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寰
當前,一些偏遠地區的鄉鎮干部隊伍建設突出存在著“兩個不合理”現象。一個是崗位和職務設置不合理,表現為“兩多兩少”:綜合管理崗位多,領導職數多﹔行政執法、專業技術等直接面向基層群眾的服務崗位少,干事跑腿的人員少。另一個是年齡和知識結構不合理,也表現為“兩多兩少”:年老體弱的多,“土干部”多﹔年富力強的少,“科班”出身的少。這“兩個不合理”現象直接關系到服務型政府建設,也直接影響到黨委政府的“神經末梢”。對此,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破解:
一是完善崗位和職務設置,做到“有增有減”。按照“為民”目標實施鄉鎮機構分類改革,在崗位和職務設置上做好“加減法”。在不突破政策“紅線”的前提下,盡量減少綜合管理人員數量和領導職數,增加行政執法類、專業技術類服務人員數量和非領導職務設置,合理提高工作待遇,並不受機構規格和身份限制,保証基層所、站一線工作人員都有均等的職業發展機會。
二是改善年齡和知識結構,做到“有進有出”。按照“務實”原則加強鄉鎮干部隊伍補充交流,做好“造血”、“輸血”、“護血”和“換血”工作。“造血”主要是指適當放寬條件限制,加大在基層工作經驗豐富、熟悉當地情況的優秀村干部及本地戶籍人員中選任鄉鎮領導干部及招聘基層所、站工作人員的力度,確保“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輸血”主要是指通過公開招考及時補充年富力強的管理和技術人才,保持鄉鎮干部隊伍的干勁與活力﹔“護血”主要是指規范上級單位抽調基層人員管理,防止出現隨意“掐尖”和“鍍金”現象﹔“換血”主要是指實行崗位責任制,建立退出機制,形成優勝劣汰的競爭生態。
三是強化日常和實績考核,做到“有上有下”。按照“清廉”要求搞好鄉鎮干部隊伍考評選拔,確保為發展配干部、憑實績選干部、用考核定干部。強化日常和實績考核,實質是唯德、唯才、唯績是舉。在考評中,要堅持“清”、“廉”,公開透明,杜絕“私吏”。讓干部當考生、當學生,讓基層群眾當考官、當師傅,既為鄉鎮干部戴上“緊箍咒”,也為他們撐起“保護傘”。工作成績“晒一晒”,隻看“實的”﹔交給群眾“評一評”,隻要“真的”﹔放在一起“比一比”,隻選“好的”,使能干者得到激勵,懈怠者受到鞭策,平庸者感到不安。督促鄉鎮干部趕好考,暢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交出令考官們滿意的“答卷”。
(作者單位:長沙市雨花區發展和改革局)
相關專題 |
· “我看基層干部”征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