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在江蘇鎮江茅山老區,人們這樣說:“要致富,找亞夫,找到亞夫准能富。”他們說的是江蘇省鎮江市農科所原所長趙亞夫,在當地農民眼中,趙亞夫是誠心誠意幫助他們致富的好老師。
 

趙亞夫: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視頻新聞】趙亞夫:七旬“農夫”的中國夢 

  農民的需要,就是研究方向

  1983年,趙亞夫與同事來到茅山老區句容白兔鎮解塘村,推廣現代農業。“這在當時要承擔一定風險,很多人不理解、不支持。”鎮江市農科院研究員糜林說。但對趙亞夫來說,“農民的需要,就是農業科技人員的研究方向。”【詳情】

  讓農民理解,先要了解農民

  30年來,從句容到丹陽,再到四川綿竹……趙亞夫的技術和理念“萬山紅遍”。“我知道農民要什麼,知道站在他們的角度看問題、想事情,會用他們能接受的方式引著他們前進,因此,我獲得了他們的信任。” 趙亞夫說。【詳情】
  短評:趙亞夫既平凡又不平凡,既可敬又可學。我們每個人都有理想目標,但隻有那些對理想和目標堅持付出的人,才能獲得成功,實現人生價值。就像趙亞夫說的那樣,“人既然下了這個決心,就一定要做出點事情來,不可虛度了生命。【詳情】

 

“讓我離農民近一點”

  趙亞夫幾十年如一日,扎根農村,情系農業,服務農民。他淡泊名利,勤廉奉獻,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讓我離農民近一點”。
  1993年,趙亞夫被選為鎮江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他提出不駐會的要求,因為他要經常到農村去幫助農民。1999年,因為舍不得離開農民、離開農村,他婉拒了江蘇省農科院院長的職務。
  趙亞夫幫助百萬農民脫貧致富,卻從沒收過農民一分錢,而他推廣項目,還經常是自掏腰包。有人說,趙亞夫是農業財富的創造者,憑他的技術、項目和管理“入股”,就可以輕鬆賺大錢,但是直到現在,他沒有接受一家企業聘用。【詳情】

在泥土中叩問生命的意義

  1982年,是趙亞夫人生的轉折點。這一年,他來到日本進修。 第一次看到發達國家的現代農業景象,他被深深震撼了:“人家山上、塘裡都是清清的泉水,我們卻是黃泥水﹔他們森林茂密,我們卻是荒山禿嶺……” “泥土是我的本色,我要扎根田地,讓農民收獲滿屋財富!”趙亞夫說這就是他當時的願望。 為了完成這個願望,已經41歲的趙亞夫,捧起日語教程從頭學起﹔原本學稻麥的他,學起了草莓、無花果、葡萄等水果栽培技術,他不舍晝夜地在果蔬花田間流連,在溫室大棚中探究……【詳情】

科技興農引路人

  草莓推廣的成功讓趙亞夫看到丘陵地山區農民致富的希望。“靠農業能不能實現小康,奔向現代化?”一年365天,有200多天與農民“泡”在一起的趙亞夫每天都在思考、實踐、總結著,他不斷把黨的政策、老區的實際、農民的需求創造性地結合起來,探索嘗試。
  他和鎮江農科所的科技人員通過調研,提出“水田增糧,崗坡致富”發展高效農業的新思路。他先后18次去日本,引進葡萄、砂梨、水蜜桃、無花果等新品種,在茅山地區成功推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