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追記“實踐黨的群眾路線優秀黨員領導干部”畢世祥(中)

陳建兵

2014年03月17日15:59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他的人生樂章為民而鳴

巍巍雪山,青青草原,初升的太陽將康巴大地映紅。

藍藍的天空下,溪流靜靜流淌,似乎在訴說著對一個心系藏區群眾的好干部的深切懷念與追思……

他是一個怎樣的干部?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普通百姓對他如此難舍?畢世祥的人生有著怎樣動人的樂章?

攻堅者:甘孜鬆茸外銷實現“零”的突破

畢世祥的人生與挑戰密不可分,他總是以超強的毅力和加倍的付出攻堅破難,跨障突圍。

1993年,我省首次把進出口經營權交給甘孜、阿壩、涼山三州,三州與川內9家具有進出口資質的公司組成“9+3”鬆聯體,組織運作鬆茸對外貿易。這對出口貿易為零的甘孜州來說無疑是個巨大機會:甘孜州的鬆茸終於有機會走出國門、躋身國際市場。

可是,當時以“木頭財政”為主的甘孜州卻找不出一個具有專業外貿知識和經驗的干部,怎麼去和外商談生意?

甘孜州決策層決定任命剛接手州外貿局工作的畢世祥為甘孜州鬆聯體負責人。這很有些“趕鴨子上架”:從學校教師、團委書記等崗位上一路走過來,此時的畢世祥對外貿也是一個門外漢。

對於組織決定,畢世祥堅決服從。

搞好外貿,語言是第一個關口。一直堅持自學英語的畢世祥,鑽研中國日報英文版,刻苦練習英語口語,英語水平不斷提升。當時誰也沒想到,他這個自學外語的民族干部,會在外貿這一陌生領域大顯身手。

利用一切業余時間學習經貿、金融、管理等相關專業知識,畢世祥率隊闖東京、大阪和廣島,開展市場調查,一個月后完成厚厚一本日本市場調研報告——甘孜州的鬆茸憑借“首單和尾單一個評價,首單和尾單一個質量”的質量保証,迅速打開海外市場。“他的英語好,不需要翻譯,談成業務都很順利。”與他共事的郎加說,當第一筆訂單合同簽訂、第一批鬆茸裝箱發往日本時,疲憊不堪的畢世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甘孜州自營出口創匯終於實現“零”的突破!

日本市場的成功開拓,不僅讓甘孜州的鬆茸價格攀升到400-500元/公斤,更給當地農牧民群眾上了一堂生動的商品經濟大課。今天,甘孜州的鬆茸已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主打農副產品。

知心人:傾聽回應最基層的聲音

畢世祥生前一直有個信念,那就是把群眾放在心中最重要的地方,把牧民的疾苦當作自己的疾苦,同悲同樂。

2010年5月,州政府辦公室工作人員張建國在石渠見証了這個好脾氣領導的一次“發怒”。玉樹地震后石渠面臨災后重建,畢世祥冒著飛石、滑坡的危險,一路急行軍來到正科鄉。了解到援建建材還未運到,重建房屋進度受影響時,他溫和的面容變得凝重,厲聲責問:“群眾還等著早日住進溫暖的房屋,我們有沒有考慮他們的感受?為什麼不就地取材,先從山岩上取石頭,先准備起基礎材料,加快工期,老百姓等不起啊……”離開正科鄉時,畢世祥仍難平復情緒,一再叮囑當地干部要設身處地多為群眾著想,想方設法加快重建進程。

“你把群眾當親人,會讓他們受欺負嗎?會忍心看他們受苦嗎?”畢世祥平時和工作人員說的這些話言猶在耳。

白玉縣是甘孜州最偏遠的縣。畢世祥擔任州委常委后,每年都要前往白玉縣開展工作6次以上,每次前往就是一次挑戰。“因為路太爛,進去了不想出來,出來了不想進去。”時任白玉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的黃建梅說,畢部長每次來都是“兩頭黑”。

山岩鄉是白玉縣最邊遠的鄉之一,距縣城158公裡,從縣城到鄉上要翻越三座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大山,被當地百姓稱為“鳥兒都飛不過的地方”。

2012年11月,在白玉縣開展群眾工作的畢世祥前往山岩鄉。正是隆冬季節,大雪幾乎封山,當地干部說路難走,勸他不要去了。畢世祥說,越是偏遠,我們越要關心,讓群眾在最需要我們的時候,看到我們的身影。

就這樣,他們在大雪中上路了。汽車緩緩行駛在鋪滿冰雪的山道上,他們用了近8個小時終於艱難到達鄉上。

當鄉親們在大雪中看到畢世祥一行的身影時,既意外又興奮。“沒想到啊,這樣的天氣還來看望大家。”山岩鄉原鄉長袁小東說。

沒有多余的客套和寒暄,畢世祥立即與當地干部群眾展開座談。當得知這裡的干部群眾常年吃不上新鮮蔬菜,他眉頭緊鎖。回到康定,他立即協調支農資金20萬元,幫助山岩鄉啟動大棚蔬菜建設。2013年8月,20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竣工了,干部群眾可以吃到品種豐富的新鮮蔬菜了。

畢世祥喜歡下基層,一年平均行程達8萬多公裡,他總是說:“待在機關裡是不可能了解老百姓想什麼的,不走進群眾中,怎麼能知道他們的疾苦。”

白玉縣沙馬鄉珍措一家隻有她和老伴兩人,無兒無女,生活拮據。2012年3月12日,畢世祥來到她家,用藏語和她拉起家常。當看到珍措家房屋破舊、漏風,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他從自己衣服裡摸出1000元錢遞給她:“這是我個人的一點心意,下次我再來看你。”在畢世祥的關心下,珍措家納入了瓦崗村牧民定居住房改擴建計劃,並爭取到1.5萬元改建資金,生活有了改善。“隻有傾聽最基層的聲音,你才能了解最實際的情況。”這是畢世祥對身邊工作人員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規劃師:搞旅游就是要讓群眾受益

人生的角色不斷轉換。畢世祥上任甘孜州旅游局局長伊始,就謀劃如何將甘孜美景和獨特人文景觀打造成甘孜的新名片。

他說:“甘孜州旅游的發展必須滿足甘孜州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受益這兩項指標。”

在甘孜旅游發展“規劃師”位置上一干就是6年多,由於經常騎馬到山高谷深、路險坡陡的地方實地調研,他被同事稱為“馬背上的局長”。

有同事曾問他:“每天騎馬走那麼險峻的山路,值得嗎?”畢世祥回答:“發展旅游業對老百姓是大好事,能幫他們早日致富,再險都值得。甘孜旅游資源得天獨厚,如果能夠早一天做好旅游發展規劃,百姓就能早一天致富。”

2004年6月,畢世祥帶隊考察“太陽谷”得榮夏擁景區。通往夏擁的羊腸小道面崖臨江,險象環生,他們騎著騾馬一路顛簸,歷盡艱辛完成了調研。

為了構架甘孜州南部香格裡拉生態旅游產品,2006年6月,畢世祥帶隊組織稻城、鄉城、得榮、巴塘、理塘五縣旅游部門,從各自縣內徒步穿越到格聶神山景區匯合,探索甘孜南部突破行政區劃的旅游產品組合模式,也為全州旅游戰略規劃作論証性調研。

這次考察最大的收獲,是關於甘孜州南部香格裡拉生態旅游產品構架的設想,被國家旅游局“中國大香格裡拉生態文化旅游區”規劃團隊所吸納,對甘孜州南部旅游產業的發展乃至亞丁機場項目的落地,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在畢世祥的全力推動下,甘孜州從州到縣到景區的全方位旅游規劃體系初見雛形,東部環貢嘎山旅游圈、南部香格裡拉生態旅游區、北部格薩爾文化旅游區的區域構架和梯次推進戰略大氣磅礡﹔探索出的“民居接待”旅游模式讓更多藏區農牧民受益,自駕游火爆,藏家樂生意紅火……

眼下,旅游業不僅已成為甘孜經濟社會發展的“加速器”和“新引擎”,而且實實在在地為當地農牧民群眾帶來了實惠。

總導演:“四個一”工作法為群眾送文化大餐

在畢世祥的辦公室裡,有一張甘孜州地圖。群眾文藝演出覆蓋過的鄉鎮,他都用紅旗詳細標注。越來越密的紅旗,“插”上越來越多的高山牧場和深谷村寨。

要讓老百姓致富奔小康,還要讓他們享有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任職州委宣傳部部長兩年多來,畢世祥強調最多的是:“基層是宣傳的第一陣地!”

送米送油更要送文化。畢世祥要求,州文化館、歌舞團等都要多到基層一線去,到群眾中去,為群眾送上精美的文化大餐,同時又在基層發現更多鮮活的創作素材。

在畢世祥這個“總導演”的策劃與推動下,州、縣、鄉三級文藝演出隊伍齊上陣,廣場劇、移動帳篷、文化流動車、篝火晚會輪流登場。據州委宣傳部工作人員介紹,2013年州歌舞團、州文化館深入各縣鄉鎮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779場,觀眾達65萬余人次,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石渠縣長沙貢馬鄉其美多吉激動地說:“沒想到在家門口能看到這麼精彩的節目,真是太高興了!”

明確一個主題,訓練一支隊伍,把握一個時機,注重一個效果——這便是畢世祥提出的“四個一”工作法。他的體會是,開展群眾宣傳教育工作一定要有科學方法、創新表達。

導向明晰,推進有力。甘孜州各縣挖掘本地特色,創新群眾宣傳教育載體。康定、瀘定、丹巴、鄉城等地以故事會、自創快板、金錢板、“啦啦調”、群眾工作微電影、“農民星期八”等活動作為抓手,將好的文化作品帶到群眾身邊。截至去年12月,甘孜州建起擁有5000余名宣講員的州縣鄉村四級宣講輔導隊伍,組織開展各類主題宣講1.4萬余場、典型宣講5000余場、“面對面”宣講2萬余場、“1+N”宣講8600余場,編發各類輔導讀本40余萬冊、光碟4000余張。

黨的惠民政策,身邊的喜人變化,康巴高原的發展藍圖,在廣大干部群眾心中扎下根。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秦華)
相關專題
· 綜合報道
· 畢世祥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