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筆者從事基層干部教育工作。前一段,我們舉辦了新農村建設專題培訓班,組織一批鄉鎮干部到黨校進行為期3天的集中培訓。本以為大家熱情會很高,結果卻不盡如人意,“翹課”頻發,甚至出現了很多“替學者”。
有這麼好的老師,這麼優越的學習環境,竟還有干部“不買賬”,我百思不得其解,私下向一位相熟的鄉鎮干部請教,才發現其中的問題。一方面,學習內容缺乏吸引力,集中授課,往往講面上的問題多,並不能完全適應各自鄉鎮的實際﹔另一方面,學習方式過於僵化,鄉鎮工作千頭萬緒、突發性強,讓鄉鎮干部脫產三五天封閉培訓,難免會出現“身在心不在”的問題,學習效果難以保証。
避免鄉鎮干部培訓“供需不符”問題應轉換思路,變集中培訓為上門送教。針對鄉鎮干部的不同需求做課程設計,選聘相關領域的專家教授組成講師團,到鄉鎮開設“周末講堂”或夜校,方便鄉鎮干部學習。同時,也可把課堂搬到鄉鎮干部工作現場,通過現場授課、現場指導、現場答疑,把實際問題解決在基層一線,真正實現培訓工作“從鄉鎮中來,到鄉鎮中去”。(山東濰坊 沈國棟)
下期預告
【“地基”中的“鋼筋”如何鍛造】系列報道下期將圍繞如何加強對鄉鎮干部的管理監督,促進其履職盡責展開討論,歡迎踴躍投稿。
電子信箱:rmrbdylx@126.com
《 人民日報 》( 2014年04月15日 17 版)
相關專題 |
· 黨建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