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華 杜弋鵬 董 城
孫茂芳與他照顧的老人在一起。資料照片
“不為名,不為利,就圖用自己一生孝敬老人的行動,啟示每一個人,讓雷鋒精神成為每一個中國人心裡的道德豐碑。”
說這話的人叫孫茂芳,北京軍區總醫院原副政委,人稱“京城活雷鋒”。熟悉孫茂芳的人都說,老孫學雷鋒做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看得見,數不清。
50多年來,孫茂芳堅持學雷鋒、做好事、助人為樂,用行動印証了一位退休軍人的情操,詮釋了一位普通黨員的精神境界。
“我是共產黨員,做點好事哪能圖回報呢!”
“我就是您的兒子。”這是孫茂芳照顧王炎老人17年間常說的一句話。
“做好事要受得了委屈。”孫茂芳說。他照顧過的最難接近的一位孤寡老人叫王炎。1974年,孫茂芳在東四南門倉胡同口,看到年邁的王炎,拄著拐棍一瘸一拐獨自前行。心細的孫茂芳問起緣由,不由分說背起老人來到醫院。
看到老人孤寡無助,孫茂芳便對老人說:“從今天起我就是您的兒子,贍養您一輩子。”沒想到老人連理都沒理。
老人一個人住,脾氣有點怪。孫茂芳象山老家的親戚捎來4隻螃蟹,他急忙拎一隻給老太太嘗鮮。老太太卻不領情:“才送我一隻,小氣。”給老太太喂藥水燙了一點,她便說:“想把我燙死呀。”對於老太太的不近人情,孫茂芳總是笑笑,用自己的行動去感化老人:房子臟了,他就動手打掃﹔夏天到了支蚊帳,冬天到了糊窗戶,春節到了貼春聯,這一干就是17年。
1990年冬天,北京下大雪。孫茂芳給老人去送藥。第一次敲門,老人沒理他。在寒風中等了半個小時,孫茂芳再敲門,老人應了一聲沒開門。又等了半小時,終於開門的老人,一把將孫茂芳拉進屋裡,摸出一個上面密密麻麻寫滿字的筆記本,對孫茂芳說:“這些年來,你為我做的好事都記在這裡!”老太太還開心地用英文讀了孫茂芳每年寫給她的春聯。之后老太太鄭重地將一本存折交到孫茂芳的手裡:“這裡的十幾萬元,都送給你。等我閉了眼,這座四合院也歸你。”
孫茂芳拒絕了老太太的財物。他說:“我是共產黨員,做點好事哪能圖回報呢!”
“再大的官也有媽,您就是我最親的媽。”
記者見到孫老的時候,他正推著自行車,去做志願者,北京的霧霾沒有阻擋住老人的腳步。他身邊的這輛自行車,跟了他20多年,是他學雷鋒、做好事的見証者。
即使退休了,上了歲數,孫茂芳依然堅持照顧孤寡老人。孫茂芳拿出一封信,是前幾天軍區首長收到的東四八條社區書記寫的表揚信,講述他13年來照顧孤病老人張美岺的故事。
張美岺擔心,有一天自己會老死在家裡無人知曉,就讓孫茂芳去照顧她。過了3年,有一天,當孫茂芳又像往常一樣,輕車熟路來到老太太家門口時,卻發現老太太家換了鐵門進不去。在老孫的苦口婆心勸說下,老太太開了門說:“您是醫院的大領導,哪有高級干部給老太太洗腳的?多影響形象啊!”
孫茂芳急了:“再大的官也有媽,您就是我最親的媽。”
老人因直腸癌住院的3年間,孫茂芳每天到病房為老人洗一次糞兜,送一袋豆漿、一個雞蛋和水果,直到2012年9月23日老人去世。張美岺是孫茂芳贍養送終的第18位老人。
“好事可做千千萬,服務沒有終點站!”
孫茂芳經常說:“當兵、當官,都要服務人民。退休了,也要當人民的兒子。好事可做千千萬,服務沒有終點站。”
孫茂芳21歲當兵,25歲提干,59歲退休,今年72歲,50年來學雷鋒沒有停歇過。他說:“幾十年來我隻為人民群眾做了點小事。就是這樣的小事,我能夠從一個農民子弟、放牛娃成為全國勞模,從普通戰士到干部,是雷鋒精神影響了我的一生。”
這些年來,他不僅照顧城裡的孤寡老人、生活有困難的殘疾人,還經常有人千裡迢迢來京找孫茂芳尋求幫助,而且大部分來自農村,不知原委的鄰居還以為是他家的“窮親戚”。對於他們,孫茂芳總是竭盡全力去幫助。
孫茂芳在家裡設立了一張“救急床”,幫助200多名來京看病的外地人解了燃眉之急。一天深夜,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把孫茂芳從夢中驚醒,來人是幾年前他住院時認識的一個病友小閆。原來小閆的舅舅患上了肝膿腫、肺結核,花了很多錢也沒治好,小閆隻得帶著舅舅從山西來到北京看病,可醫院既沒有床位也無法加床,這可難住了小閆。孫茂芳得知情況后,二話沒說拉起小閆:“走,咱把你舅舅接來,就住我家。”
從1998年起,孫茂芳先后贍養了18位孤殘老人,資助了11位生活困難的殘疾人和32名特困學生,用於各種助困的資金達39萬多元。孫茂芳還把單位分配的60多平方米的房子,改成“學習雷鋒活動站”,以個人名義成立了100多個學雷鋒小分隊,常年開展學雷鋒活動。
有人說孫茂芳傻,但老孫卻不這樣認為。他說:“老百姓可信可托的‘傻子’越多,社會就越和諧,人民就越幸福。我願意當一輩子這樣的‘傻子’,我還要帶動更多的人去做‘傻子’,做好人。”(本報記者 張景華 杜弋鵬 董 城)
相關專題 |
·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孫茂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