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菊海
人在鄉鎮街道,身為基層干部,深感基層干部的不易。土地征用、房屋拆遷、土地流轉、計生環保、違建拆除、綜治信訪、安全維穩,各項難事急事的最后落實,都要靠基層干部。各種各樣的任務、五花八門的考核、檢查疲於應付,一票否決和責任追究如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壓得基層干部有點喘不過氣來。媒體報道上出現的基層干部,大多是非正面形象:思想渙散、作風懶散、方法簡單、態度粗暴、處事不公、以權謀私等問題,這樣的形象宣傳,丑化了他們在群眾中的形象,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們工作的難度。基層干部出路窄,由於身處基層,遭遇晉升天花板,他們中的許多人,把副科級作為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標﹔責任遭遇三夾板,一方面要求敢於負責,勇擔責任,另一方面,遇事首先追究的是基層的責任。
但基層干部對此習以為常。他們會抱怨工作量大面廣,太苦、太累,每天疲於奔命、疲於應付﹔他們會抱怨工作干了很多,晉升機會太少……當他們面對工作時,就拋開了抱怨、忘記了煩惱,就會精神抖擻,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
“沒有三兩三,豈敢上梁山”,他們是農村的全科干部,當地的“百度”。曾和同事開玩笑,說鄉鎮街道一級錄用的機關事業人員,應該加考當地的方言。“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基層問題五花八門,復雜多變。周圍的同事們,對農村的情況摸得十分清楚,對群眾的情況非常了解,包括對人的性格脾氣,在處理問題時靈活多變。既把握好政策界限,又不僵化死板,既富有人情味,又能秉公辦事。不說空話說實話,善於碰硬不硬碰,他們操著方言,進村入戶,十分的熟悉和親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有個村書記告訴筆者,說是在建設點每晚都工作到很晚,沒處吃晚飯,路過正在吃飯的人家時,每戶人家都邀請到他家吃晚飯,說是添筷不添菜。有時候,與群眾拍拍肩膀,笑罵幾句,甚至是吹鼻子瞪眼,看似復雜的事情,竟然讓雙方當事人都接受。因為群眾知道,基層干部在為他們為事,他對群眾的事情知根知底,站的是公正的立場,這個“老娘舅”站得正。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落實靠誰?靠基層干部。鄉鎮工作的第一難,已從過去的計劃生育變成了征遷。面對評估價25萬的房子,征遷對象喊出了100萬的價格。該給的政策全給了,剩下的就是苦口婆心的做工作,一次不行、二次,二次不行、三次……。農村工作最重要的是公平、公正、公開,其他征遷的群眾都在看著,你手裡的尺子稍微一鬆,到最后會變得不可收場。筆者所在的街道,去年開展的國家重點工程——秦山核電基地50萬伏高壓線出線工程征遷工作,周圍的同事們夜以繼日,連軸作戰,深入拆遷群眾家中﹔街道黨委書記、辦事處主任利用晚上的時間,自己與拆遷戶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從而順利推進了工作。今年的“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生豬養殖整治、無違建街道創建、美麗鄉村建設……一項項重點工作的推進,都靠的是基層干部。“白加黑”、“五加二”成了工作常態,周圍的同志、同事們,中午、晚上都不休息,在走村入戶、在丈量違建面積、在督促工程進度。開會時和縣級部門的坐在一起,明顯的膚色顯黑。天長日久,體現的是基層干部的執著與堅毅,是基層干部的責任。
群眾對黨的政府的評價,很大程度上來自基層干部對群眾的服務做得怎麼樣。聯系群眾最后一公裡,實現與群眾零距離靠誰?靠基層干部。全街道機關、事業和村(社區)干部與所有124戶困難家庭結對幫扶,實現了幫扶全覆蓋。許多村(社區)建立了制度,規定村(居)民有急事、難事事,村干部必須到場,幫助排憂解難。拿筆者做在的街道來說,落塘社區的一居民海塘上遇難,社區黨總支書記、居民委主任自己下海堤,把遇難者帶上岸,又送回家。豐山村一戶群眾家裡突然發生火災,三間二層樓房和財產全部燒毀。這戶家庭兒子前年因交通事故使家庭欠下外債,本來生活就比較拮據,突如其來的火災使這個家庭更加雪上加霜。火災發生后,村黨總支組織全體村干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協助做好救災和家屬安撫。第二天,全體村干部和街道聯村干部率先捐款6300元送到受災戶手中。村黨總支發出倡議,動員組織全村企業、農戶捐款,共募集捐款6萬多元。還協調保險、村建、土管部門,盡快落實保險理賠,辦理重建手續,讓受災戶能盡快進行災后重建,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自1996年開始,楊柳山社區每天晚上都會安排一名干部住在社區辦公樓住夜值班。17年來,通過住夜,拉近了干部與群眾距離,加深了雙方之間的感情。17年裡,楊柳山在全縣各村中率先實現自來水免費接通到戶,水泥路通到每戶人家門口,獲得了省十佳平安社區稱號。件件事例,體現的是基層干部與群眾打成一片,拳拳的赤子之心、為民之心。
基層干部最真,哪些是實事工程,哪些是面子工程,基層干部看得最清楚。基層干部是“磚”,是一塊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哪裡需要哪裡搬的磚。基層干部是螺絲釘,釘住了事物,就鍥而不舍,韌性十足。
身在基層,由衷的要為基層干部點贊!
相關專題 |
· “我看基層干部”征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