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青春因選調而美麗 

黃澤濤

2014年06月26日08:5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對人生理想的追求,是一個漫長而又曲折的過程。2008年我放棄了苦學四年得來的優越工作機會,帶著簡單的行李,踏上了選調生之路。轉眼間六年過去了,六年裡有清苦、有酸澀,但是更多的是堅持、是努力,當苦澀逐漸蛻去,隨意拾起一片思索都覺得是如此深厚,彌足珍貴。

真實與精彩,是選調生的全部。那是2008年的8月,“到基層工作一定要脫下光環”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還未來的及真正領會,我已來到宣恩縣高羅鄉。該鄉地處宣恩縣南部,距縣城45公裡,國土面積285.76平方公裡,轄32個村、4.4萬人,因盛產貢水白柚、擁有全省唯一一座保存苗族語言的苗族集居村而享譽恩施州內外。

盡管如此,面對理想與現實、城市與農村之間的落差,我仍一度有過迷惘、郁悶、彷徨的感覺。領導的細致介紹沒有消除我的陌生感,記不清人、分不清領導、摸不清各部門……這些讓我經歷了很多叫錯領導、送錯材料的尷尬,尤其是時逢第七屆村級組織換屆選舉,鄉黨委抽調我到組織辦工作。由於初來乍到辦事業務流程不熟悉、公文寫作不規范、政策法規不了解,使得群眾上門辦事得不到很好地服務、發文辦事更是紕漏百出,這一切都讓我覺得自己格格不入,心中充滿了酸楚、不安、茫然。幸運的是,在領導和同事熱心的幫助下,從辦公設備的使用到接待工作的細節、從常用公文的寫作到來信來訪的辦理,在隨后的兩個多月時間裡,辦文辦會失誤、群眾來信來訪接待不周等的情況越來越少,更為重要的是讓我知道了什麼叫忍耐和堅強。

用心學習、用心思考,永遠是選調生不變的主題。在做好事務性工作的同時,我逐漸喜歡上了和鄉村干部、人民群眾聊天,和他們一起探討做群眾工作工作中的方式方法,傾聽人民群眾的想法甚至是他們的抱怨。久而久之,我也習慣了基層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習慣了在交流之后靜靜地思考,習慣了把自己的思考轉化為筆下的文字。

六年來,我先后在州級及以上媒體上發表通訊消息、體會文章、調研報告10余萬字,並連續多年被恩施日報社評為年度優秀通訊員。“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正是在基層工作經歷中養成的“干中學”習慣,促使我在2012年底通過了畢業論文答辯,順利完成了碩士研究生學習。

就這樣我漸漸明白,基層就是一本活教材,它能讓我們學得更直觀,也記得最深刻。從淺薄的認知到深邃的思考,很多的理所當然似乎在基層開始變得不是那麼順理成章,於是開始多看多聽,多思考多總結,慢慢發現隻有真正地感受到群眾的疾苦與安樂才能感同身受、將心比心,才能更有熱情和韌性去努力為他們改變、爭取和創造。

基層,對很多人來說或許有點平淡,但平淡並不代表著無味,更不能使人無為。2010年12月,我很榮幸地得到組織上的厚愛和提拔,從高羅鄉人民政府鄉長助理崗位上轉任萬寨鄉黨委委員、副鄉長。盡管自己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備,但基層工作中所遇到的挑戰,是我在校園裡不曾遇見、在課堂中老師未曾教過、在教科書找不到答案的新問題,當我要直接面對基層復雜的工作環境、具體負責解決棘手的大小事務時,年輕的我還是顯得有些緊張,唯恐由於自己的失誤給工作帶來被動、給辦事群眾帶來不便。慶幸的是鄉領導和同事對我都很支持,不厭其煩地給予我指點和幫助,使我能夠較好地履行職責。

六年裡,我先后擔任鄉長助理、副鄉長、宣傳統戰委員、組織委員、副書記等職務,先后分管機關、宣傳統戰、文明創建、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政法等多項工作。在與群眾打交道的過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群眾的朴實和不易,他們貢獻很大但要求卻很小、有的甚至不求回報。最難忘的經歷是2009年“七一”前夕,鄉黨委組織委員帶我去慰問一位有著61年黨齡的老黨員。當我們剛說明來意后,老人激動得流下眼淚,喃喃自語:“組織還記得我,我無遺憾了”。時過多年,每每想起這一幕我依然百感交集,正是這些為黨的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卻無所求的老黨員們,讓我逐步走向成熟、逐步對人對事力求盡職盡責,也逐漸得到群眾的認可。

回顧六年的基層工作經歷,我曾經迷茫過,但終究驅走陰霾,找到前行方向﹔也曾經灰心過,但終究重整旗鼓,揚起長風破浪的風帆,最欣慰的還是自己作為一名基層干部深入群眾、扎根基層,用真情在農村這個廣闊舞台上放飛夢想所得到的那份收獲。誠如馮艾所言:“有一種生活,沒有經歷過就不知道其中的艱辛﹔有一種艱辛,沒有體會過就不知道其中的快樂﹔有一種快樂,沒有擁有過就不知道其中的純粹。”這或許正是我們每一位選調生的心聲。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秦華、權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