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把人民群眾時刻裝在心窩裡

——記貴州省黔南州長順縣敦操鄉人民政府

2013年12月16日16:3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泥巴裹滿褲腿,汗水濕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誰,我卻知道你為了誰……”。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長順縣敦操鄉,有一群干部始終把群眾當成親人,常年身背背篼,為深山裡的群眾辦實事、做好事,促發展、謀致富,時刻以群眾滿意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得到群眾的真心擁戴,塑造了基層人民政府的良好形象。

2012年3月15日,敦操鄉“背篼干部”連續5天在中央《新聞聯播》系列播出﹔16日,中央電視台又在《朝聞天下》走基層欄目連續5天系列播報了題為“麻山深處的背篼干部”。2012年4月1日,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組織部部長李源潮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背篼干部”當郵差、裝民生、背民心,他們的事跡和精神很感人應大力宣傳和提倡。

“背篼干部”是優秀基層黨員干部的錚錚群像,是四千萬優秀貴州兒女的典型代表。“背篼干部”精神來源於基層干部群眾的生動實踐,是貴州廣大干部群眾精氣神的真實體現,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社會認同,對貴州“開放創新,團結奮進”的時代精神作出了生動詮釋,賦予了新的內涵,成為點亮貴州“精神高地”的火把。

紅背篼背出魚水情

敦操鄉地處麻山腹地,有17個村民組不通公路,許多老百姓購買物資都是肩挑背扛,從最遠的村寨到鄉政府,往返要走8個多小時山路,群眾生產生活極為不便。當干部們看到“一袋肥料累倒一個壯漢,一包鹽巴要走一整天”的現狀,讓他們吃不香、睡不好。

從上世紀90年代起,敦操鄉干部就開始利用下村工作的時機幫助群眾捎帶生活用品,最初只是一兩包煙,后來是鹽、醬油等,到現在是各種生活用品。最早背的是帆布包,后來帶的東西多了,就換成背篼,同時把重點放在幫助群眾增收上來。2011年,貴州省開展“四幫四促”活動以來,他們又在全鄉推行“三定五幫一創建”[“三定五幫一創建”:定服務地點,定服務時間,定服務人員。幫助貧困家庭找致富路子、幫助外出務工人員照顧家庭成員、幫助急病家庭解決用車難和協調解決醫藥費、幫助邊遠群眾捎帶日常生產生活物資、幫助刑釋解教人員重樹信心。通過“三定五幫”,實現“創建文明和諧鄉鎮”目標。]的“351”工作法,形成定點、定時、定人為老百姓服務的長效機制。在每個村組都挂上《為民服務責任牌》,公布干部姓名、電話,公開承諾有困難找干部!隻要群眾有需要,他們都第一時間響應,盡力幫助解決。

於是,在敦操鄉的大山深處就有了一群“背篼干部”,他們在走村串寨開展工作的同時,力所能及地幫助老百姓捎帶點生活物資、辦點實事,已經成為了他們的一份責任、一份義務。多年來,這種做法已經成為鄉、村干部的一種習慣、一種自覺,要是一次下村沒有幫群眾捎帶東西,就會覺得沒干什麼事﹔要是一段時間沒有下村到老百姓家裡坐一坐、聊一聊,心裡就會感到不踏實。

敦操村沙井組韋家學的120隻山羊病了,急需藥品救治!這時,他看到了牆上《為民服務責任牌》上有挂點干部王代林的電話號碼。韋家學撥通了王代林的電話,並說明了當時的情況。兩個小時以后,王代林背著三箱藥品,打著電筒深一腳淺一腳地從來到了韋家學家,給羊打針,救活了全部的山羊。

長期以來,敦操鄉干部職工堅持立足本職崗位,把背篼當作可“移動”的辦公室,把黨的政策送到老百姓家門口,把黨的關心送到老百姓心窩裡,力所能及地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捎帶生產生活用品、代辦低保、養老保險等,隻要村民一個電話,他們都會認真幫助辦理。

紅背篼溫暖群眾心

斗麻村岜洞組和達海組是兩個較邊遠的村寨,村民們一直盼望修一條路。村民梁小胖在干部梁小韋捎帶東西時找到了他,反映修路問題。梁小韋用及時向鄉政府主要領導進行了匯報,鄉政府專題研究、多方協調。在修路的過程中,梁小韋多次往返於工地和鄉裡協調物資和資金等,他的紅背篼深深地印在了群眾的心裡。

因為有“為”,才會有“信”。敦操鄉“背篼干部”用自己的作為換來了老百姓的信任,“有事找干部”成了當地群眾辦事和解決問題的最好、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

打召村川洞組雙目失明的“五保”老人梁貓妹,生活基本靠包點干部梁東元照顧。她家裡的一草一物,除了她長期以來的習慣知曉外,就是鄉干部梁東元最清楚,雖然雙目失明,但僅聽腳步聲她都會知道是梁東元來了,她那早已干涸的雙眼仍然留下了感激的淚水。

格無組11歲的孤兒金良明手骨折,是包點女干部鄭桂仙連夜帶到縣醫院治療,一個多星期的管護直至出院,同室的病友、病友家屬和醫生都認為她們是母子倆。

敦操鄉把全鄉3600余名生活困難群眾和留守老人兒童全部登記造冊,確保群眾不挨餓、不受凍、不耽誤看病、不耽誤上學。2010、2011年敦操鄉連續大旱,他們組織送水就送了兩年,全鄉沒有餓死一個人、渴死一頭牲畜,也沒有一個小孩因此輟學。多年來,無論是炎熱酷暑、還是天寒地凍,面對路險坡陡,他們都風雨無阻,了解群眾所需所盼,幫助解決困難和問題,與群眾建立了血肉聯系,群眾把他們當成了家裡人。

紅背篼裝著致富經

鄉鎮直接聯系農村人民群眾,直接面對群眾,承擔著把黨的富民政策宣傳、貫徹、落實到群眾中去,帶領群眾致富,為群眾服務的職責。

多年來,群眾盼發展、思脫貧,盼望早日找到一條脫貧致富之路。受自然條件限制,老百姓致富路子一直比較窄,“背篼干部”始終把幫助群眾脫貧增收作為工作重中之重,一家一家做工作,發動黨員做示范,引導群眾調整產業結構,開展致富技能培訓,引導村民外出務工,多渠道增加村民收入。

這些工作背后包含著鄉、村干部的汗水和心血。敦操村瓜吉組農業種植示范戶梁小積起初對鄉、村干部的做法不理解、不支持,后來是村干部花萬周改變了他。梁小積很感動:“去年種植高粱比種植玉米多賺了3000多塊,是包點干部花萬周操瘦了10多斤換來的,沒有他的幫助,就不會有這樣的收成。”花萬周用實際行動深深打動了群眾的心,群眾把他們當成親人,見到他們就熱情邀請到家中坐一坐、聊一聊,拿出自己家中最好的東西想要招待他們。

“背篼干部”用熱情影響群眾,用真情贏得民心,促進了全鄉產業的發展和群眾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鄉“四種兩養”特色產業不斷壯大,共完成種植核桃2000畝、花椒1297畝、高粱2000畝、中藥材玄參1350畝,養殖綠殼蛋雞3.5萬羽、養蜂1012箱,群眾增收達1020元。

紅背篼背出新敦操

在敦操鄉扶貧生態移民工程點,梁小雲夫婦一起正在抓緊干活。梁小雲家住敦操鄉斗麻村戈英組,距離鄉政府駐地有6個多小時的路程,趕集購物、生病求診都非常不便。在實施扶貧生態移民后,他家和組裡群眾一道選擇了搬遷到敦操鄉街上居住。因為他家是自主建房,進度比其他村民的要慢,要加快進度,爭取跟村裡其他人一道搬進新房來住。

敦操鄉實施的扶貧生態移民工程涉及到215戶1030人,現已完成主體建設173戶,正在進行二樓主體建設42戶。除了生態移民,在鄉政府領導班子努力下,該鄉基礎設施也得到了快速改善。鄉內的敦操經斗麻村委會至代化鎮、敦操至打召村委會、敦操經過榮至敦台關三條主干公路的水泥硬化全面啟動實施﹔投資82萬元的213口小水池已於今年3月底竣工並投入使用﹔50萬元的教師周轉房已建成,18個教室的教學樓正在進行主體建設﹔衛生院改擴建工程正在進行﹔投資205萬元的幼兒園完成主體工程,修建了打召提灌站和敦操村自來水工程,25個村民組885戶4097人告別了飲水難。

一年來,敦操鄉的小城鎮舊貌換新顏,完成了143戶的街面外立面改造﹔完成了街面740米的人行道改造建設﹔215戶1030人扶貧生態移民工程完成入住后,將實現城鎮人口2410人,城鎮化率達到31.2%,敦操鄉的小城鎮建設擴大了一倍。

村民梁小三由衷感嘆:“一年多來,敦操鄉發展了,變得漂亮了,熱鬧了。我們離小康的目標越來越近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高巍、楊媚)
相關專題
· 2013優秀公務員表彰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