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兩江開發拓荒牛 群眾利益守護人

——記重慶市渝北區龍興鎮人民政府

2013年12月16日16:3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位於中國第三區——重慶兩江新區核心區的龍興鎮,是一個歷經600多年具有鮮明巴渝文化特色的歷史古鎮,更是兩江新區萬億級先進制造業基地的核心區和主戰場。全鎮幅員面積104平方公裡,轄20個村、社區,常住人口8.2萬人。近年來,龍興鎮秉承“開發民為本,萬事民為先”的工作宗旨,把“建設人民滿意政府”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僅開創了開發建設快速推進、鎮域經濟迅猛發展、群眾收入大幅增長、干群關系和諧融洽的良好局面,更是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被外界普遍稱譽的“龍興奇跡”,近年來先后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新干線特色旅游試點鎮、全國婦聯基層組織建設示范鎮、重慶市經濟百強鎮、重慶市魅力小城鎮等50多項市級以上殊榮。

拆遷安置護民利

按照“拆遷為民、安置富民”的總體思路,創新安置補償模式增加老百姓財產性收入,工作中做到用腳步丈量民情、用愛心化解民怨,用實干贏得民心。

征地拆遷感化於民。作為兩江新區開發建設的主戰場和最前沿,龍興鎮承擔著81平方公裡的征地動遷任務,廣大干部充分發揚“5加2、白加黑”的“鐵人”精神,克服群眾期望值過高、過渡居住房源緊缺、社會矛盾錯綜復雜等困難,做細做實群眾工作,做到情況在一線掌握、問題在一線解決、任務在一線落實﹔主動挨家挨戶走訪,耐心傾聽群眾訴求,真誠幫助解決問題。三年來和諧征地8萬畝,安置群眾3.8萬人,共計19個村214個社,創造了兩江新區開發建設的“龍興速度”和“龍興奇跡”,多次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連續三年被評為全市征地工作先進單位。

安置補償惠澤於民。高度注重增加老百姓財產性收入,創造性推出龍興和合家園“一改六好”定銷商品房安置模式,“一改”即改劃撥地為出讓地,業主擁有完全產權,可自由交易買賣﹔“六好”即確保定銷商品房“地段好、戶型好、質量好、配套好、環境好、物業好”,在總建筑面積達135萬平方米共計1.5萬套逾3萬人居住的小區內,學校、醫院、社區、養老中心、運動場、農貿市場、超市、商場等各類設施一應俱全。同時兩次順利分房9400套,創下重慶直轄以來一次性分配安置房的新紀錄。和合家園安置模式不僅群眾滿意,也深受社會各界好評,開創了以民生為導向的開發建設之路,被外界稱為農轉城安置房建設的“龍興模式”。時任重慶市委書記張德江同志評價和合家園為:“重慶農轉城和諧安置的標杆,達到中國特大城市市民宜居的標准,是中國城鄉統籌安置房建設的典范,是中國未來一輪城市發展的方向!”

培訓就業解民憂

突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這一主題,按照“勞務輸出一批,鎮內消化一批,園區企業招收一批”的總體思路,通過“一張網、一封信、滾動屏、培訓班、雙月會”等具體舉措狠抓農轉城人員就業。

創新就業平台。依托高校技術支撐,在全市率先建立起網上城鄉勞動力就業服務信息平台。平台涉及農轉城人員38000余人、13000余戶,包括基本信息、就業狀況、技能水平等50多項指標,此舉極大地方便了政府掌握轄區勞動年齡段人員現狀,有效實現了用工企業和就業者之間的信息互動。同時通過慰問信、LED顯示屏等方式詳細傳達就業、培訓、招工等信息,暢通就業渠道。

狠抓就業培訓。採取定向培訓、訂單式培訓等方式切實幫助農轉城人員就業。3年來,累計舉辦征地農轉城人員就業培訓及園林綠化、叉車、月嫂、家政、美容等職業技能培訓近30余期9000余人次。許多學員在培訓還沒結束時,就已被轄區內的企業選中,提前簽訂了用工合同。

務求就業實效。固定每雙月19日舉行現場用工招聘會,積極協調園區企業優先招工。僅2012年,就聯系30余家企業進行現場招聘,提供就業崗位3200余個,新增就業近1800余人。部分村民甚至還進入韓國SK集團等企業工作,成為世界500強企業的一員。開發三年來,全鎮共提供就業崗位18000個,新增就業12000人,有效達到了“遷得出,穩得住”的開發目標。

統籌推進謀民生

按照“統籌推進、協調發展”的總體思路,全面推進開發區域和未開發區域的協調發展,切實維護群眾利益,真正做到服務群眾同標准、同待遇。

約法三章維護群眾利益。開發建設的快速推進,勢必會給當地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為了切實維護開發區域群眾的切身利益,讓老百姓的生活不因開發而受到影響,龍興鎮全面解決好涉及項目建設周邊群眾的水電氣路訊房等一系列問題,並“約法三章”,始終做到三個不施工:群眾的出行問題未解決好不施工﹔影響群眾生產生活的問題未解決好不施工﹔影響群眾安全的問題未解決好不施工。同時及時解決好因施工建設造成的道路破損、房屋炮損等問題,贏得了群眾認可,同時也營造了群眾支持開發建設的良好氛圍。

切實改善群眾生活條件。大力推進未開發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三年來,先后投入4500萬元用於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其中投入2800多萬元用於轄區農村公路和人行便道的修建、整治與管護﹔投入近900萬元修建提灌站、人畜飲水池、整治山坪塘等,有效解決群眾生產生活用水難題﹔投入資金近300萬元完成農房排危及風貌改造220余戶,實施地質災害避險搬遷120余戶。同時,大力改善場鎮居住環境,投入2200萬元對場鎮道路、市政設施、休閑場所、農貿市場等進行全方位改造,有效改善場鎮居民生活環境,滿足了場鎮人口因開發而猛增的需要。

管理創新順民意

在兩江開發的具體實踐中,龍興鎮因時就勢,順應民意,大刀闊斧改革創新,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工作模式和社會管理模式。

創新工作模式。結合開發實際,將全鎮工作分成征地工作與常規工作兩大板塊,干部比例分配約為1:1,征地工作具體設置8個工作小組,常規工作1個大組,干部分塊分線作戰,形成“8+1”工作格局。對征地工作實行差異化量化考核,根據考核結果進行雙向轉換交流,促進了全鎮工作的整體推進,營造了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創新社會管理。整合資源力量,形成“1+3”四位一體的社會管理格局,即龍興鎮和區政府龍興辦、龍興工業園管委會、龍興公司有機結合,統攬征地拆遷、公共服務、安全穩定、社會管理方面的工作,共同完成轄區社會管理,共同解決轄區發展面臨的難題。針對開發區信訪穩定實際,構建“區政法部門—龍興工業園管委會—龍興鎮—村社區”四級政法聯動機制,及時化解處理各類信訪問題、矛盾糾紛和突發事件,切實維護轄區安全穩定。

創新社區管理。針對大量農轉城人員高密度集中居住的管理難題,創新實行“1+4+X”農轉城社區管理模式。即“社區聯合管理辦公室+龍興鎮+龍興公司+兩江物業+社區居委會+若干群眾自治組織”,組織引導和充分發動社區群眾自管自治,有效破解農轉城社區管理難題。全新的管理模式,極大的依靠了群眾,也極大方便了群眾,群眾在社區管理中的廣泛參與,使群眾的意願得到了最直接的反映和釋放。

務實清廉得民心

始終堅守“開發民為本,萬事民為先”的服務宗旨,堅決踐行“為民、務實、清廉”的群眾路線,做到“為人民服務、讓人民滿意、受人民監督”。

重心下沉情系於民。在村居設立社區工作站和社情民意工作室,機關干部每月輪流到工作站現場辦公2天,耐心傾聽群眾訴求,真誠幫助解決問題,根據工作職責和流程直接處理群眾有關問題。同時大力開展大下訪、大走訪活動,為老百姓排憂解難。三年來,直接聯系困難群眾,調解處理矛盾糾紛,幫助解決群眾就醫、就業和子女入學等實際問題300多起。

扶危濟困關愛於民。建立健全農轉城人員失業、醫療、養老保險制度,並整合勞動保障、衛生、教育、民政及工青婦等組織資源,廣泛開展慰問幫扶困難群眾活動。三年來,通過實施“困難群體關愛行動”、“群眾創業幫扶行動”等活動累計解決810名失地困難群眾的就醫難問題,籌集資金600余萬元,幫扶困難群眾400多人。

清廉作風取信於民。在全市率先探索實行“村務公開到組、組務公開到戶”的陽光村務模式,特別是對征地拆遷補償、低保資金領取、救助款物發放等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全部公開。同時將部門辦事流程、所需資料和聯系電話等內容制成《龍興鎮便民服務指南》發放到每家每戶,方便群眾辦事。工作中,強化監督審計、風險防控、專項治理和廉政教育﹔做到“強黨性、轉作風”,嚴守廉政紀律,自覺防腐拒變。開發三年來,全鎮無一人因廉政作風問題被問責處理,干部隊伍呈現出“風清氣正,干事創業”的良好形象。近三年,全鎮群眾對干部作風的滿意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

地處兩江開發一線的龍興,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美國CNBC、日本NHK等國內外主要媒體實地採訪報道達50余次,迎接國內外參觀考察、交流學習的有關團組達300余批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高巍、楊媚)
相關專題
· 2013優秀公務員表彰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