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江 琳
2014年04月15日08: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攻堅期,社會也進入了矛盾凸顯期,基層工作日益錯綜復雜,這對承擔著“承上啟下”和“穿針引線”責任的鄉鎮干部的能力素質,提出了更新更多亦更高的要求。應對“能力危機”、克服“本領恐慌”,加強鄉鎮干部的培養鍛煉也需“轉型升級”。
——編 者
身近群眾心系百姓,祛除浮躁之氣
加強思想政治建設和作風建設尤為重要
鄉鎮干部“官”雖不大,但身處基層一線,直接與群眾接觸。鄉鎮干部行得正不正,不僅代表其個體,更事關黨和政府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
但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地方的鄉鎮干部作風問題頻發。有的群眾反映,一些鄉鎮干部在工作上僅滿足於敲敲鍵盤、打打電話、文來文往,很少深入聯系群眾﹔也有群眾反映,到鄉鎮政府辦事難,難在找人難,難在找到人后的推諉扯皮,甚至有個別干部,在群眾面前“擺譜”。正如一些群眾編的順口溜所言:“交通方便了,干部離群眾卻遠了﹔通訊發達了,干部與群眾交流卻少了﹔干部文化程度提高了,做群眾工作的本領卻降低了﹔干部下基層頻繁了,基層工作的底氣卻不足了……”
除了疏於聯系群眾外,不少地方還存在部分鄉鎮干部以權謀私的現象。在中央紀委對違反八項規定的典型案例通報中,就不乏鄉鎮干部的案例:“南京溧水區東屏鎮長樂村黨總支書記盧枝寶動用集體資金購買白酒”“江西余江縣馬荃鎮鎮長黃劍標大操大辦女兒升學宴”“吉林舒蘭市溪河鎮黨委書記謝佔宏利用村‘三委’換屆之機,向新當選的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收錢,帶領機關干部大吃大喝”……如此這般,使鄉鎮干部整體形象易受“污名”,這些地方的干群關系也容易緊張。
在群眾心中,優秀的基層干部應是怎樣的?人民論壇的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受訪群眾中位列前三位的為“廉潔奉公,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穩得住心神、管得住行為、守得住清白”(80%)、“作風務實,與群眾建立起深厚感情,到群眾中去,關注群眾最希望關注的”(78.18%)、“勤政為民,能深入一線,為了服務百姓而與群眾同甘共苦”(73.64%)。
“如今做基層工作,不能光看出發點,也早過了鄉鎮干部強勢推進群眾就買賬的光景了,還得看干部有沒有服務意識,作風走不走群眾路線。”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說,在新形勢下,加強鄉鎮干部思想政治建設和作風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辛鳴表示,正在深入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加強鄉鎮干部密切聯系群眾和作風建設的大好時機。鄉鎮干部應自覺去掉官僚、浮躁之氣,經常到群眾中去,增強同群眾的感情﹔同時,還應加強廉潔自律,不侵佔群眾的利益,自覺接受群眾的評判和監督,“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辦事”的現象再也不能出現了。
讓鄉鎮干部嘗到“學習的甜頭”
讓鄉鎮干部做到“一口清”“問不倒”“難不住”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基層各種利益關系不斷調整,就業、社保、醫保、土地征用、房屋拆遷等群眾日常生產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越來越多,解決難度越來越大。人民論壇的問卷調查顯示,當被問到“新問題新挑戰不斷出現,您認為基層干部是否正遭遇‘能力危機’”時,67.67%的基層干部認為“是”。
同時,鄉鎮是抓落實的“最后一公裡”,群眾希望鄉鎮干部是“百曉生”“多面手”,什麼政策都知道個一二三。面對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及群眾的新要求新期待,不少鄉鎮干部有了“本領恐慌”,並發出“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的“感慨”。
近年來,雖然全國干部教育培訓力度加大、質量提升,培訓對象向基層干部轉移,資源配置也向基層沉澱,但不論是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許多鄉鎮干部還是感到“參加培訓的機會太少”。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縣級培訓機構的水平有限﹔培訓經費不足﹔基層事多人少,崗位離不開。“我希望能多到市裡、省裡參加培訓,但是很難,因為經費不足。”一位西部欠發達省份的鄉鎮干部略帶遺憾地說。
如何解決這類矛盾?中央黨校教授高新民認為,其一,應將優質的教育培訓資源更多地向鄉鎮傾斜延伸﹔其二,應擴大教育培訓覆蓋面,在培訓鄉鎮領導干部的同時,還應當為鄉鎮普通干部提供更多教育培訓機會﹔其三,應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做到務實管用。
俗話說,“一門不到一門黑”,農村基層需要什麼,就學什麼,鄉鎮干部素質缺什麼,就補什麼,應當讓鄉鎮干部嘗到“學習的甜頭”和“不學的苦頭”。新形勢下,鄉鎮干部既需要學習黨和國家大政方針,學習理論知識,還得多學習掌握專業技能。從當前農村基層實際來看,加強規劃建設、法律法規、社會管理、產業發展等方面知識的學習顯得殊為迫切。
中組部曾於2008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最受干部歡迎的培訓方式就是自主選學。專家表示,為提高學習針對性和效率,自主選學確是個好方法。“可以由鄉鎮干部自主選擇學習的內容甚至是學習的時間。”高新民說,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將學習的“大鍋飯”變為“自助餐”,“填鴨式”變為“菜單式”,使學習更有針對性。針對鄉鎮干部工作繁雜、忙閑時間沒規律的問題,可以由干部自主選擇學習時間,從而避免因培訓與工作“撞車”而不參訓或中途離場的現象,解決鄉鎮干部“沒時間聽課”的問題。另外,為解決培訓經費不足的問題,專家也建議,鄉鎮干部教育培訓經費應列入年度財政預算。
“隻有不斷加大對鄉鎮干部的培訓力度,才能讓鄉鎮干部真正做到‘一口清’‘問不倒’‘難不住’,讓‘一根針’穿好‘千條線’。”高新民說。
多在實踐鍛煉中“補課”“充電”
防止“應景式”“鍍金式”鍛煉
在基層的“摸爬滾打”中,鄉鎮干部積累了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但不可否認的是,鄉鎮工作范圍相對較窄、工作環境相對封閉,鄉鎮干部整體素質相對也偏低。雖然鄉鎮干部職務看似不高,就連鄉鎮黨委書記、鎮長一般也只是個科級,但這樣的“芝麻官”卻得“管”著好幾十裡地,好幾萬人。因此,對鄉鎮干部而言,培訓必不可少,實踐鍛煉更不可或缺。
站的高,才能望得遠。為培養提高基層干部的園區建設和項目管理能力,2014年3月,貴州銅仁市從縣鄉基層選派20名副科級干部到該市大龍開發區、大興高新區及市發改委、工信委等綜合經濟部門挂職鍛煉。近年來,類似這樣的舉措在各地頻頻出現。
黨建專家表示,上級機關單位的工作制度、流程規范以及對國家各項方針政策的理解把握等,往往優於鄉鎮,因此,應創造條件,選派鄉鎮干部到上級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學習鍛煉,給他們“充電”“補課”,讓他們拓寬業務知識面,增強大局意識及宏觀決策能力。如此,鄉鎮干部不僅能把上級機關的工作經驗帶回基層,同時還能更好地理解國家大政方針的精髓,將其更好地與基層工作結合起來。
另外,干部成長的沃土在基層。除了“上挂”開闊視野外,鄉鎮干部還應主動到一線接受錘煉。高新民指出,應當將有培養前途的鄉鎮干部,有計劃地安排到農村和急難險重任務一線經受錘煉,不斷提高鄉鎮干部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使做事“有靈氣”、工作“有章法”。
辛鳴則提醒,鄉鎮干部在鍛煉過程中,應防止“應景式”“鍍金式”甚至“逃課式”鍛煉等消極現象,這就需要明確鄉鎮干部在鍛煉過程中的管理、監督及待遇的落實,防止“干活兩邊找、福利兩邊空”的現象﹔同時,也應健全鄉鎮干部鍛煉的評價考核機制,及時發現缺點不足,促進鄉鎮干部在鍛煉中開闊視野、增長才干。
《 人民日報 》( 2014年04月15日 17 版)
相關專題 |
· 人民日報黨建組記者專欄 · 黨建周刊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