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世祥(左)在四川省丹巴縣八底鄉文化站與村民跳歌庄。 (資料照片)
2013年12月16日,四川省甘孜州原州委常委、宣傳部長畢世祥在基層調研途中發生車禍,因公殉職。直到今天,四川省白玉縣先鋒村的扎西澤仁說起畢世祥,50來歲的康巴漢子仍然熱淚盈眶,“他是一個好人,我們永遠記得他。”扎西澤仁一直保留著畢世祥的手機號碼,說自己一輩子也不會刪掉它。
行走在甘孜大地、雪域高原,翻山越嶺,縱橫數千公裡,記者探尋畢世祥留下的足跡,聽人們訴說把溫暖送進心坎裡的這個人,這裡的人說:他,生是山,頂天立地﹔死是碑,矗立人心。
他用從不停頓的腳步,一步一步走進群眾的心坎裡
在畢世祥的辦公室裡,挂著一幅甘孜州地圖。群眾文藝演出覆蓋過的鄉鎮,他會用紅旗做個標注。2012年他擔任宣傳部長以后,提出送文化下鄉要覆蓋全州。幾年來,地圖上越來越密的紅旗,“插”上越來越多的高山牧場和深谷村寨。
畢世祥說過,到了基層判斷才有底氣,“接地氣”工作才有靈氣。
2011年農歷正月初二,畢世祥牽挂著石渠縣受青海玉樹地震災害影響的農牧民群眾,沒來得及與家人好好吃上一頓年飯,便帶著工作人員趕到石渠縣。甘孜州委群工局的干部張建國在他的筆記中這樣寫道:“到縣裡已經很晚了,我們找一個地方住下,‘畢州’一夜未眠,第二天一早,天還沒亮,‘畢州’用熱水泡了昨天剩下的冷飯將就一下,就出門下鄉了。”
海拔4300多米的石渠縣距甘孜州州府康定近700公裡,畢世祥經常早晨5點出發,一天趕到。在聯系石渠的3年多時間裡,他每年都去好幾趟,蹲點2個月以上。2010年石渠災后重建的1年時間裡,畢世祥跑了17趟,足跡遍布全縣24個鄉鎮。
畢世祥用從不停頓的腳步,丈量著甘孜州的山山水水﹔用從不停頓的腳步,一步一步走進群眾的心坎裡。
甘孜州半數百姓靠放牧為生,許多牧民居住在狹小的牛毛帳篷中,帳篷低矮直不起腰,不少上了年紀的人得了佝僂病,因席地而臥患上風濕。那一年,四川省委、省政府作出部署,要為牧民群眾設計適合游牧生活的帳篷,做到防風、避雨、防潮,並設計適用、便攜、經濟的帳篷生活設施,改善牧民生產生活條件。
聞此,畢世祥跑遍了全州主要牧區,帶著畜牧部門同志到牧民家中實地調研征詢意見,並到成都與帳篷、電視機等生產廠家對接,探討生產的可行性。之后將獲得的信息資料及時反饋給有關部門,為省裡決策提供了第一手參考意見。
甘孜州交通險峻,趕上冬季大雪封路,路途更是艱險。畢世祥曾因車禍頭部落下病根,遇天氣變化、海拔提高就頭痛。但他從不畏難,隻要有任務就立即動身。
直到那一天頂風冒雪,他依舊早早上路了,目的地是407公裡以外的新龍縣。
直到那一刻汽車行駛在鋪滿積雪的道路上,翻越海拔4412米的高爾寺山時,墜下山崖。
群眾待他如親人,他待群眾情更深
噩耗傳來,一位活佛這樣說,“他倒在了為人民服務的路上,為他祈福是我們的心意。”
白玉縣先鋒村升起了裊裊青煙,根秋絨布和洛如兩家人煨桑祈願,這是藏族人民對逝者最尊貴的祈願方式。“我們之間並無血緣關系,但他比親戚還親。”根秋絨布說。
白玉縣是甘孜州最偏遠的縣。畢世祥擔任州委常委后,20多次深入到聯系點白玉縣先鋒村和布格村調研,為兩個村子爭取到100多萬元的幫扶資金完善基礎設施。如今,這裡的水泥路修到了村民家門口,人們吃上了干淨衛生的自來水。說到畢世祥,村民無人不動情。
畢世祥常說,老百姓是最質朴的,也是最現實、最注重結果的。
山岩鄉是白玉縣最邊遠的鄉之一,距縣城158公裡,從縣城到鄉上要翻越三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山。2012年11月,隆冬季節,大雪幾乎封山,在白玉縣開展群眾工作的畢世祥要去山岩鄉。當地干部說路難走,勸他不要去了。畢世祥說,越是偏遠,我們越要關心,讓群眾在最需要我們的時候,看到我們的身影。就這樣,他們用了近8個小時才艱難到達鄉上。
山岩鄉原鄉長袁小東回憶,當鄉親們在大雪中看到畢世祥一行時,既意外又興奮。座談中,畢世祥了解到這裡的干部群眾常年吃不上新鮮蔬菜,回到康定后,他立即協調支農資金20萬元,幫助山岩鄉啟動蔬菜大棚建設。“全鄉82名干部職工和學生感謝這位好領導。”說到此時,袁小東哽咽了。“沒有他,我們今天也吃不上這麼好的菜。”居住在鄉政府附近的孤寡老人布初為畢世祥點起了酥油燈。
為什麼群眾待他如親人,因為他待群眾情更深。
“他到我家來過3趟,沒嫌棄家裡的臟亂,手握著手用藏語聊家常。”白玉縣沙馬鄉珍措一家過去人畜混居。畢世祥看她家裡房屋破舊漏風,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從自己衣服裡摸出1000元錢遞給珍措說,“這是我個人的一點心意,下次再來看你。”在畢世祥的關心下,珍措家納入了牧民定居住房改擴建計劃,並爭取到1.5萬元改建資金,實行了人畜分居。想著珍措的風濕病,畢世祥說好下次再來時幫她解決看病的困難。“這麼好的干部就這樣去了,我要為他念經祈禱。”說到這兒,珍措淚水長流。
山也高,水也長,畢世祥的故事幾天幾夜也說不完。與群眾心貼心的干部,人民永遠記住了他。
因為無盡的愛,才有無怨無悔的奉獻
“甘孜是個美麗可愛的地方,我們生在這裡,長在這裡,一定要熱愛自己的家鄉,發現身邊的美麗,把美麗的甘孜推向更廣闊空間。作為康巴人,我們首先要愛自己的故鄉,隻有熱愛她,我們才會盡心建設她,隻有熱愛她,我們在甘孜大地上所奉獻的一切才會無怨無悔。”
2010年6月那天,畢世祥一行路過甘孜縣。同車的甘孜日報社記者周曉宏回憶說,“當時畢州長的這番話深深觸動了我,很多時候我們總在埋怨甘孜的山高路遠,總在訴說窮鄉僻壤、落后與封閉,他的話讓我重新審視身邊的一切,隻要用熱愛家鄉的情感去重新審視周圍的事物,一切都是美麗的。”
畢世祥的母親是丹巴嘉絨藏族,老家在丹巴縣東谷鄉東馬村。1978年8月,畢世祥以丹巴縣文科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西南民族學院(現西南民族大學)。畢業時,甘孜州同學有留校的、留成都的,也有分配到省級機關的,而畢世祥回到了州裡。妻子許惠明在甘孜州衛生系統工作,曾有機會調到成都,畢世祥撂下一句話:你去成都,我們就離婚。
畢世祥始終眷戀著自己的家鄉,他把無盡的愛化作建設家鄉無怨無悔的奉獻。
在農牧區,很多孩子經常上山挖虫草、撿鬆茸,為此耽誤了學習。有的農牧民在孩子小學畢業后干脆就把孩子留在家裡干活,幫著掙錢養家。對此,畢世祥憂心忡忡,他深知教育對改變孩子命運、改變家鄉面貌的重要性,在他的說服和努力下,一個又一個的農牧民家庭把孩子從牧場送進學校。
畢世祥曾當過11年州旅游局長,在他的手中,甘孜州從州到縣到景區的全方位旅游規劃體系初見雛形。景區發展了,百姓致富了,這位甘孜州旅游的“總規劃師”卻走了。
那天,畢世祥行走在康定到新龍的路上,對面的雪山與初升的太陽輝映,光芒四射、晶瑩剔透。同車的工作人員曠偉回憶,畢世祥掏出手機打給好友,“甘孜下雪了,景色相當漂亮,歡迎你們來旅游,順便幫我們拍點好風景,做個宣傳。”接著他又打給州歌舞團團長劉力夫,“元旦春節快到了,要加緊排練出群眾喜歡的節目,送到農牧民的家門口……”此時,車禍發生了,他帶著對家鄉的牽挂,永遠地融入了雪域高原。
相關專題 |
· 畢世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