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波,女,1951年3月出生,現任青島市市北區洛陽路街道海琴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從事社區工作十五年來,她舍小家、顧大家,兢兢業業干好社區工作,勤勤懇懇為居民服務,是社區群眾心中“好當家”。她先后被評為全國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人民調解能手、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山東省人民調解工作個人二等功、青島市十佳優秀共產黨員、青島市優秀黨務工作者等多項榮譽稱號。2011年,夏玉波同志的事跡被拍成電影《天天我都在》在全國公映,中央電視台予以宣傳報道。
真情付出聚人心,爭當服務群眾的帶頭人
海琴社區成立於1998年,是由原來的老海琴社區和周邊幾個家委會整合而成的,社區剛合並時面臨著許多復雜的問題。“大家選我當書記,我就得干出個樣來”,夏玉波一不怨,二不愁,大事小事跑在前,臟活累活帶頭干,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用實際行動贏得了班子成員和居民的信任和尊重。
結合社區黨員難管理、作用難發揮的實際情況,夏玉波在社區黨員中倡導開展了“一管三帶一聯”活動,讓黨員管好自己,帶好家庭、帶好鄰居、帶好樓院,聯好戶。社區有個殘疾人家庭,母親是智力殘疾,兒子是精神病人,兩人生活不能自理,家裡亂得像個垃圾堆。夏玉波決定先與他家聯戶,給大家做出樣子。她帶領黨員們挽起袖子、扎起褲腿,幫助他家清理了屋裡的垃圾,清洗了積滿灰塵的門窗玻璃和臟得發亮的衣服被褥,又自己掏錢請來了理發師給娘倆兒理了發,還親手給他們洗臉洗手,娘倆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過年的時候,夏玉波自己掏錢買了年貨送過去,大年三十晚上,又冒著大雪把熱氣騰騰的餃子送到娘倆兒嘴邊。在夏玉波的帶動下,黨員們紛紛行動起來,積極與困難家庭和殘疾人家庭進行聯戶幫扶,向他們伸出了援助之手。
真誠服務勇創新,把一切便利讓給社區群眾
從事社區工作后,夏玉波發現社區服務存在這樣一個盲點,居民大多在周末休息,而社區的工作人員周末也休息,群眾辦事很不方便。針對這種“居民上班我上班、居民下班我下班”的情況,夏玉波帶領社區一班人提出了“有事慢慢說,天天我都在”的口號,建立了“365黨員工作室”,不分節假日,黨員輪流值班為群眾服務,實現了“為民服務無空白”。有一年正月十二,居民孫作江急匆匆跑來求助夏玉波,妻子因為和他鬧矛盾,跑回了海陽的老家,怎麼叫也不回來,還要離婚。夏玉波一聽,二話沒說就和工作人員一起坐著長途車去了海陽。夏玉波和社區工作人員冒著零下9度的嚴寒,費盡周折好不容易找到了媳婦娘家,苦口婆心地勸了4個多小時,終於把媳婦領回了家,自己卻病倒了。
“365黨員工作室”成立以來,共接待群眾3000多人次,為居民解決困難2000多件,“有事就找365”,成了社區群眾的共識。經過10年的探索發展,“365黨員工作室”成了“不關門的居委會”,值班電話成了家喻戶曉的熱線電話,工作室也從一個最初的服務載體,成長為“青島市首批黨建品牌”,作為青島市唯一的一個社區黨建品牌,得到了上級領導的關注和肯定。
創先爭優活動中,夏玉波對社區管理、服務工作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創新,她以“百姓服務百姓、百姓管理百姓、百姓娛樂百姓”為目標,將工作著力點鎖定在社區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上﹔以服務群眾為重點,將服務宗旨定位在造福百姓、利惠民生上,將社區管理服務主體由原來的社區黨組織、社區居委會轉變為全體社區居民,成立了青島市首家社區“百姓協會”,發動167位政治覺悟強、群眾威信高、關心社區建設、善於做群眾工作的黨員骨干、居民代表分別加入百姓協會的16個分協會,把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社區一戶老人與樓下居民因廚房漏水鬧了矛盾,她帶領和事佬協會成員多次上門調解,找來了專業師傅幫忙維修,最終圓滿解決了問題﹔樂善志願者協會積極組織社區黨員、居民捐款,為地震災區居民獻出愛心,為轄區內老弱病殘等弱勢群體送去溫暖。百姓協會的成立,轉變了管理主體,細化了服務分類,社區工作創新開辟了社區建設新局面,中央辦公廳信息報刊發了“百姓協會”的經驗做法。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更是發揮自身模范帶頭作用,耐心細致地為社區居民解難事,解民憂。商水路48號樓六樓的居民王大爺來到社區居委會,反映自己家樓頂漏水的問題,剛開始只是一點點滲水,王大爺也沒太在意,可后來發展為滴答滴答全房頂都開始漏水了,他才著急了,最終查明原因是本單元4樓居民的太陽能的問題,但是一直聯系不到戶主,所以他來居委會看能否幫上忙。一開始接待王大爺的是工作人員,夏書記在一旁聽到了,放下手中一堆的活,接待王大爺。立即聯系洛陽路所民警,幫忙查詢4樓戶主問題,可是查詢不到,接著又聯系了街道房管所也沒有查到信息。沒有辦法之下,夏書記想到了現在的水是一戶一表,她急忙聯系自來水公司,幫助關閉4樓水閥,暫時解決繼續漏水的問題。因為她下午還要去市裡開會,就把自己的手機號碼留給了王大爺。下午開會回來,夏書記不放心,叫上社區工作人員和樓長一起去現場查看,順便看一下4樓是否亮燈有人住。當天晚上給樓組長開了去八大峽房屋管理交易中心查詢戶主的証明,第二天樓組長就去查詢,半途中聽說重慶路上也可以查詢,於是折頭去查詢到了戶主信息,夏書記立即與戶主聯系上,戶主積極配合聯系租房人員,原來忘記關閉上水閥,幫助處理了問題。王大爺非常感動,一個勁地感謝夏書記,執意要送錦旗,夏書記婉言拒絕,於是他又發了一封感謝信。
她帶領社區工作人員探索利用信息技術創新黨員教育管理手段,開發了集黨員管理、民情服務、黨務公開等功能於一體的“黨員電子地圖”,建立了內容全面的民情服務檔案,為社區孤寡、空巢獨居老人安裝了“愛心門鈴”,創新做法得到了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
真心奉獻暖人心,始終把群眾當作自己的親人
夏玉波說,“誰都有老的一天、誰都有遇上難事的時候,困難的時候就得有人拉他們一把,更何況我還是個共產黨員。”她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孤寡老人黃金歐今年83歲了,老伴去世后,依靠微薄的遺屬補貼生活。夏玉波剛剛到社區工作不久,就遇到了在路邊撿拾煤塊的黃金歐,從那以后,她就和老人結成了對子,從看病、買藥到修水籠頭、換煤氣軟管,全部為老人包下。她經常買東西到她家裡看看,順便幫她打掃打掃衛生。有一次,老人生病,看著老人既不舍得吃,也不舍得看病,夏玉波就給了她300塊錢。第二天晚上老人就跑到夏玉波家拿出了一枚金戒指,對她說:“你就是我的親閨女,我死了也帶不走,我把戒指留給你,做個紀念吧”。夏玉波說什麼也不收,在她看來,孝敬老人天經地義,何談回報呢?從那以后老人在路上見到夏玉波就雙手合十,嘴裡念叨:“好人好人!好人有好報!”
真摯調解化矛盾,構筑安定和諧的文明社區
社區是社會的細胞,隻有社區和諧穩定了,整個社會才有可能和諧穩定。多年來,夏玉波始終把維護社區的和諧穩定放在重要位置,和同志們一起,真摯熱情、耐心細致地做好調解工作,及時化解矛盾,消除不和諧隱患,使海琴社區成為安定和諧的文明社區。
夫妻打架、婆媳不和、鄰裡糾紛,隻要她知道了,就一定要處理、要化解。這些年,經她調解的家庭矛盾和鄰裡糾紛難以計數。一個周末,鄭州路一居民在清理煙囪時發現煙道堵了,懷疑是樓上住戶給堵死了,一時間兩家吵得不可開交,樓下住戶有一年輕人揚言,要讓樓上這家放點血教訓教訓她,得知這一情況后,夏玉波帶著工作人員前往他們家,苦口婆心做雙方工作,樓上樓下跑了5趟,幫助拆了底下煙道部分磚,給予疏通,並砌好磚,在她的感動下,雙方消了火,握手言和,避免了一場流血事件。
2008年區委區政府全力推進樓院改造,在拆除違章建筑過程中遇到了較大阻力,但工期緊、任務重,必須如期完成。關鍵時刻,她打消畏難情緒,在咳血病和滑膜炎發作的情況下,帶領社區黨委一班人挨家挨戶上門做思想工作,遇到說不通的情況,就發動老伴一起上門做工作,經常談到晚上11點多,老百姓被感動了,自覺配合起社區工作,最終確保樓院改造順利完成。社區居委會是群眾生活的后勤保障部,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隻要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事,她都能盡全力干好。2009年區政府組織實施平改坡時,她每天帶領社區工作人員到施工現場,幫助施工隊跑前跑后,很快將困擾群眾多年的問題解決了,量化美化了社區環境。
商水路52號樓位於鄭州路上,緊靠著馬路,一樓是網點房,二樓以上是居民住戶。一樓的網點房大部分都是飯店,每天晚上8:30以后,各個飯店都把泔水和爛菜、剩飯等垃圾倒在商水路52號樓下的人行道上,垃圾隨風四處飄散,惡臭連天,嚴重影響樓上居民的正常生活,夏天天氣非常炎熱,居民家中卻不敢開窗,居民苦不堪言。這條路是該樓居民出行的必經之路,但是老遠就能聞到污水散發出的惡臭,一到下雨天,路面全是油乎乎的,既難聞又難走,居民出行非常困難,群眾意見反映強烈。夏玉波知道這件事后,找過飯店很多次,但他們都不承認,再加上社區沒有執法權,面對居民反映強烈的這個問題卻束手無策。夏玉波便通過人大直通車向區人大提交了人大建議,引起了區人大領導的高度重視。議案遞交后,通過城管、環衛站及街道辦事處等多方領導的努力,為商水路52號樓下的飯店配備了專用的垃圾箱,徹底解決了飯店亂扔垃圾的問題,居民群眾都表示滿意。
多年來,夏玉波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當中,照顧自己家庭的時間卻被擠得少之又少。婆婆生病住院,她隻能利用工作間隙去看望,父親年邁多病,她卻無法長久地在床前照料,最讓她不能釋懷的是,因為忙於社區工作,連老母親最后一面都沒能見上,但夏玉波對此無怨無悔,她說老百姓的事始終是她心中最大的事。在她看來,社區裡那些急切需要幫助的面容、那些感激的眼神、那些深情的謝意……無不淋漓盡致地表現著人們對社區工作、對黨組織的真情厚意,一想到這些,她的心裡就充滿了幸福感。
相關專題 |
· 致敬基層好干部 · 踐行“三嚴三實”要求的好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