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創造奇跡的女支書——記北鎮市正安鎮正二村黨支部書記王桂蘭

2014年06月12日10:3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到處蚊蠅繞,家家堆亂草,春天塵土揚,雨后泥中跑。”正二村,一個土地貧瘠、資源匱乏的山村,曾經是北鎮市正安鎮令人頭疼的老大難村。如今,這片土地變成了旱能灌、澇能排、旱澇保收的高產田,不僅環境優美,還呈現出人人安心致富、戶戶安居樂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景象。村通油路干淨整潔,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裡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院牆爬綠,芳草依依。2011年,村集體純收入達50余萬元,人均純收入達1.2萬余元。正二村富了,從一個窮山村一躍成為北鎮市“十強村”、錦州市“百強村”。

聯結貧窮村和百強村兩個端點的是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女村支書。王桂蘭,朴素的衣著,質朴的笑容,目光中透著一份執拗。面臨生命與事業的抉擇,是什麼信念支撐著她以瘦弱的雙肩托舉起村民的希望?是什麼力量令死神望而卻步,讓這位羸弱的女性給正二村帶來巨變?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王桂蘭摯愛腳下的熱土,更深愛著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為百姓干點實事,再苦再累都心甜。”王桂蘭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奔小康,雙手闖出致富路

幾乎是伴隨著村裡的第一聲雞叫,王桂蘭早早就起床了,這是她多年養成的習慣。天還沒放亮,看著遼闊的田野,家家戶戶或明或暗的窗戶,在漸漸升起的曙光和炊煙中查看地裡作物的長勢,她的心裡特別踏實。

56歲的王桂蘭是土生土長的正安鎮人,1975年高中畢業后回到村上,從團支部書記做起,當過婦代會主任、村委會主任。1995年6月,她擔任原正三村黨支部書記。 2003年正二、正三兩村合並后,她被選為新的正二村黨支部書記。

正二村是典型的純農業村,土地貧瘠,十年九旱,祖祖輩輩刨地取食的農民致富無門。“干部有思路,群眾有出路”,要引領群眾致富,關鍵在於找到一條好的門路。正二村的出路在哪裡?王桂蘭想,要改變正二村的后進村面貌,必須辦產業,上項目。她倡導發展稅源型工業, 吸引大連市民投資1000萬元,成立了北鎮市幽州酒業有限公司,幫助企業聯系金融機構,爭取流動資金,不斷擴大生產規模,並完成“旗人”商標注冊,促成瓶裝白酒在北鎮、黑山、阜新、義縣等地的順利銷售。目前,該企業年產純糧型白酒500噸,安置100多人就業,每年上繳稅金100多萬元,成為北鎮市新增工業規模企業。王桂蘭倡導發展高效型農業,大力發展綠色無公害葡萄和花生產業,共發展綠色無公害葡萄1000畝,開發綠色無公害花生3000畝。同時,以“三通、四有、兩分離”為標准,開發了5個千頭豬場和萬隻雞場,全村養豬達到2萬頭,養雞10萬隻。她倡導發展外向型產業。成立了正二村勞動保障服務站,對全村富余勞力開展了豆芽菜生產、建筑、美容美發、保安、家政、農機修理等六大專業培訓,同省內外大型勞務市場和用工單位建立長期聯系,開展就業對接服務,使村裡的勞動力逐步向城裡轉移,佔勞動力總數的73%,足跡遍布全國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40個地級市。她倡導發展商貿產業。充分利用北阜公路、大高線從村裡通過的優勢,大力發展建材、農資、飼料、餐飲、修理、美發、中介等個體私營經濟,依托鎮區優勢搞開發優勢、借助市場優勢搞開發,全村個體工商戶達到50戶,每年三產創收2000萬元。目前,全村共有60多戶在城裡購買了樓房,170多戶購置了汽車,18戶建起了小樓,程控電話、有線電視、手機入戶率實現100%,70%的農戶安裝了寬帶。

新的正二村,在王桂蘭帶領村民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進程中,實現了“鳳凰涅槃”。

愛百姓,竭盡所能解民憂

18年來,王桂蘭心中裝著百姓,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全村836戶人家,誰家有急事、難事,她都主動幫助解決。她自己購買微機建立了村情民意調查數據庫,她還經常進屯入戶、走街串巷、深入田間地頭了解群眾需求,通過下訪找問題、尋對策,想方設法把服務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上。為改善正二村的農業生產條件,她多次同上級領導進京赴省,2006年爭取國家專項扶持資金1000萬元,2008年爭取省專項扶持資金2400萬元,把貧瘠的土地改變成了旱能灌、澇能排、旱澇保收的高產田。正二村水源匱乏,一到5月份各家各戶的水井就沒水吃。為解決這一難題,王桂蘭千方百計從省水利廳爭取專項資金,發動黨員干部獻工獻勞,終於安裝上了自來水,使全村百姓喝上了放心水、健康水、純淨水。前些年,正二村交通條件很差,道路坑窪不平,排水不暢,不僅影響百姓生產生活,而且嚴重制約經濟發展。2000年春,王桂蘭帶頭扒掉親屬家的住房,為村民開通了一條300多米的街道﹔2005年又多渠道籌集資金,興建村內油路,徹底改變了全村交通落后面貌。為了從根本上改變過去臟、亂、差的難題,王桂蘭狠抓村庄環境綜合整治,堅持植綠種綠、見縫插綠、拆牆透綠,使全村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合理搭配、錯落有致,給老百姓創造了一個干淨整潔、綠化美化的環境,正二村如今成為“省級環境優美村”﹔王桂蘭積極向上級爭取扶持資金,實施清潔能源工程,為村民修建沼氣池260個、環保廁所54座。王桂蘭關注弱勢群體,先后讓7戶殘疾人遷入新居。村民關寶合、李義海種植葡萄缺少資金,王桂蘭先后借給他們6000元﹔村民宋世海的女兒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王桂蘭得知后幫她交了學費,並資助她一直讀完初中。困難戶肖雲離異后,與80多歲的老父一起生活,日子過得清湯寡水,王桂蘭一直把這家人放在心上。2008年,肖雲突發心梗離世,沒錢料理后事,王桂蘭拿出300元給他買了裝老衣服。一個月后,肖雲的父親又去世了,又是王桂蘭拿出500元給老人辦了喪事。

鑄黨魂,奉獻大愛寫春秋

1998年8月,一個悶熱得讓人喘不過氣來的夏天。

一紙診斷書猶如一道炸雷,把王桂蘭擊得天旋地轉。她被確診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治這種病,一般的方法是做骨髓移植。而在近親中提取骨髓,需要30萬元治療費。對王桂蘭來說,這不啻為天文數字。得知消息,前來探望她的領導、親屬、群眾,以及許多部門紛紛伸出援助之手,4個弟弟也願意為她捐獻骨髓。

生命的誘惑無人可以抗拒。王桂蘭也不例外,但一個念頭卻牢牢地佔據著她的心頭:30萬元是多少人為之奮斗的血汗啊,隻要有一線藥物治療的希望,我也不做骨髓移植。

王桂蘭的想法感動了專家和醫生,他們為王桂蘭提供了有效的治療方案。王桂蘭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在醫院的病床上,王桂蘭寫下這樣一段話:“人的一生不在於索取,而在於奉獻。我要做天上的星,春來無語,秋去無聲,當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將無愧無悔,因為我沒給任何人留下欠條。”

一個隨時可能遭受死神威脅的弱女子,在生命的緊要關頭,所思所想卻是怎樣才能不虧欠他人。因為在她的心中,承載的是一個共產黨員的責任,在她的血管中,流淌的是對這片土地和人民深沉的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喬業瓊、秦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