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素清 蔡慶珍 黃雪意
2014年08月01日08: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浙江省平陽縣萬全鎮周垟村,70多歲的老人許文錢日前被診斷出了胃癌。首先發現他病情的是村裡的結對黨員、老書記許上漢。在周垟村,許多類似的情況都是通過市縣的32名黨員結對聯系、頻密走訪發現的。“這兩年,村裡好像突然‘冒出’了很多踏實干事的黨員干部。”許文錢感慨地說。
走親連心,越走越親
這樣的變化,源於去年10月起,溫州在全市范圍開展的“紅色細胞工程”建設活動。
據介紹,近兩年溫州開展區劃調整,鎮大村多,干部下鄉少了,面對面的溝通少了,甚至政府針對企業、村居的一些優惠政策也到不了終端。為此,溫州市通過機關聯系基層、干部聯系黨員、黨員聯系群眾的“三聯系”﹔通過“走親連心解憂”“萬名干部進萬企”“結對到戶”等活動,激活了機關干部、基層黨員、入黨積極分子這些“紅色細胞”,輸送了更多“氧氣”和“養料”到基層,使基層治理更具活力。
走親連心,越走越親。甌海區麗岙街道楊宅村有輕微老年痴呆症的徐阿花老人一年丟了五次醫療卡。每次丟卡,不找家人,而是敲開黨員張愛英的門。在她看來,這個每次二話不說、坐公交來回一整天去幫她辦卡的人和“女兒一樣”的貼心。平陽縣昆陽鎮組織委員徐繼程形容道:“現在,我們有些駐村干部走熟了,村裡的狗見他都不叫喚了。”
平陽縣委組織部副部長李明峰認為,“紅色細胞工程”沒有做什麼感天動地的事,解決的都是比較細微瑣碎的事情,卻能真正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傳遞到千家萬戶。
碰到問題時,黨員干部不能“繞著走”
盡管現在都是各自聯系村的“名人”了,但一開始,昆陽鎮80后大學生村官孫敏潔和年過五十的黨員周功見,這一老一少走訪群眾時,都碰到過“凳子都不給坐”的尷尬。
小孫通過細致觀察,在農村生活習慣、走訪的時間點、話題設置上找到了竅門。老周則轉悠在村子熱鬧的小店、村民勞作的田間、困難戶家中,從拉家常開始,漸漸地融入村民當中。
碰到問題找方法、尋路徑,而不是拐著彎、繞著走——要真正打開村民的心匣子,考驗的是能力水平。組織部門還以黨員干部對村情民意的“知民度”、人民群眾對黨員干部的“知名度”這兩個度考核來助推這種能力提升。
在文成縣培頭村,“紅色細胞工程”建設激發了村黨員隊伍。過去是瑣事雜事村兩委負責人為主干,現在,這個畬族民族村被分為了15個服務區塊,由村干部、黨員、村民代表等組成黨群服務組,每個組聯系20—40戶群眾。
因地制宜建立新平台,把矛盾化解在基層
永嘉縣三江街道組織委員鄭曉天拿出手機,打開“民情微圈系統”。平台上顯示出所有錄入的問題、處理問題的責任人、事態進展情況。
隻要有手機、電腦或其他網絡終端設備,干部就可以把看到的問題,用文字或圖片方式隨手上傳。通過網絡E通這樣一個公眾平台,集納並消化基層的各種小問題。
這是以往網格化管理的一種升級模式。工作人員舉例說,原來是一個村一個網格員,這個人一旦出差、生病、工作不到位,就會產生問題。這種建立在個體盡職基礎上的管理模式,有了信息技術支撐后,任何一個問題上傳,都可以直接面對所有黨員及組織,矛盾就能妥善解決。
溫州“紅色細胞工程”建設最直觀的成果,就是從村級層面到市級層面,都要求因地制宜地創新基層工作的機制和平台。龍灣朱宅村“微講堂”,通俗易懂的形式來解讀政策法規,不識字的村民聽得入迷﹔洞頭縣霓嶼街道辦事處“紅十號”服務漁民﹔永嘉縣大若岩鎮“五農工作法”,說農話、拉農常、學農事、化農情、懂農經,鎮會開在村裡的田間地頭﹔平陽推出“四聯四到”、五步流程、六項舉措,成為“紅色細胞工程”建設的一個模板……
“無論技術創新還是載體創新,目的隻有一個——通過組織搭建平台構建機制,來倒逼、促使這些黨員更好地發揮作用、更好地履職,發揮更大的社會影響力,從而把黨委政府跟群眾的距離拉近,讓基層的問題矛盾真正化解在基層。”溫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長諸葛承志認為。
《 人民日報 》( 2014年08月01日 14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