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富民強村的領頭雁——記北京市平谷區鎮羅營鎮桃園村黨支部書記劉淑環

陶玉芳

2014年07月28日13:40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富民強村的領頭雁

17年如一日,一心一意帶領百姓走上致富路,硬是讓一個貧困落后的窮山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用心血和汗水描繪出了一幅又一幅美麗畫卷。她,就是北京市平谷區鎮羅營鎮桃園村黨支部書記劉淑環。17年來,她先后榮獲“北京市勞動模范”、“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三八紅旗手”、城鎮婦女“巾幗建功”標兵等榮譽稱號,桃園村連續多年被評為“首都文明村”,村黨支部連續多年榮獲“北京市優秀黨支部”榮譽稱號。

大家富了才是最大的幸福

過去桃園村條件極差,全村92戶村民333口人,人均隻有3分水澆地和半畝山坡旱地,村民以種地、種果樹為生。而桃園村百姓得以脫貧致富,要從劉淑環搞果品運銷說起。今年51歲的劉淑環回憶起當年帶領鄉親們搞果品運銷的情景時無限感慨:“一人獨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我最大的幸福!”

1987年春,劉淑環利用一輛沈陽到北京送貨的回程車,連夜將村裡窖藏的1.5萬斤紅肖梨運到遼寧沈陽市南五馬路批發市場,隻用5天時間就銷售一空,純掙了800元錢,成功邁出了果品銷售的第一步,從此開始帶領鄉親們走上了果品運銷致富路。提起往事,村民唐起才深有感觸:“淑環把自己的經營渠道、商業合作伙伴和成功經驗都毫無保留地告訴大家,鄉親們都打心眼兒裡感謝她。”

桃園村地處深山區,種核桃歷史由來已久,村裡最老的核桃樹已有200余年,全村年產優質核桃3萬斤,卻一直困於山裡。依靠這一資源優勢,劉淑環將村裡核桃全部銷到了沈陽,但遠遠滿足不了東北市場需求,她就帶領村民一年四季遠赴全國各地運銷核桃。1996年,桃園村果品銷售隊伍從最初的一兩戶迅速發展到60余戶,且大部分村民還在東北買了樓房,租了超市,在大型商場裡建立起固定代賣點,戶均年收入30余萬元,走上了果品運銷致富路。

一心一意為百姓服務

1997年換屆選舉,帶領百姓做了10年果品運銷生意、干得風生水起的劉淑環被推舉為村黨支部書記,可家裡人都不願她放棄一年幾十萬元的好收益,去接這個窮得叮當響的爛攤子。然而劉淑環卻勇敢地挑起這個重擔,她說:“感謝大家的信任。既然當村書記,我就一定牢記肩上的重任,一心一意為百姓服務!”

要想富,先修路。以前,桃園村的路是坑坑窪窪、崎嶇不平的羊腸小道。劉淑環走馬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實現村民“家家通汽車、戶戶搞銷售”的目標。她四處奔走,籌措了30萬元資金,白天和鄉親們一起和水泥、推砂石料,晚上拿著馬燈為趕路的師傅照明,夜裡11點多才回家。短短一個月時間,1萬多平方米的水泥路讓整個村庄煥然一新。“從沒想到會有這一天,以后再也不用趕著毛驢馱東西了,真是太好了!”看著通到家門口的水泥路,鄉親們禁不住喜笑顏開。

翻開劉淑環一本本厚厚的實事工程民情日記,上面清清楚楚詳細記載著從1999年修建5座漫水橋,到2013年整治河道這10年來一件件數不清的實事、好事,而這些也都深深地記在鄉親們的心中。

要干就干出樣兒來

“要麼不干,要干就一定干出個樣兒來!”這是劉淑環常說的一句口頭禪。

針對本村實際情況,劉淑環實施“做大做強果品運銷產業,打造全國核桃產業集散地”的發展戰略。1999年,籌資建大中型果窖6個、冷藏保鮮庫10座、核桃晾晒場9000平方米﹔成立了“桃園村果品產銷合作社”,130余名村民入社,200余名村民參與﹔2000年成立了“北京仙谷桃園果品經銷有限公司”﹔2001年,為30余戶村民接通了互聯網,成為“京郊網絡第一村”。

近幾年,桃園村的桃子、紅肖梨、核桃、栗子等干鮮果品運銷產業鏈初步形成,與全國各地30余個大中城市的各大市場經銷商建立了供銷關系,直接從事或間接從事核桃收購、加工和銷售的村民70余戶,年收入40萬元以上的有10余戶,年人均收入2萬元,輻射帶動周邊300余戶農民增收致富。

2013年,桃園村銷售干鮮果品2000噸,青皮核桃收購量達400萬斤,干核桃銷量達700萬斤,核桃運銷收入500萬元,果品銷售佔領東北地區80%以上的市場份額,成為京郊第一個果品運銷專業村和全國最大的核桃運銷集散地。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