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全
時下有的基層領導干部說話,多是說“正確的廢話、漂亮的空話、嚴謹的套話”,而少 “管用的話、實在的話、群眾的話”。說好“群眾話”,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的基本要求,是基層領導干部做好群眾工作的一項基本功。
“要想當先生,必先做學生。”講的是姿態。“知政失者在草野。”“在人民面前,我們永遠是小學生,必須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基層處處是課堂,群眾人人為老師。”面對父老鄉親,要以甘當“小學生”的姿態,多和群眾“坐在同一條板凳上”,努力做到“服務事事當聽課,調研時時在傾聽”,在“零距離”貼近群眾中汲取“群眾話”的豐富營養。領導干部要說好“群眾話”,就要多“接地氣、通下情”,如楊善洲所說,“不要躲在機關裡做盆景,要到人民群眾中當雪鬆。”要減減“機關味”,添添“泥土香”,多向群眾學習,多與群眾話冷暖、嘮家常、交朋友,培養適合群眾口味的“共同語言”,把理論政策、知識技能“翻譯”成符合老百姓“聽覺習慣”的鄉村俚語。像“孩子哭了抱給娘”、 “瞎子放驢隨它去”、“摸著石頭過河”、“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等,老百姓一聽就明白,且過耳不忘。
要“有什麼話,說什麼話。”說的是真情。“有什麼話,說什麼話。”這是胡適的名言。“有什麼話,說什麼話”意味著不顧原先說話的姿態、腔調、規范,隻遵從心靈的呼喊,這就很有可能說出新話、真話、驚世駭俗的話,“人人心中有,個個口裡無”的實話,以及人皆領受到了,卻隻有很少的人可揭穿其底蘊的深刻的話。言為心聲,心中有百姓,心中有基層,心中有感悟,說話才有真情實感,才能發出打動民心的聲音。“心裡怎麼想,話就怎麼說”,推心置腹講真話,情真意切解難題,真正和百姓打成一片,成為群眾的貼心人,話才能說到群眾的心坎上。
要“到什麼山,唱什麼歌。”唱的是“方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做好群眾工作,要學會說“方言”,說群眾聽得懂的話,要見到文人能說書,見到農民能說豬。要想說好“方言”,就得放下官架子,丟掉官腔,真正深入群眾,學說俗語、“土話”, 多講庄稼地裡的大白話。說實在的,方言並不比英語好學,要想學好方言,除了不繞彎子、不打官腔,帶著感情外,必須狠下一番功夫,花費相當時間與群眾一起摸爬滾打,才能達到“我的腳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話語裡才能多一些“鄉土味”、“人情味”,群眾才能把你當成自己人、當作親人。群眾生活有真諦,人間百姓藏真情。領導干部隻有放下架子,沉下身子,腳底常帶泥土,走進門裡聽民聲,迎上前去解民憂,口裡常講“家常話”,心裡常挂“百姓事”,論的都是“平實理”, 群眾才能與我們心相連,情相依,話相通,我們才能真正走入群眾的心裡,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相關專題 |
· “我看基層干部”征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