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文明
2014年07月07日09: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得知記者來採訪村黨總支書記聶開(上圖。資料照片),不少村民爭先恐后來到雲南省武定縣獅山鎮西和村委會。
要在20年前,西和村的回漢民眾聚集,很可能會劍拔弩張﹔而現在,大伙兒卻是你抓我把瓜子,我開你個玩笑,氣氛融洽。
◆聶開上任
1994年,西和村委會下的清真寺自然村和大西自然村因為山林糾紛爆發激烈沖突,部分村民還發生了械斗,甚至喊出“寸土必爭、寸步不讓”的口號。
后來,糾紛訴至法院,法院根據法律規定,將山林確權給了清真寺村。原本有些磕磕絆絆的回漢村民自此形同水火,就是關系還算和睦的鄰居,走在路上也會故意躲避。
冷漠蘊藏著危機,當時的鎮領導看在眼裡,急在心裡。1997年,西和村委會換屆選舉,34歲的聶開是清真寺村的回族,而且為人公道,在回漢群眾中都有威望,因此成為最適合的人選。
當時的聶開已是三家門店的老板,他為此也作過思想斗爭。不忍心再讓西和村亂下去的聶開,最終決定接下這個差事,他關掉了兩家門店,隻留了一個餐館讓妻子經營,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村委會工作。
“一個月賺的還沒有原來一周賺的多。”在妻子張國仙看來,聶開的選擇損失不小。
聶開當選后,一些村民買了鞭炮,從聶開家一直放到了村委會。“沖著這份信任,必須把工作干好。”聶開說。
◆修建村路
聶開認識到,要轉化整個村子的氣氛,必須表明立場。他召集清真寺村的村民,闡述“越斗越窮”“民族團結才能發展”的道理。
要發展,聶開提出的第一個任務是修建村庄道路。當時村庄雨天一腳泥,晴天一身灰,群眾意見大。“更重要的是,由於缺少規劃、道路狹窄,當年一戶村民失火,消防車進不來導致兩人死亡,更是堅定了我們修路的決心。”
讓聶開當時沒有想到的是,修路也“順便”修復了民族關系。“上級政府對我們格外支持,為我們提供資金物料,可是投工投勞還得村民自己來。”聶開說,修路使回漢村民都能獲益,雙方參與修路的熱情高漲。干活過程中,少不了你幫我推車,我幫你鏟土,原來躲著的人躲不開了,私底下聊的事可以公開說了,回漢群眾的心結在互幫互助中逐漸打開了。
1998年的一場大洪水,更是讓村民的心擰到了一塊。搬運沙袋,疏通河道,聶開帶著全村壯勞力日夜守護在村頭大橋上。經過多個晝夜的奮戰,終於戰勝了洪水,保住了村庄進入縣城唯一的通道。有了這份“戰斗友誼”,回漢群眾的疙瘩終於解開。
如今的西和村,村頭小橋堅固、村庄道路整潔,還安裝了路燈。村容村貌新了,回漢一家親了。
◆共享發展
如今的聶開,不僅在本村擔任支書,還被選為鎮上的黨委副書記。“聶書記說話,在西和村影響力最大。”西河村村委會主任廖俊鬆說。
聶開將這份信任用在了為群眾服務,幫助農民增收上,“從根本上解決回漢爭議,還得靠發展。”
回族村民馬金燕開的銅鍋牛肉店生意紅火。“我們的食品安全有保証,漢族來消費的特別多。”聶開告訴記者,村民開設的清真館子,少的一年賺八九萬,多的二三十萬。如今的西和村,在外當老板的越來越多,1/3的村民年收入超過10萬元。
“大家在外面見識多了,交往多了,也就不會為村中的這點蠅頭小利大動干戈了,反過來還會幫助發展村裡公益事業。”他說。
如今在西和村,民族已經不再是愛情的障礙,1/3的回族與周圍漢苗群眾通婚。嫁給回族青年的漢族姑娘王曉麗如今也像回族群眾一樣戴著紗巾、成為一名穆斯林,“當時父母怕嫁過去不習慣,如今處得特別好。”
“村中漢族群眾對回族非常尊重,屠宰場都放在了遠離回族聚居的村邊。”王曉麗說。而村中拓寬道路,清真寺管委會將圍牆退讓兩米。“國家政策好,才能有這麼好的清真寺﹔我們也該為村裡發展多讓點步。”清真寺村村民馬知文說,每逢開齋節等重大節日,清真寺管委會都會邀請其他民族群眾一起慶祝。
《 人民日報 》( 2014年07月07日 06 版)
相關專題 |
· 踐行“三嚴三實”要求的好干部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