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關注基層干部的苦累難

呂開泉

2014年07月17日14:23   

基層干部是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在群眾中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是連接黨心民意的橋梁紐帶,是服務群眾的最前沿,也是貫徹各項政策的“最后一公裡”,但長期以來,基層干部的形象一直不那麼好,理論功底差,作風簡單粗暴,“吃拿卡要”等等,基層干部被“污名”,貼上“負面標簽”。與此同時,基層干部的“苦累難”也是有目共睹,“一根針穿起千條線”,位卑責重,干得是“費事活”,吃得是“苦中苦”,受得是“夾板氣”,兩種現象令人不知其可。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就必須緊緊抓住基層干部這個“根本”,找著病根,對症下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層干部身處改革發展穩定的第一線,面對的是千千萬萬的群眾,社會轉型期思想多元,利益多樣,各項矛盾日益凸現,基層干部常常被推到矛盾交匯點,漩渦中,站在解決問題的最前沿,處理問題的最后一環,處於社會各方關注的焦點之中,壓力大,責任重,沒有躲閃空間,再難也得干,並努力干好,有的問題,雖說“問題要就地解決”,但“化解手段”並不在基層手中,比如涉法涉訴的信訪問題,一面是說走就走的“上訪戶”,一面是煞費苦心的基層干部,你追我趕中,成了“表叔、表嬸”,同病相憐,其中的苦,能與誰說。如果不從源頭上紓解問題,勢必造成矛盾越積越多。必須鍛造權責利相匹配的基層行政管理體制,才能激發基層的活力與動力。

基層工作辛苦,條件艱苦,生活清苦,要把重視基層,關注基層落在實處,真正想方設法改善基層的辦公和生活條件。要設身處地體諒基層干部的苦衷,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誤解,多一份關心,少一份指責,不僅提升他們的精氣神,更要投入一定的人財物。要把“向基層一線傾斜”、“向艱苦邊遠地方傾斜”的政策落到實處,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況,讓基層干部安心工作。

基層干部任務繁重,點多線長,壓力大,責任重。綜治維穩、信訪、安全生產、計劃生育、防火防汛以及“臨時性重點工作”等“一票否決”的考核過多,上面不管過程,隻要結果,否則,輕則扣“票子”,重則“摘帽子”,基層干部中確實存在不能干、不會干甚至點卯報到不出力的人,能干的人都身兼數職,忙忙碌碌,一年到頭無假日,沒白沒黑拚命工作,“壓力山大”,長期處於焦慮之中。要通過深化改革打通人事制度改革的“最后一公裡”,打破“鐵飯碗”,消除慵懶散,減少“養護費”,調動基層干部工作的積極性。要為基層干部“減負鬆壓”,嚴格規范各類考核檢查、評比匯報,讓他們從疲於應付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要為基層干部及時“充電補鈣”,多渠道多途徑開展培訓,幫助他們掌握做好新時期基層工作的知識和本領,城鎮化建設、民生保障、矛盾糾紛調解、征地拆遷、突發事件處置等相關政策是特別急需的,提高他們正確執行政策的能力,加快發展的能力,依法辦事的能力,教會他們用法律手段處理基層經濟社會事務,處理各種利益和矛盾。

基層干部的“難”,主要體現在責權利失衡上,人財物上收,責任放下,作為最底層“兜底”組織的現實困境使得干部協調能力、辦事能力不斷弱化,群眾“有田有錢不求你,出了問題就找你,處理不好就罵你”,很多“無限責任”令基層干部無可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安排項目、落實資金一般上級部門“一杆子插到底”,基層干部“插不上手”,可是出了群眾上訪等急難險重的任務時才想起了基層干部,權責利嚴重失衡弱化了基層干部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基層不牢,地動山搖,要在簡政放權的基礎上適度賦予基層能辦事、辦成事的事權與財權,敢辦事、願辦事的人事激勵權,及時解決他們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種難題,注重選拔使用那些長期堅持基層工作,群眾公認,實績突出的優秀干部,打破基層干部上升“天花板”,使他們感覺到政治上有奔頭,基層干部才能更有干勁,更好地服務群眾。隻有治理的手段和目標相匹配,治理的權力與責任相對稱,才能真正調動基層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筑牢基礎,強基固本。

基層干部苦累難的問題,喊了多少年,很多地方“濤聲依舊”,基層的問題,表現在下面,根子卻在上面,需要上下齊心,左右聯動,才能根治這些“頑症”。不能“上面害病、下面吃藥”,基層也不能消極應付,責任挂空擋﹔推諉塞責必將上下交困,久積不決,隻有上下同心,銜接有效,才能破解“老大難”問題,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就需要上下一盤棋,群策群力,切實解決基層干部苦累難的問題。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喬業瓊、秦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