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華
七年前,我從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的職位上轉任到鄉鎮當鄉長,當上了一根“鋼筋”。七年來,我先后在兩個鄉鎮工作,切身體會到了“鋼筋”的苦辣酸甜。
苦。“壓力山大”。“巴掌大的權力,天大的責任”。現在鄉鎮最大的“權力”就是做思想工作和協調工作,除此以外已無權力可言。可要承擔的責任卻“無窮大”,除了上級下達的各項硬性指標外,還要承擔社會上各種不確定因素引發的涉及到鄉鎮的責任。甚至可以說,隻要有事件發生,就有鄉鎮的責任。在實際工作中,上級部門針對農民的所有工作幾乎都要通過鄉鎮來落實,每個部門都強調自己工作的重要性,都要考核鄉鎮,考核細則就有厚厚一本,有很多工作都要簽定“責任狀”,有的還是“一票否決”,讓鄉鎮疲於奔命。我曾總結過:“節能減排、安全生產、防火防汛、刮宮流產,招商穩控,責任重大,出了問題,把你拿下。”真是“上面千條線,下面一個蛋,哪根扽一扽,都要轉一轉”。
待遇偏低。參加工作10多年的鄉鎮干部月工資大多在2000元左右,僅能“糊口”,難以“養家”。在防火、防汛、安保等特殊時期,所有節假日全部取消,“五加二”、“白加黑”成為常態,卻沒有加班費。至於中午不能休息、中午飯下午才吃的無規律現象更是習以為常。盡管近年來鄉鎮辦公條件不斷改善,但基本都沒有職工宿舍,很多鄉鎮辦公樓裡沒有廁所。辦公室功能很多,“白天是辦公室,晚上是宿舍,加班時是食堂,壞肚子時是廁所。”有的干部夫妻兩人都在鄉鎮工作,遇上值班時,經常十多天才回一次家,孩子要麼讓老人帶,要麼放在“小飯桌”,根本顧不上管。
辣。“啥場都得去,啥酒都得喝,喝了就難受,不喝沒法說。”中央“八項規定”出台前,鄉鎮干部幾乎是“革命小酒天天醉”,經常喝得爛醉如泥。我曾一頓飯陪了五場酒,直吐得不省人事,到診所輸液。其實,本不想喝,可“來的都是客”,有很多人手握檢查、考核大權,不敢得罪,隻好“感情深,一口悶”。
“推門就進,進屋就罵,拍桌瞪眼,啥也不怕”,成為一些上訪村民的“習慣”。“我是老百姓我怕啥?!”成為上訪村民挂在嘴邊的一句話。“被錄音、被拍照”,讓鄉鎮干部防不勝防。“原來叫著罵著就把工作做了,現在誰敢?!”一些“老鄉鎮”感慨。面對污辱謾罵,我們更多選擇了忍辱負重,委屈求全。因為即使報警,警方也是口頭訓誡,有可能還會激化矛盾。一名女干部被上訪村民指著鼻子罵過后,找我哭訴,我隻好安慰她說:“忍著吧,因為我們是一方‘豬猴’,要像豬那樣能受窩囊氣,像猴子那樣縣裡一敲鑼我們就得上場!”
酸。2007年,國道111線改造升級工程涉及佔我鄉村民耕地。一外地施工企業佔地后沒有恢復耕地而引發30多名村民到縣政府集體上訪。我們苦口婆心做上訪村民工作,村民卻說,“這事跟你們鄉裡沒關系,不用你們管!”。我們又想方設法聯系企業,可人家連電話都不接。沒辦法,隻好向縣主管領導匯報,可領導卻嚴厲地說:“啥也別說了,往回領人!”“可他們不跟我們回去呀!”“不回去怨你熊!”我們經常處在“上面領導扽,下面百姓罵,中間企業不理”的尷尬境地,欲哭無淚,欲罷不能。
受基層干部“被污名化”的影響,少數村民懷疑一切,“用放大鏡挑毛病,用望遠鏡看成績。”,說“當官的沒有好人”,這讓我們“很受傷”。有一個村,幾名村民因個人私欲沒有得到滿足,便對村支部書記產生不滿,多次上訪告狀,反映的問題都是捕風捉影,聲稱“他當書記這麼多年不信他沒事!”
甜。我們的工作離不開上級黨組織的關懷,組織的認可讓我們感到溫暖。特別是中央專門出台了關於加強鄉鎮干部隊伍建設的意見,讓我們倍感振奮。
“鄉鎮干部在一線,一根針引千條線,上級部署須落實,群眾訴求要直面﹔雞毛蒜皮都得管,家長裡短不能煩,帶民致富解民怨,百姓幸福我心安。”這是我在人民網“群眾路線話語征集”活動中上傳的一條作品。我們工作的價值最主要體現在群眾滿意上。鄉鎮工作是黨和國家在農村工作的基礎,鄉鎮政權處在農村工作的第一線,與廣大農民群眾直接面對,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幾年來,我主持調解的上訪案件上百件,每調解成功一起案件就有一種成就感,很多言行過激的村民后來都找我認錯,有的還成了朋友。2011年,我調到現在的鄉鎮工作。一天,一個電話打到我的手機:“我是老韓啊,你調走也不說一聲,這些年淨麻煩你了,也沒啥感謝你的,我給你攢了一箱鵝蛋,是咱家自個兒養的鵝下的……”我鼻子一酸,半天說不上話來。
最后,撰一幅對聯表達心聲。上聯:願為磚瓦鋪政權大廈,下聯:甘做鋼筋固黨建根基,橫批:奉獻基層。
相關專題 |
· “我看基層干部”征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