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建

他有一副雪山鐵骨(時代先鋒)

—— 追記四川甘孜州委常委、宣傳部長畢世祥(上)

本報記者 劉裕國

2014年04月03日08: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畢世祥同志在寺廟調研。
  資料照片

  山高路險,擋不住他沖鋒的腳步,任甘孜州政府副州長時,一年11次進入災區現場﹔雪山草原,人們稱他為“馬背上的局長”,任旅游局長6年,走遍甘孜州上百景點﹔他說,要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為弘揚藏文化奔走呼喊。他就是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常委、宣傳部長畢世祥。2013年12月16日早7點,畢世祥乘車從康定機關宿舍出發,前往新龍縣開展基層群眾工作,在翻越318國道線上4412米的高爾寺山時,不幸發生車禍,因公殉職,終年53歲……

               

  3月23日,懷著沉痛的心情,記者踏上川西北高原。天空,還飄著小雪。藏寨連綿成片的梨園捧出春日聖潔的花朵,這漫山遍野的千言萬語,深情,凝重,像是家鄉父老對自己優秀兒子畢世祥由衷的祈福,又像是對他心疼的問候。

  鄉親們說——

  祥娃子,你咋就那麼傻?

  你是高原土生土長的娃,明知大雪封道,路面有冰,咋還起那麼早去趕路?你要是多睡會兒,等太陽把路面上硬邦邦的冰晒軟點,車輪就不會打滑,你就不會把我們扔下!

  鄉親們說——

  祥娃子,你咋就那麼犟?

  你一年到頭在高原奔忙,兩次發生過車禍,兩次與死神擦肩,俗話都說“事不過三”,你咋還硬要往死神跟前沖呢?

  畢世祥,你是為了啥……

  “干部打頭陣,就要有犧牲得起的勇氣”

  山高路險,擋不住他沖鋒的腳步

  心中有大愛,腳下有力量。

  甘孜州的干部群眾都說,從來沒見他在艱險和困難面前打過退堂鼓。

  喝著牦牛河水長大的畢世祥,骨子裡有一股子“牛”勁兒。

  在高原工作,行路是一大考驗。“鷹嘴岩”“鬼招手”,這些地名是危險的代名詞。在惡劣的自然環境裡,一次出行,一個平常的日子,其實都困難重重。

  在畢世祥的生命歷程裡,經歷過兩次危險。

  第一次是1989年初夏。畢世祥在康定師范專科學校任團委書記。他在成都開會,學校發生了突發事件,他星夜兼程往回趕。當時的甘孜州許多路段坡陡彎急,坑窪不平,途中發生了車禍。這次車禍給他留下病根,每當嚴寒襲來,或上到高海拔地段,他的頭就會疼痛難忍。

  第二次是1994年11月。時任甘孜州外貿局副局長兼外貿公司副總經理的畢世祥,在成都處理完鬆茸交易又急著往回趕。明知天氣預報說甘孜有暴雨,可他對同事說:“明天是康定鬆茸交易會,不能冷落了客商。”打早啟程,一路顛簸疾馳,在距離康定城不到3公裡處,汽車打滑側翻到河坎下,畢世祥又一次受傷。

  在基層工作,經常會遇到一些急難險重的情況,雖然有困難有風險,還是要迎難而上。他說:“干部打頭陣,就要有犧牲得起的勇氣。”

  2010年春節前夕,險情再一次檢驗著畢世祥的膽識和意志。2月10日,雅江縣木絨鄉發生森林火災,時任甘孜州政府副州長、州森林防火指揮部指揮長的畢世祥剛在醫院做了膽結石手術,傷口尚未痊愈。他不顧醫務人員的勸阻,迅速趕到火災現場,一面指揮扑火,一面與縣領導會商完善救火方案。

  禍不單行。2月13日,雅江八角樓鄉扎日村又起森林火災,畢世祥連夜趕了過去。整個春節,他就奔跑在兩個火場,滿臉塵灰,嗓音沙啞。

  憋著這股拼勁兒,畢世祥把在2010年玉樹“4·14”地震中受到重創的甘孜石渠縣當做沖鋒陷陣的又一戰場。他第一時間奔向災區,穿梭在災情最嚴重的真達鄉真達村、麻達村和紫夫村,組織開展救援工作……

  一年當中,他11次進入災區現場。住帳篷,爬廢墟,看傷員,穩民心,繪藍圖。當一幢幢漂亮的藏式民居在廢墟上崛起,他牦牛一樣壯實的身體,卻瘦了一大圈。

  這是怎樣的一股勁兒,畢世祥一憋就是32年!打頭陣,挑重擔,身先為范,他行遍全州18個縣、325個鄉鎮,年均深入農牧區達5個月以上,行程8萬公裡。

  “干部有擔當,就要有腳板下出思路的堅持”

  雪山草原,人們稱他“馬背上的局長”

  作為黨的干部,大事難事看擔當。

  畢世祥常說,一名牽頭領導,靠啥擔當?最要緊的,就是要挂帥出征摸實情。情況摸得透,摸得准,工作才會抓得緊,干得實,擔當才不會落空。

  2006年6月的一天,高原上陽光白得耀眼,高山峽谷間,幾隊人馬正在徒步穿行,土道上迤邐著一行行深深的腳印。這是時任州旅游局長畢世祥組織的旅游開發考察隊伍,他們分別來自稻城、鄉城、得榮、巴塘、理塘五縣。

  旅游是甘孜州的一篇大文章。康巴大地廣袤神奇,旅游資源豐富,有許多未被開墾的處女地。在畢世祥看來,隻有用雙腳丈量,才能探明它們的價值,讓這些養在深閨的景點展示在世人面前。

  幾路考察隊伍一路跋山涉水,走得疲憊不堪,有時還被陣雨澆濕了衣服,冷得打顫。當他們到達格聶神山腳下會合處,迎接他們的是皚皚雪峰、清幽溪流、悠悠彩雲、如茵的草地、競艷的野花……每一處景致都為他們綻開笑顏,畢世祥和考察隊員們驚嘆不已,忍不住歡呼雀躍。

  這是“走”出來的激動。畢世祥勾勒出甘孜州南部香格裡拉生態旅游一體開發的藍圖。

  這是“走”出來的機遇。很快,畢世祥的這一設想被國家旅游局納入“中國大香格裡拉生態文化旅游區”規劃。這對甘孜南部旅游產業的發展乃至亞丁機場項目的落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開發甘孜州旅游是大事,卻也是難事。

  畢世祥善抓大事,敢碰難事,靠的就是一雙腿。他認為:“干部有擔當,就要有鐵腳板底下出思路的堅持。”

  甘孜州許多尚未開發的景點大多藏在深山峽谷之中,畢世祥憑著一股敢於擔當的勁頭,走遍了甘孜州每一處山水,得了個“馬背上的局長”的雅號。

  冬迎雪花,夏頂驕陽,畢世祥帶隊騎馬,常年穿行在雪山草地間。一次,他帶隊考察鄉城縣巴姆七湖景區,連續六個多小時的奔波,本已人困馬乏,畢世祥卻還要堅持登上5000米高的頂峰觀測。

  同行的干部說:“畢局長,你歇著!我們上,你等著看照片就行了。”畢世祥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說完,抬腿就往山上爬。

  上頂峰要攀岩爬壁,畢世祥又有高海拔頭疼后遺症,但他依然頑強地攀登著。當登上山巔最佳觀測點,望著呈階梯狀分布的七個藍幽幽的高山湖泊,他不禁脫口贊嘆道:七湖連階,直通天界。他建議將巴姆七湖更名為香巴拉七湖。這個名字沿用至今,被世人熟悉。

  又一次,畢世祥連夜騎馬,風急火燎地趕到鄉城縣一個景點。這裡正在召開村組以上干部參加的旅游發展現場會。他明白,當地不少農牧民“身在寶山不識寶”,對發展旅游產業認知不夠。他覺得,要讓基層干部行動,先得讓他們“心動”。

  到了現場,他擦了一把汗,往那一站,說開了。他從旅游發展的遠景到群眾的切身利益娓娓道來,一講就是一個多小時。會場鴉雀無聲,大家聽得全神貫注,不少群眾自發趕來聽他講……

  一次次走景區、摸實情,甘孜旅游發展思路在畢世祥腦中越發清晰。

  不久,全州旅游規劃體系形成。畢世祥提出:打造東部環貢嘎山旅游圈、南部香格裡拉生態旅游區、北部格薩爾文化旅游區。先后推出了海螺溝、稻城亞丁、木格措、美人谷、瀘定橋、德格印經院等一大批生態文化景區。

  畢世祥任旅游局長6年,走遍甘孜州上百個景點,親手寫了幾十個旅游發展規劃方案和幾十萬字的相關論文,被稱為甘孜州的“旅游規劃師”。

  如今,旅游業已成為甘孜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加速器”和“新引擎”。

  3月的甘孜,草綠鶯飛,花燦村寨,游客滿藏鄉。依托旅游業走上致富路的農牧民群眾提起畢世祥,很多都忍不住落淚……他們說:“我們今天的好日子,是他的鐵腳走出來的,多麼希望他能來家中看一看,坐一坐,可惜他走了。”

  “干部干事情,就要有不落罵名的敬畏”

  功成不必在我,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

  有人說,畢世祥敢打頭陣敢擔當,什麼都不怕。

  然而,怕與不怕,從來都是相對而論,他也有怕的事。

  他在旅游局長位置上,最怕有人隻顧眼前,盲目開發。

  1999年,他得知稻城縣准備修一條從日瓦鄉到洛絨牛場的公路,他打開旅游發展規劃圖一看,急了:這條路穿過亞丁景區,將會對景點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必須剎住!他立即帶領工作組急忙趕往稻城。他與縣委主要領導交換意見,從長計議,達成共識,才保住了如今的香格裡拉之魂——稻城亞丁。

  他任副州長時,分管農業,告誡手下干部:“功成不必在我,要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和同事們一道深入細致調研,因地制宜制定出甘孜州北部生態、南部特色和東部效益農業的發展新構架,還實施了“院州”農業科技合作,策劃了“四川省農業科技進藏區行動”等。他分管甘孜州農業4年,一年上一個台階,創下了農業產值“四連增”。

  畢世祥常說,“干部干事情,就要有不落罵名的敬畏”。

  2011年11月,畢世祥在擔任甘孜州副州長的同時又擔任了州委常委、宣傳部長。剛走馬上任,就有一樁職責,讓他感到沉甸甸的,害怕干不好。

  畢世祥生長在高原藏區,打小就受藏文化熏陶,深知藏民族文化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明珠。傳承和弘揚優秀藏民族文化,是他多年的一個夙願。

  為此,畢世祥又忙碌起來:

  一段時間,同事說他忙得像個“瘋子”,他卻笑笑,說:“藏文化隻能弘揚不能丟失。我這個藏區宣傳部長責任重啊,做夢都擔心干不好,怕愧對工作崗位,挨后人的罵。”

  弘揚藏文化,畢世祥走了兩步棋:

  走向世界——

  搶抓機遇。他向文化部爭取到了“歡樂春節”的出國演出活動,並率州民族歌舞團一行29人,赴斯洛文尼亞、保加利亞演出,用傳統的藏民族歌舞展示了當代藏族人民幸福安康的生活,受到兩國政要的高度評價。

  搶抓項目。在第四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上,甘孜州的鍋庄舞、藏戲、巴塘弦子、川西藏族山歌等榮獲“特別獎”和“太陽神鳥”最佳表演獎﹔完成丹巴、甘孜、爐霍山歌220首、鍋庄185首、甘孜踢踏24首共計4000多分鐘的音頻錄制和對外發行﹔幾年來,“康巴作家群”崛起,創作成就斐然,僅2013年,全州共創作文學、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曲藝小品共740余件。

  走向基層——

  畢世祥任州委宣傳部長兩年多來,強調最多的是“基層是宣傳的第一陣地!”他說:“送米送油更要送文化。”

  每年,甘孜州民族歌舞團以80場以上、各縣以50場以上的覆蓋速度強力推進,截至2013年底,州縣送文藝下鄉場次已達1400多場,覆蓋200多個鄉鎮。石渠縣長沙貢馬鄉村民其美多吉激動地說:“沒想到在家門口還能看到這麼精彩的節目!”

  他還到一座座寺廟去考察和宣講。與活佛、僧侶交朋友,把寺廟的藏文化保護與傳承當大事,親自為石渠縣覺悟寺等大殿翻新爭取到項目資金。

  他辦公室的一面牆上,挂著一張甘孜州地圖,群眾文藝演出覆蓋過的鄉鎮,他都用紅旗標示,越來越密集的紅旗,“插”上越來越多的高山牧場和深谷村寨,標注著藏族人民日益紅火的文化生活。

         

  干部的形象是干出來的(短評)

  務實肯干,干出實效,是人民群眾對黨員干部的企盼,也是執政為民的底線。

  甘孜州委常委、宣傳部長畢世祥用生命向他深愛的土地和人民交了一份出色的答卷。他視責任重於生命,心中時刻牽挂著群眾。他敢打頭陣,哪裡有危情就出現在哪裡﹔他敢於擔當,大事難事挂帥出征,靠一雙鐵腳長期奔波在基層一線,摸實情,干實事﹔他事事出於公心,不貪功近利,穩扎穩打,善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他不把自己當“官”,俯身為民,虛懷若谷,汲取群眾的智慧來改進工作﹔他干事一抓到底,不做表面文章,不做“夾生飯”,不當“差不多”先生,作風“嚴細實”。

  畢世祥的一生,是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一生,高標准、嚴要求的一生。他以親身實踐,深刻詮釋了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好干部標准。時代呼喚千千萬萬畢世祥式的好干部,堅持原則、認真負責,敬畏權力、慎用權力,保持拒腐蝕、永不沾的政治本色,創造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

  作為黨員干部,在改革發展的主戰場、維護穩定的第一線、服務群眾的最前沿,都應當有畢世祥那樣的情操,那樣的實際行動,不斷錘煉黨性修養,既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又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實踐中實現人生價值。


  《 人民日報 》( 2014年04月03日 06 版)

(責編:秦華、趙晶)
相關專題
· 畢世祥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