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基層干部也要補補群眾課

冬君

2014年08月07日15:2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並不是專門針對上級機關干部,基層干部因其所在崗位的特殊性,直接面對群眾,所言所行被群眾直接關注,可以說是黨風、政風的直接體現,其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的高低、干部的形象、領導的方式、方法的好壞,都直接關系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基層的貫徹落實。隨著改革不斷深化,新時期基層工作對基層干部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需要到群眾家走走親戚,到基層補補課。

補補與群眾的“思想交流”課。毛澤東同志認為“群眾就是孔明”,黨的干部“沒有滿腔的熱忱,沒有眼睛向下的決心,沒有求知的渴望,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基層干部中從家門到大學門、然后直接進辦公門的“三門干部”比較多。少數年輕干部還缺乏對群眾應有的感情,個別的甚至從骨子裡看不起群眾。補補“思想交流”課,就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拉下面子,作為與群眾心貼心、面對面交流的基礎,作為檢驗黨員干部黨性是否成熟的一項硬指標。“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想拉近與群眾的距離,一定要建立對群眾的真摯感情,關懷體貼群眾,尊重信任群眾,熱情幫助群眾,真誠愛戴群眾,以真情去創造一種與群眾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氛圍,推倒與群眾之間的心理圍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要以坦率的態度和誠摯的言行去與群眾打交道,隻有與群眾坦誠相見,敞開心扉,說真心話,做真實事,才能贏得群眾的信任。如果打官腔,講空話、套話和假話,群眾就會對你退避三舍﹔如果做虛功,辦假事,矯揉造作,群眾就會對你嗤之以鼻。

補補與群眾的“感情聯系”課。在實際生活中,群眾最不歡迎那些“官職不大,架子不小”,高高在上、盛氣凌人、指手畫腳、強迫命令的基層干部。隻有尊重群眾,熱愛群眾,把自己與群眾擺在同等地位,建立以心對心、以情通情的心理平台,消除群眾的心理障礙,才能得到群眾的歡迎。在做群眾工作中要考慮實情,講求實際,注重實效﹔處理問題要出以公心,求之公道,堅持原則﹔對群眾的困難和要求,能辦到的速辦,取信於民,不能辦的講清原因,講明道理,以理服人。對群眾的事情,不能人雲亦雲,隨波逐流,不能哼哼哈哈,敷衍了事,不能事不關己,高高挂起。要主動融入群眾,積極向群眾請教、虛心接受群眾的批評和意見建議,摸到群眾心思的脈搏。避免走形式、耍花腔、走過場,實打實,深入群眾的田間地頭、房前屋后,到群眾生活和勞動的一線去了解實情、掌握第一手資料,解決最現實的問題。

補補與群眾的“作風改進”課。干群關系是魚水關系。做群眾工作,應該像魚兒入水一樣,深入群眾之中,與群眾打成一片。要充分認識密切聯系群眾工作的長期性、復雜性特征,樹立作風建設有起點、無終點的思想意識。要帶著眼睛下基層,認真觀察民情﹔帶著耳朵下基層,仔細傾聽民聲﹔帶著腦袋下基層,認真思考發展思路﹔帶著雙手下基層,盡其所能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常思百姓之難、常想群眾之苦、常念人民之恩,以謙虛謹慎的態度,把聯系和服務群眾活動作為端正思想、錘煉黨性、提高認識的實踐舞台。基層干部隻有緊緊把握為人民服務這一根本宗旨,把群眾呼聲作為改進工作的第一信號,把維護群眾利益作為工作的第一職責,把群眾滿意作為衡量工作的第一標准,虛心當好小學生,同群眾朝夕相處、摸爬滾打,與群眾“零距離”接觸、面對面交流,摸到群眾脈搏,貼近群眾心窩,增進群眾感情,辦好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實事,才能適應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新特點、新要求,才能扎扎實實地干出經得起群眾和歷史檢驗的實績。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權娟、秦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