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個沒有加班概念的人,因為她天天、月月、年年都在加班。”這是社區工作人員眼中的她。
“她就像我們的親人一樣,不,比親人還要親!”這是社區居民眼中的她。
“她總是把工作帶回家,現在我們都習慣了。”這是家人眼中的她。
她是邢春桂,花山區金家庄街道新風社區黨總支書記、全國優秀基層黨務工作者、黨的十八大代表。從1999年至今,邢春桂一直穿梭在新風社區的大街小巷,奔忙在服務社區群眾的“路上”。10多年來,邢春桂始終堅持用群眾語言引導群眾、以群眾方法帶動群眾、從群眾視角服務群眾、讓群眾參與惠及群眾,把工作當事業,視群眾為親人,贏得了群眾的廣泛贊譽。在她帶領一班人的辛勤耕耘下,新風社區先后獲得“全國群眾性體育先進集體”、“全國科普社區”、“全國家庭教育示范社區”等國家級、省級榮譽稱號11個,市級榮譽稱號12個。她本人也先后獲得了近20項榮譽稱號。
用群眾語言引導群眾
“知千家情,幫千家忙”,這是邢春桂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一天之中為群眾辦幾件事,有沒有把群眾的事當回事,身邊的群眾清楚得很。”邢春桂時常這樣“告誡”自己。
77棟居民樓、4300戶、13800多位居民,邢春桂脫口而出的這一串數字背后,是對社情民意的如數家珍。“社區內誰家幾口人,在哪裡工作,有什麼需求,我都清清楚楚。”邢春桂對此有足夠的自信。對社區幾乎每一個家庭,邢春桂的心裡都有一本“明白賬”。“社區工作的一把金鑰匙,就是要走近群眾,了解群眾,引導群眾,知道群眾的需求和想法,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群眾。”她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善於和群眾溝通,說群眾聽得懂的話,群眾願意聽的話,群眾能接受的話,這是邢春桂領悟到的“心得”。在邢春桂看來,是不是說群眾聽得懂的話,看似“小事”,在某種程度上卻能反映出為群眾服務意識的強弱。“我們社區工作人員現在到群眾當中去,連胸牌都不需要,因為大家都認識,一聲親切的招呼,頓時就沒有了距離。當你可以像對待親人一樣去對待群眾,當你可以將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他們也就能向我們敞開心扉。”邢春桂說。
和群眾“說上話”,更要與群眾“交上心”。隻有和群眾“交上心”,才能聽到群眾的真話、實話,及時知悉群眾的所需、所想、所盼,從而有針對性地為群眾排憂解難。對此,邢春桂把如何與群眾“交上心”的經驗歸納為“四個好”,即織好民意網,做到群眾呼聲第一時間掌握﹔記好民情帳,群眾訴求件件有紀錄、事事有回應﹔下好民生棋,群眾需求盡力而為、統籌解決﹔串好民心線,讓社區和群眾真正心向一處想、勁朝一處使,這樣,社區與群眾的關系越來越親近,社區工作也開展得越來越順利。
以群眾辦法帶動群眾
社區工作頭緒多,群眾需求樣數多,如何做到群眾的事情事事有落實、件件有回復,考驗的就是社區干部的責任心、事業心。對於群眾的事情,隨聽隨記,隨遇隨記、隨訪隨記,是邢春桂工作中養成的一個習慣。邢春桂的口袋裡總有許多小紙片,小紙片新舊不一,經常“有進有出”。而這些紙條上記著的,都是社區裡要為群眾做的事。“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有時事一多往往記不住,於是就想起來這個‘土辦法’,每天晚上把第二天要干的事寫在紙片上,干完一件銷一件,可后來發現,這樣的紙片就一直沒斷過。”邢春桂還把這個“習慣”介紹給了她的同事們。
“基層干部要率先垂范靠前站,敢於擔責不避難,既要“挂帥”又要出征,帶頭干、帶領干、帶動干”,邢春桂常對社區干部們說。2013年盛夏的一天中午,酷暑難耐,社區裡一處下水道卻出現了擁堵。獲悉情況后,邢春桂立即聯系物業公司來進行疏通,一番修復后,管道通了,但修復過程中挖上來的淤泥卻被堆放在路邊上,令周圍住戶十分不滿。見狀,邢春桂立即拿來鐵鍬,頂著烈日一鍬一鍬將淤泥鏟到垃圾車中運走﹔社區的同事知道后,都來幫忙﹔這一幕被居民們看在眼裡,更“熱”在心頭,大家聚攏過來,一起動手,不到一個小時,這一大堆淤泥終於被大家合力“移”走了。“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邢春桂對此深有體會。
群眾身邊的事,可能都是柴米油鹽這些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在邢春桂看來,恰恰就是這樣的小事,卻關系到群眾的切身利益,隻有做細做實了,那麼,一件件匯集起來就是了不起的大事,就是暖民心的好事。新風小區東北角圍牆處原先雜草叢生、蚊蠅亂飛,直接影響到周邊居民生活環境。邢春桂帶頭把這片地塊的環境整治,劃入到自己的衛生包干區,和社區清潔員一起撥雜草搬垃圾,很快就讓這裡面貌一新,成為群眾休閑鍛煉好去處。馬鞍山腳下的寺門口附近,流動人員居住多,道路坑坑窪窪,邢春桂經常在這裡平整道路、疏通下水道,睛天是一身灰,雨天是一身泥,在她的帶動下,這裡環境如今成了社區環境整治的示范點。在社區學校的講堂上,大家也經常看到邢春桂的身影,她當起了社區孩子們的老師,講行為規范,講健康知識,讓大手拉起了小手,來共同建設文明家園……“群眾的小事,就是基層干部的大事。這些小事往往就能考驗干部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衡量干部是不是真轉作風,檢驗干部是不是時刻把群眾的冷暖裝在心裡,真心為民服務。”邢春桂深有感觸地說。
從群眾視角服務群眾
“隻有我們心裡裝著群眾,遇事注重從群眾的角度去想問題、動點子、干事情,我們的工作才會把群眾的冷暖和利益想在最前面。”邢春桂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2011年12月1日,一所匯聚溫暖的愛心家園在新風社區成立了。說起成立愛心家園的緣起,邢春桂是因為一次偶然的走訪萌生了這個想法,“在一次走訪中我們發現有一戶家庭因為條件較差,大人隻顧打工,小孩無人看管。后來我們又將整個社區的情況都摸排了一遍,發現這樣的情況還不在少數,就想不如把他們都聚集到一起來。” 邢春桂多方爭取到上級部門投入60萬元,將原社區近300平方米騰出來重新裝修,改造成了包括教室、餐廳、衛生間、洗手池、休息處在內的“愛心家園”,為留守兒童打造溫馨的愛心港灣。目前,愛心家園裡已經有73名小學生。后來社區裡許多人看到她都會囑咐她一定要將這個事做下去不能放,而在她的心底,早已堅定了這樣的決心。“看到啞巴父母用手語向我說謝謝,聽到失明的奶奶親切地跟我打招呼,我心裡也覺得特別暖心,還有什麼比老百姓的肯定更值呢?”邢春桂說。
感人心者,莫過於情。邢春桂常說,服務群眾就要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站在群眾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才能深切體會群眾所需,將工作做到細處。年愈八旬的許善芳是社區裡的一位孤寡老人,前些年老伴走后一直獨居,也一直是邢春桂記挂的一個對象。邢春桂一有空就上門陪老人聊天,給老人按摩,幫助老人整理一些家務,這些都被老人看在眼裡、感動在心裡,“就和自己的親生女兒一樣!”老人逢人便夸自己住在新風社區的“好福氣”。其實,在空巢老人的家中,有她陪著說話散心﹔殘疾人的家中,有她幫忙打掃衛生﹔下崗工人的家中,有她忙著出謀劃策……在邢春桂心中,她這樣“自定”自己——“對留守兒童來說,我是媽媽﹔對空巢老人來講,我是女兒﹔對居民們來說,我是家人。”
讓群眾參與惠及群眾
讓社區成為幸福和諧的生活共同體,這是近年來邢春桂提出的共建共享社區建設成果的新模式。經過多年探索和實踐,新風社區現已形成了以基層黨組織為主導,社區提供的公共服務、居民自助互助服務與社會化專業化服務相結合的社區服務體系,真正讓廣大群眾切身感受到社區建設帶來的變化、成果和實惠。
社區的黨員是服務群眾的中堅力量。這幾年,在邢春桂的倡導和推動下,新風社區探索建立以黨組織為核心、網格黨員為軸線的點狀輻射式服務網絡。在社區網格化管理工作中,以100-300戶為基本單位,把社區劃分為15個網格,調整設置15個網格黨小組,安排黨員骨干擔任網格責任人,形成了黨組織引領下的社區服務的全覆蓋、全天候、零距離格局。同時,社區黨組織積極推動形成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社區內外資源共同參與的區域化黨建新格局,實現黨建工作“聯抓”,公益事業“聯辦”, 社會治安“聯防”,精神文明“聯創”,社區環境“聯保”的社區服務工作新機制。通過近年來的努力,社區文明創建結出了豐碩的精神文明之果,社區涌現出“中國好人”1人,全國文明家庭1戶,市“敬老之星”2人,市“雙十佳”人物2人,省平安家庭2戶,社區評選出的“五好文明家庭”達到1608戶,佔到社區總戶數的52%以上。
開展文化活動是增強社區凝聚力、歸屬感的重要載體。近年來,新風社區相繼建立了“映山紅藝術團”、“之友藝術團”、“春蕾藝術團”、“木蘭扇表演藝術團”等7支群眾業余文藝團體,時常活躍在社區廣場上,常年不斷,使新風社區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化社區”、“文明社區”。尤其是“映山紅藝術團”,還成為向國內外展示馬鞍山市形象的閃光文化“名片”。 2007年“映山紅藝術團”參加香港中老年舞蹈大賽,獲得最高獎“紫荊花”獎,2009年參加中韓國際音樂舞蹈藝術大賽,奪得最高獎“木槿花”獎,2012年7月年應邀參加台灣“阿裡山杯”舞蹈服飾合唱藝術盛典上,一舉獲得舞蹈類、服飾類最高大獎和聲樂類金獎。社區還組織居民把時事政策、道德修養、衛生知識、健康常識等編成快板、歌曲、順口溜等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潛移默化地教育群眾、宣傳群眾,提高居民群眾文明素質,營造了文明祥和的文化氛圍。
社區志願服務是吸引社區居民參與的重要形式。在邢春桂的牽頭組織下,通過社區發動、志願者骨干帶動、居民主動等辦法,由1408名社區志願者組成的13支志願者服務隊,常年活躍在社區,成為和諧社區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從家庭矛盾到鄰裡矛盾,從一個路燈到一條路的環境衛生,從一項補貼的申領政策到市、區民生工程的各項政策解釋,從大學生暑期實踐到居民再就業問題,邢春桂解決最多的往往總是那些最復雜、最難以解決的問題。“我們就是信服邢書記,遇事就找她,她是我們社區的‘大管家’。”在新風社區住了30年的居民田家根說,邢書記不光是社區裡的臟累活事事帶頭干,隻要是社區的事,她都想在前、干在先。
相關專題 |
· 致敬基層好干部 · 踐行“三嚴三實”要求的好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