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邢春桂:小紙片上寫大愛

張玉潔

2014年08月01日15:20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原標題:邢春桂:小紙片上寫大愛

在安徽省馬鞍山市花山區金家庄街道新風社區,人們經常看到一個熟悉而忙碌的身影,她穿梭於居民區樓群中,奔波於東家西家的瑣事裡,15年如一日勤懇工作。她就是新風社區黨委書記邢春桂。

新風社區地處馬鞍山腳下,是見証城市發展、有著悠久歷史的老舊小區,轄區居民4300戶,13800人,孤寡老弱病殘多,下崗失業人員多,流動人口多,服務需求多。1999年,35歲的邢春桂告別了11年的教師生涯,走上了社區工作者的崗位,從社區副主任到主任再到社區黨委書記,她來了就從未離開。

“當好社區書記,就要建好這個‘家’。”邢春桂說。2005年新風社區整合重新組建時,隻有不到150平方米的辦公用房,地方小,基礎設施差,很難滿足居民需求。

2008年,邢春桂帶著社區班子成員在小區走訪,發現一個廢棄的土山坡,這讓她欣喜萬分,第一個想法就是“愚公移山”法,在土山坡處建一座社區服務大樓。跑腿、磨嘴,一次次跑開發單位、規劃局……2009年,蓋成了1200平方米的綜合性社區服務大樓,讓百姓辦事“一站式”,活動有去處。

建好“家”,邢春桂也在想辦法管好這個“家”。為了讓更多黨員找到自己的定位,發揮模范作用,她改變了過去按片區設立黨支部的做法,將社區130多名黨員按個性和特點組合,組建了服務型、創業型、文化型、學習型“四型”黨支部,讓每個支部都成為帶領和幫助群眾的“火車頭”。

社區居民何宗水,下崗后一直沒有找到工作,妻子患有眼部殘疾,家中還有上學的孩子,生活十分困難。“創業型”黨支部黨員為夫妻雙方推薦創業項目,幫助他們開了家小百貨店。同時,黨支部還舉辦了插花、計算機、保安等多期培訓班,48名居民都取得了創業技能証書,走上了各自的創業之路。

2012年,邢春桂在社區走訪時發現,社區大多數人員都在外務工,留下孩子獨自在家或者由老人照看,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教育。

隨后,邢春桂帶領工作人員,竭力爭取財政資金,將原居委會近300平方米的閑置房重新裝修,改造成了包括教室、餐廳、休息處在內的“愛心家園”,為社區內的留守兒童、殘疾人子女、低保特困家庭子女打造了一個溫馨的港灣。“愛心家園”還設了5個公益性崗位,解決了社區下崗人員的就業問題。孩子們每天都有工作人員接送上下學,中午在愛心家園就餐和休息,下午放學后回到愛心家園完成作業。

“把孩子送進‘愛心家園’我很放心,而且我也在‘愛心家園’就了業,書記真給我們辦了件大好事!”32歲的社區居民李麗說。

“邢書記在我們眼裡,就是一個標杆,是一面旗幟。她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工作上,把社區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她的敬業讓我們真心佩服。”社區工作者周亞琴感慨地說,“早上7點半她就到社區了,下班時間沒個准點,有時候忙得照顧不到兒子,就讓我們給孩子送點飯過去。”

在家裡,邢春桂是長女,有4個年逾80的帶病老人需要照顧,愛人下崗,平時打點零工。前幾年,母親患腎功能衰竭和腦梗塞,她沒時間帶老人看病。弟弟患了肝癌,她沒時間去照顧。兒子常常抱怨:“你比總理還忙,我從小到大你都沒有接送過我上下學,從來都沒參加過學校的家長會。”

“不管干什麼事情,都要做好。”邢春桂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社區裡的大小事都親力親為:不定期去孤寡老人家幫老人料理生活﹔為社區鄰裡解決矛盾糾紛﹔下水道堵了,她一鍬一鍬把臭氣熏天的污泥鏟到垃圾桶﹔患肌肉性萎縮症的小伙子癱瘓在床沒人照顧,她端來熱飯,一勺一勺地喂……68歲的社區老人田家根說:“我們這裡出了好人了。”

在邢春桂的包裡有兩樣東西從來不會少:手機充電器和小紙片。社區居民都知道她的號碼,她的手機24小時開機。那些小紙片上,密密麻麻寫的全是第二天要為居民做的事,做完一件銷一件,而這樣的紙片就一直沒斷過。“社區的事情做不完,我這心就放不下。”邢春桂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