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的需要,就是研究方向
1983年,趙亞夫與同事來到茅山老區句容白兔鎮解塘村,推廣現代農業。“這在當時要承擔一定風險,很多人不理解、不支持。”鎮江市農科院研究員糜林說。但對趙亞夫來說,“農民的需要,就是農業科技人員的研究方向。”【詳情】
讓農民理解,先要了解農民
30年來,從句容到丹陽,再到四川綿竹……趙亞夫的技術和理念“萬山紅遍”。“我知道農民要什麼,知道站在他們的角度看問題、想事情,會用他們能接受的方式引著他們前進,因此,我獲得了他們的信任。” 趙亞夫說。【詳情】
短評:趙亞夫既平凡又不平凡,既可敬又可學。我們每個人都有理想目標,但隻有那些對理想和目標堅持付出的人,才能獲得成功,實現人生價值。就像趙亞夫說的那樣,“人既然下了這個決心,就一定要做出點事情來,不可虛度了生命。【詳情】
1982年,是趙亞夫人生的轉折點。這一年,他來到日本進修。 第一次看到發達國家的現代農業景象,他被深深震撼了:“人家山上、塘裡都是清清的泉水,我們卻是黃泥水﹔他們森林茂密,我們卻是荒山禿嶺……” “泥土是我的本色,我要扎根田地,讓農民收獲滿屋財富!”趙亞夫說這就是他當時的願望。 為了完成這個願望,已經41歲的趙亞夫,捧起日語教程從頭學起﹔原本學稻麥的他,學起了草莓、無花果、葡萄等水果栽培技術,他不舍晝夜地在果蔬花田間流連,在溫室大棚中探究……【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