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聽雨潤物細無聲

——青岡縣利用微電影拓展黨建活動載體側記

2014年02月14日08:3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家庭問題》3幕1場第6次,預備——開始!”

2013年10月的一天,在青岡縣地稅局局長辦公室,隨著場記牌“咔嗒”一響,幾個演員立刻進入角色。

這不是哪個大導演在拍什麼“大片”,而是青岡人在創作自己的黨建微電影。故事來自現實生活,演員、劇務都是青岡本地黨員,甚至有人是在“自己演自己”。

“小縣城自己拍電影,聽起來像個笑話,但我是個敢吃螃蟹的人。”導演王玉自認“膽大包天”。他為啥要吃這第一口“螃蟹”?這還得從一年半以前的一次會議說起。

把硬道理軟著說

2012年7月中旬,青岡縣政法工作現場會在靖城街道辦召開。

“打算怎麼做?”在聽取司法所所長陳南春關於普法宣傳、調解工作的情況匯報時,縣委書記王雪峰插了一句話。

“以印發宣傳單的方式講解《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深入樓宇耐心講解……”陳南春說到這兒,時任街道辦人大工委主任的王玉卻搖了搖頭。

王雪峰注意到了這個細節,問王玉:“王主任有什麼想法,說來聽聽。”

“我是想,即便你願意耐心講,可人家都能願意聽嗎?現在老百姓的接受習慣、解讀能力都今非昔比了,‘你說他聽、你講他記’的教育模式也得改改了!”說到這兒,王玉話題一轉,“今年3月,縣裡搞了個影視中心,成立了黨支部,拍了幾部公益主題的微電影,上上下下的反映都非常好。這次普法是不是也可以利用一下這個新載體,把硬道理軟著說?”

“嗯,這個想法不錯。隻要你能拍好,需要什麼,各單位全力配合!”王雪峰當場“拍板”——他相信眼前這位老組工干部、縣電視台前台長的能力。

在縣委的協調下,縣委組織部專門從黨建工作經費和社區工作經費中解決了5萬元,縣紀檢委、縣委宣傳部、縣電視台、縣財政局等單位也出資援助,購買了攝像軌道車、搖臂、穩定器、變焦鏡頭……

買完“馬”,開始“招兵”。“兵源”的充足程度,遠遠超出他們的想象。

“挺有意思,我也想照量照量。”聽說要拍微電影,很多黨員自己“送上門來”。

“我們雖是業余演員,但比一般人還算經驗豐富,先考慮考慮我們唄。”靖河藝術團黨支部書記張景瑞到縣委組織部“請纓”。

“老公當‘導演’,老婆能不能借點光啊?”王玉的妻子藺秀梅聽到消息,也想近水樓台先得月。

……

“馬”買了,“兵”招了,他們開始“擺陣”——設計劇本。根據陳南春提供的大量真實案例,“老筆杆子”林陵、傘國豐當起了編劇。

微電影開始走進青岡人的生活。

觀眾“買賬”才是目的

一年半來,青岡縣先后拍攝了《調解員的故事之千金難買一家親》《調解員的故事之不坐爸爸車》《調解員的故事之樓上樓下》三部曲以及《社保心潮》《家庭問題》等16部微電影,先是在縣電視台播放,然后在各社區和數十個廣場的LED屏幕上巡回展播。

“打了把醬油,卻得到不少啟示。”飾演《家庭問題》“男一號”、從鄉鎮黨委書記崗位退休的魏忠感慨道:“做了20多年黨群工作,說教了20多年,今天才切身體會到,形象教育遠比空洞說教更容易讓人接受。”

讓觀眾“買賬”,才是用微電影拓展黨建載體的目的。

靖河藝術團的劉景鳳是《千金難買一家親》的女主角,飾演調解員。“我把戲裡的角色搬到了現實生活中,還挺管用。”

劉景鳳為啥這樣說呢?這裡有個故事。

一天,鄉下的妹妹劉艷在電話裡跟她嘮起一件事:鄰居老李頭和老伴含辛茹苦地把三個兒子拉扯大,又分別給他們蓋了房子、娶了媳婦,可老兩口70多歲了卻沒有一個兒子願意贍養。老頭老太太覺得活著沒啥意思,就想吃點藥死了算了。有人勸他們去法院討說法,可他們覺得“爹娘告兒子太砢磣了”……

聯想到自己在微電影中當調解員的情節,熱心腸的劉景鳳去了妹妹所在的村,找到老李頭的三個兒子,先把情理、法律擺了一通,然后說:“你們哥兒仨看著辦吧。如果自己解決不了,這事正好給拍微電影當個反面教材。”

兄弟三個明白,這要是被整到電影裡當典型,那可丟老人了,都被嚇得不敢吭聲。見情況有緩,劉景鳳拿出一個解決方案。最終,兄弟三家共同出錢,在老三家給父母蓋了兩間屋。

“生存認証”是社保局的一項重要工作,按照制度規定,參保的老年人每年10月都要去社保局驗証。所以,無論拄拐還是搖輪椅,哪怕是坐擔架也得本人到場,一些老人不免抱怨:“哎呀,年年折騰我們!”

2012年9月,青岡縣社保局決定轉變作風,上門驗証。但全縣需要驗証的有14 000人,全都上門服務不現實。於是,在擬定了上門服務的相關條件后,副局長吳慶凡找到王玉,希望利用微電影配合宣傳一下。

接到任務后,王玉當即張羅人手,在吳慶凡這個社保“老卷底子”的協助下,擬定劇本、組織拍攝、加緊制作。一個月后,以轉改社保工作作風為主題的微電影《社保心潮》通過縣電視台跟觀眾見了面。

……

2012年年末,綏化市召開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會議。輪到吳慶凡發言時,主管領導說:“青岡不用匯報了,那個電影我們看了,回頭把片子拿來就行。”

做群眾愛吃的“菜”

2013年年末,中央電視台的幾位記者來到青岡採訪便民服務建設情況,順便看了青岡人自己拍的微電影。一個記者興奮地問王玉:“你們怎麼拍得這麼有意思?”

“關鍵是接地氣!”王玉的臉上洋溢著掩飾不住的自豪。

老實說,青岡人拍微電影的條件並不“硬”:攝像機、傳聲筒等設備都是價格最低廉的,沒有專業的場景地﹔參演人員往往是誰的故事誰演,沒經過演技方面的培訓﹔后期制作全靠自己“捅咕”,20分鐘的電影前后要花上一兩個月……可無論多麼不專業,但老百姓說好。

新媒體黨建為啥能在青岡搞得如此有聲有色?

青岡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劉廣全認為,傳播技術的進步為新的傳播方式提供了可能。現在幾乎家家都有電視,電腦也日益普及,青岡的每個社區都配備了LED電子屏幕,拍出來的電影既可以通過電視和遠教平台傳播,也可以在人群比較密集的社區廣場播放。對青岡而言,還有一個特殊的因素就是“事在人為”——縣裡不但有像王玉那樣懂行而且熱心的骨干力量,還有一大批幕后支持者。

張舒平是縣國土局辦公室副主任。參加拍攝前,他去向局長匯報。局長高興地對他說:“這是個釋放正能量的好事,你不僅要去,還得當任務完成好,把土地政策好好宣傳宣傳。”

為了配合拍攝,縣地稅局不僅提供制服、辦公室,還在下班后組織全員著裝出鏡。

作為青岡微電影拍攝的行家,王玉認為,最關鍵的是在傳播理念上要強調接地氣。為了讓微電影更具生活氣息,主創人員對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一個鏡頭常常重拍十條甚至二十條。這並非對業余演員的挑剔,而是對表演“戲劇化”的否定。

在拍攝《家庭問題》時,扮演“李父”的魏忠和扮演“李母”的高淑范有一場爭吵的對手戲。可一連拍了十多遍,王玉總是不滿意地喊“停”。

“你倆說話咋就那麼客氣呢?”

“夫妻間不得相敬如賓嗎?”魏忠有些不理解。

“現實生活裡,哪家夫妻總是客客氣氣說話的?掐架懂嗎?你倆得掐……預備——掐!”

王玉做了個形象的比喻:“就好比做菜,你不能強迫客人吃,得琢磨客人的口味,也就是信息接受的有效性問題。盡管宣傳手段越來越多樣,可不管是煎炒烹炸還是‘咕嘟燉’,關鍵得做群眾愛吃的菜。而且,宣傳方式是動態的,我們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

2014年,青岡人關於黨建活動載體的探索還在繼續……

編輯點評:從形式上看,青岡的微電影創作活動、傳播方式可以歸類於黨員電化教育。從內容上講,圍繞黨委的中心工作進行宣傳引導,調動廣大黨員和群眾釋放正能量,這項活動則屬於“大黨建”范疇。隨著時代的進步、技術的發展,過去一些看似遙不可及的工作方式正在逐步變為現實,微電影正是新時代條件下的一項載體運用,也是探索黨建信息接收有效性的一個路徑選擇。青岡的啟示並不在於拍攝微電影本身,而在於如何與時俱進,利用現代技術手段,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增強宣傳的實效性。(任紅禧)

(黑龍江《黨的生活》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高巍、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