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傳柱
基層群眾夸獎干部勤快、聰明、能干,常常說這個人眼裡有“活”,而對他不滿意,嫌他懶惰、懈怠、愚鈍,則說眼裡沒“活”。很明顯,這裡說的“活”,就是需要基層干部要干的活、要辦的事、要解決的問題。
眼裡有“活”沒“活”,表面上是基層干部看見或沒有看見“活”,實質上是一個人有沒有用心,是不是 “有心人”。從根源上說,這還是一個基層干部作風建設的問題。比如,有的村干部特別是村支書,心裡想著群眾、想著集體,就自然想到哪些“活”要干,眼裡就會有干不完的“活”,諸如建房修路、打井治水,改善村容村貌,進行環境治理等。比如,一個部門的干部,眼裡有“活”,心裡就會想著職工、想著百姓,就會時刻關注他們的生產生活,會隨時隨地地幫助他們,解決一些燃眉之急,諸如就學、就業、就醫、社保、服務之類等。
有的基層干部,眼裡沒活,會強調一些客觀條件,又是缺錢、又是沒空、又是沒人等等,其實這都不是理由。村子裡一些“活”隻要真心去做,有些會不花錢或少花錢就能解決。機關上涉及群眾的一些“活”有些也是多留心、多用心,加加班費點力就能落實,甚至是舉手之勞。看看焦裕祿或焦裕祿式的干部,看看朱彥夫或朱彥夫式的支書,他們干得一輩子的“活”,有多少是靠錢、靠條件完成的?
一個人眼裡有“活”、沒“活”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一個人長期作風建設好不好的必然結果。
我黨歷來對作風建設常抓不懈,基層更然。應當說,絕大多數基層干部是恪盡職守、真心為民的,但有的高高在上、官本位膨脹,常常對群眾指手畫腳,喝三吆四﹔有的將手中的權力當作個人謀取私利的工具,不給好處不辦事,有了好處亂辦事,公開斂財肆無忌憚﹔還有的不是轉變職能搞好服務,而是借助職能能沾則沾能撈則撈﹔也有的不學無術,貪圖享樂,追求低俗,渾渾噩噩,等等。這些都損害了群眾利益、傷害了群眾感情,敗壞了基層干部形象,惹得群眾意見紛紛,致使群眾看不起基層干部,致使基層的黨群、干群關系出現了裂痕。這都是作風建設沒有抓好、抓實、抓出成效的結果。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上作出的強調,“教育實踐活動有期限,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永遠沒有休止符。”5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蘭考縣指導縣委常委班子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專題民主生活會時又指出,作風建設是永恆課題,要標本兼治,經常抓、見常態,深入抓、見實效,持久抓、見長效,通過立破並舉、扶正祛邪,不斷鞏固和擴大已經取得的成果,努力以優良的黨風政風帶動全社會風氣根本好轉。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及各級關於加強作風建設的部署要求,基層干部應該自覺加強學習教育,加大“四風”問題查擺和糾正,真正鋪下身子,一心一意為群眾服務,真正解決好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問題。一是必須堅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缺了就會得“軟骨病”,得 “軟骨病”,作風硬朗無從談起。二是善學善做善成。善於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煉就服務群眾之“利器”﹔善於把群眾急需和期盼的事看在眼裡,放在心上,從小事做起,從具體事情抓起﹔善於動腦筋、當能人,謀好事、辦成事,特別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有了困難不等不靠辦成事。三是聯系服務群眾。干部作風好壞最直接和最終承受著是群眾,基層干部作風建設的落腳點就是服務聯系群眾。要建立新型“魚水”關系,變高高在上為躬身而作,以誠摯、謙遜、親為,以主動為群眾所思所想,重新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信賴和擁戴。四是清正廉潔自律。貫徹黨的群眾路線,貴在基層干部保持廉潔自律、剛正不阿,以切實減少或避免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損害群眾利益的問題出現,避免傷害群眾感情的情形出現“反彈”。
“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作風建設不需轟轟烈烈、驚天動地,而要設身處地,扎扎實實。
踐行群眾路線,做好教育實踐活動,唯願基層廣大黨員干部都成為眼裡有“活”的人。
相關專題 |
· “我看基層干部”征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