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學文
鄉鎮、街道尤其是村、社區一級的基層干部,可謂基層中的基層,他們直接面對廣大群眾,天天與群眾打交道,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決策部署要靠他們去落實,群眾的要求、願望要通過他們來傳遞。基層工作的好與壞,與基層干部的工作密切相關,與基層干部的作風緊密相連。基層干部看起來是做的小事,實際卻是壘基礎的大事,基層工作做好了,黨的群眾基礎就夯實了,可見基層干部工作的重要。基層干部要做好群眾工作,就要有“真心、真情、真誠”。
基層干部帶著“真心”走進群眾,就能打好做群眾工作的基礎。基層干部的服務對象就是群眾,工作內容、工作職責基本就是與群眾零距離接觸、面對面打交道。一方面,如果心裡沒有群眾,即便是與群眾零距離接觸了、面對面打交道了,仍然會有一層隔膜﹔另一方面,群眾的思想覺悟、文化程度、道德修養、脾氣秉性等情況千差萬別,基層干部如果缺少服務群眾的真心,是很難走近他們的,更是難以走進他們心裡的。基層干部隻有帶著真心才能走進群眾、融入群眾﹔隻有帶著真心才能走村串戶進得了門、了解群眾談得上話、拉起家常交得上心。基層干部有了真心,就會把群眾當自己的親人來對待﹔有了真心,就會把群眾的事當自己的事來辦理﹔有了真心,就會對群眾的困難格外的關心,對群眾的要求格外的上心,對解決群眾的問題格外的用心。基層干部有了真心,就會不斷拉近同群眾的心理距離,使自己融合於群眾之中,而融合於群眾之中就成了做好群眾工作的基礎。
基層干部懷揣“真情”關愛群眾,就能增進同群眾的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基層干部與群眾的距離最近,客觀上就決定了基層干部為群眾辦事主要的、更多的是一些所謂的“小事”。事實上,能否做好事關老百姓“吃、喝、拉、撒、住、行”的小事,考量的是基層干部是否堅持群眾觀點,是否有強烈的群眾意識,是否把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辦好群眾需要的“瑣事”、解決好群眾生活中所謂的“小事”,是基層干部踐行群眾路線的根本要求和落腳點。因此,基層干部要懷揣真情,把群眾的大凡小事放在心上,多到群眾家尤其是困難群眾家去走一走,看看張家的鍋裡有沒有、望望李家的房子漏不漏、摸摸王家的被子暖不暖,同他們聊聊收入有多少,問問子女就業沒,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最需要溫暖的時候,及時的給以物質上的必要幫助和心靈的慰藉、精神上的支持。基層干部把這些看似群眾生活的“小事”想到了、做好了,善於“雪中送炭”,其實解決的正是群眾日常生活中的“大事”,這既是基層干部的職責所在,更是直接讓群眾感受到黨的好、政府的好,增進的是干部同群眾的感情。
基層干部抱著“真誠”對待群眾,就能獲得群眾的信任。基層干部雖然客觀上同群眾的距離最近,但能否真正走近他們,能否真正走進他們心中,就得看是否抱著真誠的態度對待他們。因此,基層干部真誠對待群眾,一是態度要誠懇,放下架子,俯下身子,邁出步子,少在辦公室坐沙發,多到群眾中去坐板凳﹔少在辦公室聽匯報,多到田間地頭去走走﹔少些“指點江山”,多些親力親為,以真誠和實在打動人心。二是說話要誠實,在同群眾的接觸中、在與群眾的交往中,少聽奉承話、吹捧話,多聽真話、實話、牢騷話﹔少說官話、空話、廢話,多說通俗話、土話、掏心窩子的話,以真誠的話語感動人。三是辦事要誠信,不開空頭支票,不隨意拍胸脯許諾,少些“這件事包在我身上”,多些“這件事我盡力幫你辦好”,答應群眾要辦的事情一件一件的辦好,幫助群眾解決的問題一個一個的落實,以自己的行動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給群眾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贏得群眾的信任。
基層干部做的事情別人無可替代,黨和政府的工作離不開基層干部,人民群眾需要基層干部,基層干部是黨和政府連接群眾的紐帶。做群眾工作是基層干部的家常便飯,但真要把群眾工作做好、做到群眾滿意,卻並非易事。人民群眾對基層干部的評判、對基層干部的認同首先感知的就是其是否對他們有真心、真情、真誠,倘若基層干部對身邊的群眾缺少真心、缺乏真情、缺失真誠,那麼做起工作來就會沒有了基礎,得不到群眾的理解、信任、支持,也就做不好工作。可見,基層干部做好群眾工作要有“真心、真情、真誠”。
相關專題 |
· “我看基層干部”征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