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可敬可愛的基層“移民”干部

朱東愷

2014年06月16日15:2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這裡講到的“移民”,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移民,而是為水庫建設不得不遠離故土、背井離鄉的人們。今年十月即將建成通水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從大壩加高擴容后的丹江口水庫引水,淹沒涉及河南、湖北6個區縣40個鄉鎮、441個村,影響土地面積308平方公裡,需搬遷34.5萬移民,他們被安置到省內13個省轄市51個縣市區、649個安置點。34.5萬移民搬遷被視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關鍵。

水庫移民是困擾全世界水利水電工程的共同難題。基層干部稱其為“天下第一難”。古有愚公,寧可移山不移民﹔今有“釘子戶”,寧死不拆不搬家。對於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移民,既有一般水庫移民的共性問題,又有其特殊性,主要體現在時間的緊迫性,短短兩年內要搬遷34.5萬移民,且近三分之二移民要出縣外遷,年均搬遷強度超過了三峽移民等﹔還體現在任務的艱巨性,600個移民安置點,上千萬平方米的住房,從規劃選點、安置點對接、房屋建設、組織搬遷、財產公示兌付等幾十個工作環節,環環相扣、步步推進,一著不慎,影響整體進度﹔更體現在利益的平衡,移民搬遷涉及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群體性利益訴求和個體需求差異,物質利益和精神文化關注,加上群眾參與意願、民主權利表達和參與能力增強,社會敏感度高,矛盾層出不窮,這些都超出了常規工作的認知。移民搬遷就像一場戰役,在和平年代沒有硝煙的戰場,在考驗、歷煉著我們的基層干部。擔當起34.5萬移民搬遷這一歷史使命的,既有我們的“正規軍”,為數不多的專職移民干部,更有那些臨時組成的“指揮部”、“沖鋒隊”,各級干部兼職成為指戰員,教師、醫務、新聞工作者等組成工作隊,任務重的市縣,在攻堅時期,全民動員、全員上陣,基層干部個個都成為了移民干部。

作為一名長期從事移民問題研究,歷經移民規劃編制、審查審批和組織實施全過程、參與南水北調建設十年的工作人員,移民干部的擔當和實在,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不時在腦中回味。說到“擔當”,記得在移民搬遷“四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工作目標提出之初,正組織專家開展移民規劃技術審查,移民專家、技術人員聽到要在兩年內搬遷34.5萬人,直接說“不可能”、“無法想象”、“不符合規律”,省市縣移民部門的同志和基層干部則有“痛而不言”的感覺和“自古華山一條道”的豪邁。事非經過不知難。相對於常規性的日常工作,基層干部說,“移民工作比以前老大難的計劃生育都難”。

為了南水北調,為了北方人民喝上甘甜的丹江水,廣大移民群眾,舍小家、為國家,離開祖祖輩輩休養生息的地方,遠遷新地,重建家園。為了移民鄉親,廣大基層移民干部把移民工作當作最大的“政治任務”、“天大的事”,把移民當親人,把人生價值融匯於這場波瀾壯闊的移民大搬遷的歷史洪流中。為了移民的利益,本著對事業的忠誠,他們把個人利益乃至生命安全置之度外,不畏困難,勇擔重任,任勞任怨,激情奉獻﹔他們跋山涉水、走村串戶,“白加黑”、“五加二”、“雨加晴”,夜以繼日,艱苦奮戰,在工作中洒下了汗水、苦水、淚水,甚至血水,贏得了廣大移民群眾的衷心愛戴和理解支持。34.5萬移民搬遷,沒有一名移民因搬遷發生意外,真正做到了“不傷、不亡、不漏、不掉一人”,卻有18名干部為搬遷而極度勞累,永遠倒在了工作崗位上。用他們壯麗的人生,不平凡的業績,在漢水兩岸樹立了不朽的豐碑。廣大移民干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詮釋了新時期黨員干部的擔當與責任,充分體現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執政為民的宗旨,踐行了“三嚴三實”的要求。

說到“實在”,主要是基層干部的朴素情懷。他們沒有豪言壯語,工作都是實實在在的任務,具體到丈量每家每戶的房屋,數盡每一棵樹,他們要去學習政策、宣講政策,和移民一道察看安置點、監督建房,組織每一車的搬遷,清點人數,不落下一人一物,還要直接面對群眾質詢和上訪。他們的工作方法也很實在,設身處地想群眾所想,硬著頭皮、厚著臉皮、吐沫說干、嘴皮磨破、鞋底跑穿,各種“土辦法”、“笨辦法”,用真情打動群眾。搬遷完成之后,他們沒有居功自傲,沒有絲毫懈怠,隻有一個心願就是移民搬遷完成后,大睡一場、大醉一場、大哭一場。這是多麼質朴的大地情懷。對於移民的后續工作,卻總有種如履薄冰的感覺。

世紀工程孕育偉大精神。34.5萬移民大搬遷中,移民干部以無畏的擔當、堅強的意志、勇往直前的氣勢、無堅不摧的努力,破解了移民這個“天下第一難”的難題,創造了特有的“精神”,這是一種無私的奉獻和敢於負責的擔當,是一筆繼往開來、永勵后人的精神財富,體現了我們基層干部在一場艱苦卓越移民搬遷“大考”中的戰斗力和優良品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秦華、權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