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勇
2010年7月我被選派到重慶市忠縣拔山鎮八德村,擔任村主任助理。雖然參加了崗前培訓,但到村任職時,我依然心懷忐忑,因為自己雖然出生農村,但對農村工作一點兒不熟悉。現在回想在村工作的兩年,感慨尤甚。那兩年時間是忙碌和艱辛的,到村后不久就開始辦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緊接著土地確權頒証、全國人口普查、村兩委換屆,半年的時間,遇到了以往幾年都難得遇到的大事,加上村兩委年齡偏大、文化偏低,不會用電腦,養老保險、土地確權等的錄入工作都需要自己獨立完成,這使得自己多數時候不得不上午在村裡收集資料,下午再到鎮上錄入電腦。忙碌一天后回到村裡給我找的住的地方,疲憊的到頭就睡。后來看到那些老爺爺、老奶奶拿到領取社保金存折的開心的笑容時,自己也感覺很高興、很值。
農村工作千絲萬縷,千頭萬緒,涉及到方方面面,沒有什麼規律可言。開証明,發身份証,咨詢一些生育、建房、土地等方面的政策等,這些都是一些小事、瑣事,但做好這些小事、瑣事,確是贏得群眾信任的關鍵。一方面這些在你眼中的小事、瑣事,但對於關乎其切身利益的村民來說就是大事、難事了,另一方面隻有在辦理這些小事、瑣事時,我們才能更加的了解群眾需要,也讓群眾更加的了解我們、信任我們。如何做好這些小事、瑣事,贏得群眾和親近和信任,卻是大有“學問”,下面我就自身的經歷,談兩點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一、處理好心理的落差
無論你是剛從大學畢業走上村官崗位還是已經工作了幾年,在到村之前你也做好了要吃苦堅持的打算,但當你剛到村時,或許你會發現自己面臨的工作、生活條件比你預想的還要差,心中難免會有落差。從象牙塔的無憂無慮一步跨入農村這個偏遠而又陌生的新環境,從大都市的熙熙攘攘、熱鬧喧囂來到這個舉目無親、偏遠冷清的地方,無論誰都會有短暫的迷茫和困惑,這是人之常情。當然,鎮村兩級領導也會關心才到村的同志,會召開座談會交心談心,為其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器具等。但處理好這種心理的落差,更關鍵的還是要靠自己。我認為,這個時候首先要與村裡的書記、主任等多溝通、交流,慢慢的熟悉村裡的工作,投入到工作中去,找到“存在感”。其次,可以利用自己的所學所長、農家書屋、電腦網絡等為村民辦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結識更多的村民,與他們“打成一片”。最后,可以與父母、朋友和同鄉鎮的村官多交流,向他們傾訴自己工作、生活的困苦,把心中的迷茫和困惑“發泄”出來。
當然還有影響我們更久,更讓我們糾結的待遇問題。你會發現自己的收入,遠遠比不上一起大學畢業的同學。但不管你是抱著先就業在擇業的觀念,還是把村官當成一個跳板,首先你必須尊重自己的這份職業,尊重自己,把手中的事干好。感覺待遇不好時,你可以想想那些比你待遇更低的人,你比書記、主任等村兩委干部的工資高﹔工作環境不好,想想那些在工廠工作的親戚、朋友,他們每天都要工作十一、二個小時,日子單調而又枯燥。而跟那些下崗、失業、沒有找到工作的同學相比,你就更加幸運了。雖然這看似有些“阿Q”,但想想你畢竟是干部,在為人民服務,可以自嘲,但無需自卑。因為每個人的人生因選擇而不同,但精彩卻有千百種。
二、對待群眾要真心和誠心
村民來辦事,能夠辦的,盡快幫他們辦好,不能辦理的,也要細致、耐心的給他們講清楚。要懂得將心比心,假設來辦事的是自己的爺爺奶奶、父母、兄弟姐妹等,即使他們有“火氣”,也隻能“疏”,不能“堵”,更不能“頂”。做事情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和贊賞,不否認也有蠻橫不講理的人,但絕大多數村民都是淳朴、善良的,隻要你真心對他們好,他們也會理解和支持你的。記得到村后,每逢趕場日,有個老大爺就會到辦公室來跟我說他家裡多麼的困難,應該吃“低保”,上場來一次,下場來一次。通過村干部了解到他們家的情況,兒子大學畢業了,在成都上班,房子、車子都買了,不符合“低保”條件。后來他到辦公室,我依然熱情、耐心的聽他說叨家裡的情況,耐心的給他講解享受低保待遇的條件。按他自己的說法就是兒子“貸款買了房子、車子”,還要照顧孩子,他們兩個老人在家,體弱多病,無經濟來源又沒有人照顧,生活確實“困難”,還是該吃低保。我也無法說通讓他放棄想吃“低保”的想法,但我也不與他爭吵,每次他來就耐心的跟他拉拉家常,聽他擺下家裡的情況,久而久之他也不再跟我說吃“低保”的事了。后來這幾乎成了一個習慣,每次趕場他都會到辦公室來跟我說上幾句,下場了沒事還要拉上我一起去喝酒。
其實,農村的絕大多數村民都是淳朴和善良的,這絕不是一句空話、套話,隻要你放下大學生的“身段”,真心的與他們交流、交談,真心的對待他們,聽他們擺擺家常,說說那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你會驚喜的發現他們其實還是很容易親近的。
相關專題 |
· “我看基層干部”征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