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武
基層是個“大課堂”,也是干部熟悉基層,了解群眾的主平台﹔基層是個“大熔爐”,也是干部磨練意志、成長成才的主戰場。作為基層干部,隻有把更多的心思、精力放在與群眾培養深厚感情上,做群眾工作才會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因此,基層干部要反躬自省,每日三問,一問“時間都去哪兒了”、二問“成效都在哪兒了”、三問“問題都出哪兒了”。
一問“時間都去哪兒了”。基層政府的工作任務繁重,人手有限、分工也不是很明確,因而,如何規劃和管理好自己的時間是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比如,作為最基層一級的鄉鎮政府(或街道辦事處),對於計劃生育、新農村建設、信訪維穩等工作,幾乎每一名干部都要參與進來,有時一名干部還要擔任好幾個職務,經常是忙得不可開交,工作效率卻不高。
因此,作為一名基層干部,要統籌安排好工作與生活時間、白天與晚上時間、上班與加班時間、工作日和節假日時間等等,要站在方便群眾辦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務水平的立場制定每一天、每一周,乃至每一月、每一年的工作計劃,列出工作任務清單,內容包括事項、時限、任務目標、責任人等等。對於自己職責范圍內的事情,一定要主動謀劃,決不推諉扯皮、敷衍塞責﹔對於上級的決策部署,一定要想方設法落實到位,決不搞變通打折扣,決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決不能做一天基層干部就“撞一天鐘”,而應集中精力把工夫放到抓落實上,把心思放在干事業上。
二問“成效都在哪兒了”。基層工作具有點多、線長、面廣的特點,起到上傳下達、承上啟下的橋梁、紐帶作用。基層干部選擇了基層,意味著就選擇了奉獻與清貧,選擇了經常與普通老百姓打交道,選擇了做一些關系百姓切身利益的“瑣碎小事”。
有時推進工作落實,面對基層百姓的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基層干部有可能受苦受累還要受氣,“吃力不討好”。因此,要多想一想解決問題的關鍵在哪裡,“成效都在哪兒了”。面對群眾的牢騷和抱怨,要通過角色轉換和換位思考,再難聽的話也要認真聽下去,不是遇到困難“繞道走”、優惠政策“等靠要”、民生問題“睜眼瞎”,要一件一件想辦法、一項一項抓好落實,圍繞群眾關心的辦學條件、安全飲水、城鄉醫療衛生一體化、新農村建設等問題,盡自己最大的可能使工作順應民情民意,積極謀劃並解決好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生產生活問題。
三問“問題都出哪兒了”。基層公務員的生活並非想象中的那麼優越。對於基層干部而言,有可能患上“身體”或“精神”的疾病。在“身體”方面,有時要利用休息時間加班,在辦公室的電腦前坐久了,又缺乏鍛煉,很有可能患上“腰椎間盤突出”、“脂肪肝”等疾病。因此,要通過跑步、打籃球等鍛煉方式強身健體,不能因為工作把身體“弄垮了”。在“精神”方面,部分干部也存在隻要不出事、寧願少做事的不良行為。他們的所作所為,體現了部分基層干部不敢作為,不願擔當的畸形心態,卻在骨子裡缺乏共產黨員精神上的“鈣”,會得“軟骨病”。因此,作為基層干部,在其位,就要盡其責,謀其事,絕不能當得過且過的太平官、逃避責任的圓滑官、因循守舊的平庸官、為官不廉的貪腐官。
面對基層工作的繁雜化、百姓訴求的多樣化、思想觀念的多元化,基層干部要嚴格按照“三嚴三實”的要求,始終堅持群眾工作路線,多干有利發展的實事,多辦惠及百姓的好事,用實干實績贏得群眾的信任與支持。
相關專題 |
· “我看基層干部”征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