知心人。當前,有些干部法律觀念淡薄,存在著一言堂和權大於法的思想,決策和處理問題不依法、不公開、不從實際出發,嚴重偏離法治化的軌道。因此,科學決策、按章辦事,既是確保農村長治久安的“法寶”,又是維護好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有效手段。基層工作中每一個決策、每一個舉措要搞好調研,有科學依據,堅持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意願,並要有義務為老百姓把好每個決策關口。如果大多數群眾都持反對意見,決策時就要慎重,堅持重大決策要聽証、重要事項要公示、重點工作要通報。對於一些思想固執一時接受不了的群眾,要懂得用真情去感化他們。這樣,群眾就自然會支持擁戴我們。科學決策尤其重要,拿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來說,二十世紀初便籌劃,特別是1958年“大躍進”其間,興建三峽水庫的呼聲不絕於耳。中央採納專家意見,最終還是暫緩興建。直到40年后才動工興建。權威專家潘家錚院士認為,三峽工程如果當時盲目上馬,那肯定是一場災難。
四、發動群眾參與,做好群眾發展的引領人。再好的政策也離不開群眾參與,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需要我們在實踐工作中更多、更好地讓群眾參與管理。基層干部要善於融入群眾,把握群眾思想脈搏,在工作中要對群眾進行耐心疏導,把政策說透、把道理講清,讓群眾當好主體唱主角。首先是要注重方式方法。用藝術的力量和生動活潑的事例感染群眾,並運用對比找出差距,發展方向廣大群眾也就會樂於接受。其次是與時俱進。要不斷學習、吸收先進的管理思想、管理文化和管理方法,把最新最好的科學成果用於農業農村工作中,使基層干部在得到錘煉的同時,革新群眾觀念。三是要尊重群眾意願。從農村農民生產生活最迫切的實際進行謀劃,農民一時看不清拿拿不准的不要草率誤導實施,要充分尊重和依法保障農民對村級范圍事務的自治權。群眾參與管理是發展的基本要求,又是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和民主政治的需要,更是體現基層工作者和群眾之間親和力、凝聚力的最有效辦法。
相關專題 |
· “我看基層干部”征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