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出生的葉如陵已年過古稀卻仍矍鑠,他說這是因為他一直讓自己很忙,忙著幫助別人,享受著“被人需要的幸福”。葉如陵,73歲,曾志願援助西藏醫療事業31年,退休前為西藏自治區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00年退休回京,毅然謝絕高薪聘請,回到朝陽區香河園街道西壩河西裡社區,無償為社區居民看病,成為社區居民的免費保健醫。
葉如陵的故事得從1969年說起。那一年,葉如陵29歲,是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的醫生,為響應國家“支援邊疆”的號召,他帶著新婚的妻子跟隨醫療隊奔赴西藏。初入海拔5200米的煤礦,他由於缺氧,血色素一度高達23.9克,接近常人的2倍,眼睛充血,嘴唇青紫,呼吸困難,晚上不能平臥。
艱苦的自然條件讓同來的20多人在完成3年的援藏期限后陸續返京,而葉如陵卻選擇留下來。他這樣說服妻子,“像我們這樣的人,在北京很多,在西藏很少,西藏更需要我們。”此后,他被調到西藏自治區第一人民醫院工作,一干就是31年,直到退休。在西藏的日子裡,葉如陵發現由於西藏的腦外科幾乎是空白,甚至沒有一名腦外科醫生,這讓很多在交通事故中受傷的司機不能得到及時救治最終逝去。他決心轉行腦外科,開始是自學,后來又被派到上海瑞金醫院進修一年,此后他回藏著手成立了腦外科小組,開創了西藏腦外科事業,讓藏民享受到了更好的醫療服務。
2000年,葉如陵和妻子回到闊別30余年的北京,很多醫院聞訊登門,希望高薪聘請葉老出山,國務院特殊津貼的証書就是“金字招牌”,可他猶豫了。
一天,他在社區鍛煉,一位老鄰居過來打招呼:“我等你兩天了,想請你幫我看看病。”那一刻,他眼前一亮,於是在社區裡無償為居民看病、做醫療咨詢成為他的新選擇。他說:“我這樣的人,醫院裡很多,但社區裡太少了。”
最初,他時常在社區裡轉悠,揣著聽診器為居民看病,隨后他公布了自家的電話號碼,提供24小時的醫療熱線服務,徹底打破了退休生活的寧靜。后來,朝陽區紅十字會給他在社區裡建了“愛心小屋診室”,購置了簡單的醫療設備,每周一葉老都會在這裡坐堂問診。居民們已經習慣有不舒服就去找他問問,即使去醫院看完病也要再讓他給仔細講講,他總是有求必應。(記者 陳凱一)
相關專題 |
· 踐行“三嚴三實”要求的好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