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干部走了,倒在自己熱愛並為之奮斗的工作崗位上,留下閃光的業績、可貴的精神。人們懷念他、追憶他,更對他生前的三個雅號念念不忘。
有信仰的“曾克思”
“他是累倒的。”採訪中,幾乎所有與曾建共過事的人,都會這樣說,言語中透著深深的不舍與惋惜。但熟悉他的人更加知道,對曾建來說,工作是最大的愉悅和快樂。
曾建生於1956年。上世紀70年代,他上山下鄉、參加工作、入黨。高校畢業后,他先是擔任中學教師,直至學校副校長、黨支部書記,后來又調入地(市)委組織部工作。
在組織部工作10年后,曾建先后來到吉安市峽江縣委、吉安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工作﹔2011年,任吉安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社局黨組書記、局長,今年1月又兼任吉安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第一副院長。
曾建常說:“我沒有什麼其他愛好,就是喜歡工作。”他患結核病多年,但因為放不下工作,一直沒有系統檢查和治療。而且,隻要一工作,他就會充滿激情和斗志。
2012年,為幫助解決企業用工難題,曾建帶隊赴貴州省遵義、貴陽等地洽談勞務合作事宜。凌晨三點上火車,兩天兩夜吃泡面。由於奔波勞累,加上身體有病,曾建下火車時臉色發黑,氣都喘不上來。同事們勸他在賓館好好休息,可第二天一早,他又“精神抖擻”地出現在勞務合作協議簽字現場。“年輕人都吃不消,可他硬是撐下來了。”市人社局黨組成員劉福華現在回想起來,仍然感慨不已。
2008年初,南方遭遇罕見雨雪冰凍災害,江西很多地方供電線路都被壓斷,企業面臨停電停產危險,群眾生活受到嚴重威脅。接到任務的曾建,直奔抗冰救災搶修一線,協助萬安片區軍地聯合指揮部,組織搶修萬安至贛州的供電線路。大災面前,曾建早已忘記自己嚴重透支的身體,忘記了自己是一個病人。在山上,他一扎就是大半個月,回來時臉色蒼白,一身疲憊。同事們都很心疼,可他卻笑笑,說:“沒事!”
今年2月18日,曾建又一次住院。從那天起,這個世界留給他的時間僅剩5天。可就是在生命最后時刻,曾建牽挂的仍然是工作。
去世前三天,面對趕來看望他的市領導,曾建躺在病床上強撐著說的還是工作,被市領導當場打斷:“你現在最重要的是休息!”
去世前兩天,聽說醫院從省裡請來了位博士,曾建卻忘了病痛,真誠地邀請這位高層次醫學人才到市裡新建成的醫院工作。
去世前一天,曾建臉色憔悴,嘴角殘留著血漬,面對前來看他的同事,留下了生命中最后一句話:“快回去上班!”
內生而持久的工作動力來自堅定崇高的信仰。對於曾建,有老領導曾開玩笑地評價說:“他是典型的職業革命家。”而很多同事則在背后叫他“曾克思”。
吉安市農業局的胡干華曾經與曾建共同在峽江縣工作。他說:“曾建得了這個‘曾克思’的雅號,正是因為他一貫體現出的堅定的理想信念、超強的黨性原則和執著的工作態度。”
講認真的“曾夫子”
幾十年裡,曾建工作的領域在變、崗位在變、職位在變,但善於學習、追求完美、堅守認真的品格始終沒變。為此,人們又送給他一個雅號:“曾夫子”。
回憶起自己與曾建在原地委組織部工作的經歷,吉安市文廣新局局長張平說,剛調來時,曾建主要從事文件收發等瑣碎的工作。“然而,這樣平凡的事,他也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張平說,“經過一段時間摸索,曾建將收發文程序建立了一整套公文處理制度,成為市直單位都紛紛借鑒和學習的‘藍本’。”
因為這份止於至善的追求,曾建的履歷裡寫滿驕人的成績。任組工干部時,曾建承擔的調研課題兩度獲中組部一等獎﹔在峽江,曾建主動請纓“啃”國企改制的“硬骨頭”,用真心與能力使改制工作平穩順利﹔抓工業,吉安原來被形容為“農業談半天、工業一支煙”,曾建卻帶領團隊埋頭苦干,僅用五年時間,就使吉安工業被稱為“靜悄悄的急行軍”﹔調任人社部門后,博士后工作站,在他手裡獲得突破﹔中小學職稱制度改革,在他任上成功破題﹔農村小學教師大缺額難題,他設法圓滿解決﹔人生最后一個工作崗位上,他忍著病痛在春節期間加班加點,學院的申報評估最后以96%的高票通過了評審。
每到一個崗位,總是能成為行家裡手,總是在工作中留下殊榮,曾建的秘訣是:學習。
家人和同事都知道,曾建哪怕白天工作再累,晚上一定會抽出時間讀書、思考。他常對身邊的人說,時代發展如此之快,不學習是不可能跟上這個時代的。
向書本學、向實踐學。為做好課題調研,掌握第一手資料,曾建幾乎跑遍了吉安全市鄉鎮、大部分村委,和普通黨員、農民黨員、企業黨員打成一片﹔在峽江工作時,為了解基層情況,他走遍了全縣1000多個自然村組,寫下60多本民情日記,一條毛巾、一雙解放鞋、一雙雨鞋、一頂草帽與他相伴多年。
與曾建共事過的吉安市民政局局長龔上邁說:“曾建不是知識最淵博的人,但他是學習最刻苦的人。從學黨建、學經濟,到研究社會保障、鑽研人才工作,他做到了干一行、愛一行、鑽一行、成一行。”
“一絲不苟,講認真、敢較真”,是人們對“曾夫子”的又一個評價。
在峽江任縣領導時,曾建往往事先不打招呼,一竿子插到村組了解情況。為整治鄉鎮干部“走讀”風,他經常到鄉鎮突擊巡查,還時不時夜裡電話查崗。發現有干部脫崗,便不留情面地進行嚴肅批評。
有一次,曾建到一個鄉鎮檢查煙苗開溝埋肥落實情況。他一頭扎進煙田揭膜扒土,發現沒有填埋肥料,當即責令鎮村干部整改,並嚴肅地說:“講實話、辦實事,是當干部的基本要求。弄虛作假那一套,千萬要不得。”之后,曾建又接連殺了幾個“回馬槍”,確保工作全部落實。
“這件事在全縣干部中傳開后,產生很大震動。”峽江政府辦公室主任陳志安說,“其實,峽江縣的干部作風,也就是在他任上發生了根本性的好轉。”
講原則的“曾干部”
曾建出生於吉安市遂川縣一個干部家庭,母親是兩屆全國“三八”紅旗手。母親對事業的執著和嚴謹的家風,深深影響著他。
2003年5月的“非典”時期,時任峽江縣委副書記的曾建,一直堅守崗位,忙得一個多月沒回家。一天下午,遠在遂川的妹妹打來電話,將7旬老母親病重住院的消息告訴他。接完電話,曾建低下頭半晌沒有說話,偷偷用手抹著眼淚。
同事勸他回去看看,可他卻說:“記得我來峽江前,老母特意叮囑我,工作要盡力,要對得起百姓、對得起組織。現在非典形勢這麼嚴峻,我怎能脫崗呢?我雖不能床前盡孝,但她老人家會理解我的。”
至今,曾建85歲的老母親還不知道兒子已經去世的消息。曾建的妹妹曾華說:“十幾年癱瘓在床,母親雖然不能說話,但是愛聽大哥打來的電話,每次她的臉上都會露出驕傲而幸福的笑容。”
母親為有這樣的兒子自豪,但不少親友卻曾經認為曾建“薄情寡義、不近人情”,並為此調侃地叫他“曾干部”。
曾建先后在多個單位和地方擔任主要領導,始終做到公私分明、堅持原則。
在峽江任職時,為了避免有人利用親屬拉關系,曾建不許親戚前往,連妻子都很少去。老家親屬都說:“幸好曾建不在遂川當領導,否則家人都要搬離遂川。”
上世紀90年代末,正是下崗的高峰,曾建妻子肖梅的哥哥到遂川縣任縣長。曾建得知后,專門回老家叮囑親戚不要找自己的大舅子辦事。“幾年中,果然沒有任何親戚找我哥哥辦事。”肖梅說。
在別人眼裡,人社局涉及的考試多、托關系找路子的人多,但曾建從來不搞以權謀私。任局領導多年,他沒有為家人辦過一件私事。
曾建四兄妹中,大妹靠擺地攤賣菜為生,弟弟則在當保安。一次,老家有位親戚找到曾建,希望幫忙安排一個崗位。他立即說:“你去看看,我妹妹還在賣菜呢!”之后,再沒有親戚敢來托他辦事。
曾建患病多年,每年都要去住院,單位同事看望他時送去的慰問金,他分文不收,全部退回。甚至在遺體告別儀式上,訃告也寫明:喪事從簡,免收禮金。
曾建對家人嚴格得幾乎不近人情,對群眾卻始終飽含深情。同事們說,隻要是為百姓的事兒,他就要堅持到底﹔隻要是提升民生福祉的事,他就要推動到底。
峽江縣金江鄉萬寶水庫周邊的村民記得,2004年,曾建走遍庫區8個自然村,對群眾反映的交通不便問題進行調研,促成修建水庫新碼頭和防護設施,確保了數千群眾出行安全。問題解決后,一位七旬老人背著一籮筐橘子來到峽江縣委,守了整整一天,為的就是將村裡的第一茬橘子送給“曾書記”。
峽江縣桐林鄉廟口村的村民記得,在得知該村還未能通電后,曾建主動深入該村解決用電困難。在村民們心裡,他是送來光明的“曾書記”。
曾建為百姓做的,遠遠不止這些。
吉安市偏遠農村的孩子可能並不知道,針對當地農村教師不足的問題,是曾建積極爭取到自主招考的政策。今年3月1日,孩子們迎來了新招聘的1000多名農村教師。
吉安市為看病報銷不便而發愁的人們可能並不知道,正是曾建主持下開展的工作,今年6月1日起,全市城鎮醫保實現“一卡通”,真正解決了便民服務“最后一公裡”問題。
時刻記挂百姓的干部,百姓也會與他心貼心。曾建去世后,吉安市人社局聯系點的村民趕來向他道別:“曾局長,我們來晚了,你多次聯系爭取的水利項目終於落實了,今年起,1000多畝稻田可以種上兩季水稻。”
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
曾建走了,人們送給他的三個雅號變成了追憶與懷念他的雅號,傳揚在井岡山下、傳揚在紅土地上,詮釋著一名共產黨員的本色,彰顯著一個好干部的追求。(新華網北京6月30日電 記者華春雨)
相關專題 |
· 致敬基層好干部 · 踐行“三嚴三實”要求的好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