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和諧回村頂梁柱──記武定縣獅山鎮西和村黨總支書記聶開

2014年06月12日14:0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每當夜幕降臨,在武定縣城通往西和村1.5公裡平坦整潔的水泥路上,5O多盞明亮的路燈燈火輝煌,亮麗而壯觀,成為武定郊區一道亮麗的夜景,吸引著城裡的居民到這裡散步、聊天、觀賞夜景。這時,人們會不約而同地提到西和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聶開,都說:“聶開上任十年來,西和村的變化太大了!”武定縣委在總結西和村黨總支創建“彝州先鋒走廊”取得的成績和經驗時,把西和村幾年來快速發展的原因歸納為三句話:“開拓型書記帶領出創業型支部,創業型支部謀劃出跨越式發展思路,跨越式發展思路加快和諧回村建設速度。”提起西和村的巨變,還得從聶開擔任村黨總支書記(主任)時說起。

民族團結“一面旗”

西和村屬武定縣獅山鎮的壩區村委會,全村共有17個村民小組,1070戶4527人。居住著回、漢、苗、彝、傣、傈僳等民族。其中,回族同胞佔全縣回族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幾年前,回漢民族因山林、土地糾紛引發為兩個民族之間的矛盾,兩族群眾多次集體斗毆及上訪,成為影響全縣安定團結的最大熱點問題。在山林、土地糾紛解決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兩族群眾互不往來,對立情緒十分嚴重。1997年,34歲的回族共產黨員聶開被群眾推選為村委會主任后,聶開深知,沒有一個安定和諧的環境,要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隻會是一句空話。他反復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向大家說明隻有民族團結才能共同發展的道理。清真寺有100多戶回族,三分之一的回族同胞在外開館子做生意,不少人從經商中賺了錢,致了富。聶開用發展的眼光反復向回族同胞宣傳一個觀點:“我們回族只是少數,如果我們和漢族搞不好關系,我們的牛肉賣給誰。離開了漢族,我們要發展是不可能的。”大家從親身經歷中說:“聶開站得高,看得遠,他說的話句句在理,一點沒錯”。

九年來,聶開在促進回漢兩族同胞的團結和諧上,注重從一些細小的事抓起,通過日積月累,潛移默化,使民族團結共同發展的思想在兩族人民中扎了根。2006年8月,大西村漢族女學生張建瓊考上昆明醫學院,由於家庭貧困,即將輟學。聶開得知后,發動回族同胞捐款6000多元,由村黨支部派人親自送她到昆明醫學院就讀,張建瓊一家人喜出望外,對聶開心裝群眾冷暖的真情贊不絕口。聶開上任以來,全村沒有再出現民族糾紛和上訪事件,回漢兩族群眾和睦相處,相互通婚,互相幫助。聶開把兩族群眾團結和諧的熱情引導到建設家鄉的實踐中來,多方籌措資金,加強水、電、路基礎設施建設,先后投資10多萬元組織群眾興修了兩條全長1200米的機耕路。向上爭取項目資金,發動群眾投工投勞,把大西村、楊柳箐、清真寺、小西村四個村的1000米村間道路全部建成水泥路。2004年,村黨支部多方籌資60多萬元,發動群眾投工6000多個,把縣城至西村的1500米彈石路改造成為平坦的水泥路,並在沿途安裝了50盞路燈。在鄉村城鎮化上邁出了關鍵的一步。2005年,西和村黨支部被楚雄州委、州政府授予全州民族團結先進集體榮譽稱號。聶開也連續四年被楚雄州委、州政府評為優秀村官,受到了表彰獎勵。

基層黨建“一團火”

西和村的跨越式發展引起了縣委的高度重視。2007年8月,西和村黨支部被縣委列為全縣30個“彝州先鋒走廊”試點之一。聶開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連續四年優秀“村官”的成功實踐,使他養成了勇挑工作重擔,爭創一流業績的勇氣和膽識。多年的農村工作實踐,使聶開深切體會到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對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作用。聶開認為,作為一名基層黨支部書記,不抓黨的建設就是失職﹔抓不好黨的建設就是不稱職。隻有持之以恆地抓好黨的基層建設,才能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和人才支持。他用抓經濟工作的熱情和決心,抓好黨的建設,帶領支部一班人,大膽實施“四大工程”,切實加強新時期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一是實施“強基工程”。建立老黨員培養教育新黨員制度、定期看望老黨員制度、老黨員生病住院慰問制度、病逝老黨員家屬撫恤幫扶制度等一系列創新制度,充分發揮老黨員在維護農村穩定、調解民間糾紛以及新農村建設中的特殊作用。構建新農村建設的堅強堡壘,打牢基層組織建設的工作基礎。二是實施“引領工程”。創新“三培養”機制,注重在村組干部、返鄉優秀青年、致富帶頭人和優秀回族青年中發展黨員,培育新農村建設帶頭人隊伍。建立健全村黨總支、村委會干部關愛制度,充分發揮支委班子成員、村民小組長和廣大黨員在農村“三個文明”建設中的引導和模范作用。三是實施“活力工程”。建立和落實黨組織和黨員“雙向承諾制度”。黨員向黨支部承諾:自覺履行黨員義務,帶頭學理論,學科技,參加公益事業,做到不參賭,小事講風格,大事講原則﹔黨支部向村民代表承諾:勤於學習,依法辦事,公道正派,清正廉潔,維護穩定,維護團結,深入群眾,帶領致富,共奔小康。在黨員中廣泛開展“三爭四做十帶頭”實踐活動。“三爭”就是爭當改革先鋒,爭做“雙帶”致富模范,爭樹文明新風﹔“四做”就是做科學技術的傳播人、經濟活動的中介人、困難村民的貼心人、民主法制的明白人﹔“十帶頭”就是黨的政策帶頭執行,黨員家屬帶頭致富,市場體系帶頭培育,剩余勞力帶頭轉移,年輕黨員帶頭創業,貧困村民帶頭幫扶,鄰裡糾紛帶頭排解,科學技術帶頭推廣,村組事務帶頭監督,文明新風帶頭樹立。四是實施“凝聚工程”。著眼於提高黨支部的凝聚力、創新力、執行力,加強對黨員的培養教育管理和監督,為黨員發揮作用提供條件創造平台,增強黨員的光榮感和責任感,把廣大黨員、群眾的智慧力量凝聚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中來,形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強大動力。做到了支部說話有人聽,黨員做事有人幫。目前共有18人向各村民小組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17個村民小組長絕大部分都向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其中7個村民小組長由黨員擔任。

新農村建設顯特色

2007年10月,西和村委會被縣人民政府列為全縣的扶貧整村推進試點村后,聶開不負上級的期望和群眾的重托,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依靠全村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多方向上級爭取項目和資金,使全村新農村建設步伐大大加快。2007年,投資90萬元,把西和村至縣城的水泥路由原來的5米擴寬到10米,路兩旁種植了綠化帶,修建了5個休息平台和兩個公廁,成為全縣第一條高標准的鄉村公路。2008年,投資40萬元修建了兩個佔地3000平方米的村級停車場,並在停車場內創辦了清真燒烤城,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4萬多元。投資10萬元在村委會前修建了一座具有伊斯蘭風格的迎賓門,並在村中修建了伊斯蘭農貿市場,興辦伊斯蘭夜市,積極發展獨具伊斯蘭風格的旅游業。今年,為加快回族新農村建設步伐,聶開在州縣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開創性的實施“1233566”工程,即“1”是建好一個庫容120萬立方米的分洲小(二)型水庫﹔“2”是擴建后山2公裡的鄉村果園觀光路﹔兩個“3”一是完善三個服務平台:即西和老年協會、西和小學獎學基金會和清真寺管委會,二是硬化3公裡的鄉村公路﹔“5”是實施50戶具有伊斯蘭風格的民居改造工程,進一步彰顯武定回鄉的伊斯蘭風格,打造武定回鄉旅游品牌﹔兩個“6”,一是興辦六個農家樂,拓寬群眾增收的渠道,二是爭取實施六個村民小組的扶貧整村推進工程,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

由於聶開的不懈努力,近幾年來西和村呈現出民族團結、生產發展、社會和諧的良好態勢。去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200元,三分之一的農民通過發展種植、養殖業或外出經商走上了致富路,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全村有200多戶600多人在外經商,1000多人在外打工,固定資產上百萬元的農戶已達80多戶,存款上10萬元的農民已達250多戶,60多戶農民有了家庭轎車,全村有大型汽車20多輛、拖拉機20多輛和農用運輸車70多輛,400多戶農民住上了磚混結構的房屋,佔總農戶的三分之一。目前還有80多戶農民准備建蓋磚房。800多戶農民安裝了固定電話,全村擁有1800多部手機,1070戶4527人全部吃上了清潔的自來水,250多戶用上了沼氣。一個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民風純朴、伊斯蘭文化濃郁的武定回村以其獨特的風韻和魅力展示在人們面前。

聶開,以其為群眾無私奉獻的精神和突出的工作業績,被全村群眾公認為和諧回村的頂梁柱。(中共武定縣委組織部 供稿)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喬業瓊、秦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