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大學生村官工作要處理好五個關系

江蘇省大學生村官研究所副所長 李義良

2013年11月04日17:1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我國社會經濟正在進入縱深發展階段,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大學生村官作為有思想、有見識、有活力、有技能的現代人才資源,正成為農村小康社會建設的骨干力量。要用好這支力量,仍有很多工作要做,當前,筆者認為處理好以下五個關系對大學生村官工作的深入開展很有必要。

處理好學校教育與

農村需求的關系

為更好地選聘優秀大學生到農村任職,有必要對各地現行的大學生村官政策進行適當調整。這種調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將大學生村官選聘報名階段從現在的大學畢業階段向前推移到大學二年級或者大學三年級,實施大學生村官雙學位項目,第二學位可為涉農專業或村社管理專業,完成了第二學位的課程並通過考試,可以授予相應學位。建議第二學位的學費由國家予以免除,但要規定參加該項目的學生必須在農村服務若干年。對於參加了該項目的學生,在課程設計和日常調研方面可以有意識增加相關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教學和培訓,並利用寒暑假從事村官見習。這樣不僅可以解決學非所用問題,同時可以培養出一批文化素質高、了解農村的后備干部。根據這一計劃,國家拿出相應的財政支持,將為我國農村發展培養出學有所長、學有所用的優秀大學生村官。

二是對選聘出來的准大學生村官,其畢業實習或設計環節可以在農村大學生村官工作的村鎮進行,根據農村的產業發展狀況或上一任大學生村官的創業情況開展創業項目設計或難題攻關,畢業前夕,相關部門進行項目評審,根據項目情況進行一定的資助。這樣,就能讓一些大學生村官帶著項目、資金走進農村,為下得去創造條件。

三是對任職期滿的大學生村官,高校要在其繼續學習深造方面提供便利條件,可以開設相關涉農或管理等專業碩士學位班。畢業后,如果想繼續回到農村工作,可以為其創造條件讓他留下來,如果不想回農村工作,可以自主擇業。這樣做有利於大學生村官的有序流動和提高基層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

處理好“流得動”與

“留得下”的關系

大學生村官既要“流得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各行各業的接班人,又要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讓一部分人能夠“留得下”,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充實持續的推動力量。在“流得動”問題上,要處理好一元趨向與多元導向的關系,正確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含義。

一要細化從大學生村官中定向招錄公務員等相關政策。從大學生村官中定向招錄公務員時,要競爭擇優、好中選優,在工作業績和考核結果方面設置一定的門檻,處理好考試與考察、筆試與面試、成績與業績的關系,加大工作業績和考核結果所佔的比重,強化大學生村官的實干導向,讓大學生村官普遍認識到,公務員不完全是考出來的,而主要是干出來的、比出來的。

二要重點建立“扎根”機制。在關注“流得動”問題的同時,當前更多的是需要把著眼點放在“留得下”上。農村,既是大學生村官實習、成長的課堂,更是施展才能、克服貧困落后的主戰場。因此,建立完善長效機制,重點在於建立扎根生長機制,研究空降的大學生村官如何著陸,如何融入,如何扎根。要加強落后地區農村的軟硬件建設,為大學生村官繼續留在農村建功立業搭建平台。

三要探討大學生村官任職期滿后的橫向流動。由於在選聘時一般不限戶籍,目前很多大學生村官是在異地工作,任職期滿后要考慮成家立業等現實問題,可以通過出台相關政策,運用市場機制,實行雙向選擇,引導大學生村官向原籍流動,或者向社區、發達地區農村流動。流向發達地區農村的可以採取聯手共建模式幫助曾任職的欠發達村,從而實現村官系統內的橫向流動與內循環,避免流入到農村和基層的人才又很快流失。

處理好分類培養與

多元發展的關系

分類培養是大學生村官管理部門在綜合大學生村官性格特質、專業特長和社會實踐經歷等方面的基礎上,依據“適應需求,科學定位,因材施教”的原則,把大學生村官劃分為“基層干部型”、“創業富民型”和“培養提高型”等不同類型的一種培養模式。要制定大學生村官培養規劃,力爭到“十二五”末期,縣級、鄉鎮、村(社)要有一部分大學生村官成為骨干。調查顯示,在評價自己是否適合創業時,有70.5%的人認為適合,26.3%的人認為不太合適,3.2%的人認為不合適,因此做好分類培養尤為必要。

一是把那些職業感覺良好、村務工作能力強、願意長期扎根基層的大學生村官歸入“基層干部型”。實施“青藍工程”,充分發揮“雙強”型村支部書記的“傳幫帶”作用,側重安排一些急、難、險、重的工作任務幫助提高大學生村官解決基層矛盾、駕馭復雜局面、推動經濟發展的能力,使其快速成長為農村工作的多面手和行家裡手。利用村兩委換屆或鄉鎮黨委、政府換屆契機,把熟悉農村基層情況、工作方法靈活的大學生村官調整到村兩委正職崗位或鄉鎮領導班子裡面鍛煉使用,讓他們大展拳腳,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領頭雁”作用。

二是把市場信息靈通、經營頭腦靈活、管理經驗豐富、有自主創業項目的大學生村官歸類為“創業致富型”。成立大學生村官創業指導中心和創業發展研究中心,重點舉辦SYB創業培訓班和經營管理知識培訓班,加強與農林、水利、扶貧、交通和金融等部門協調,在優惠政策、項目資金、技術支撐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合力提升其創業項目質態和層次,逐步實現項目向社會化的轉變,引領帶動更多的群眾融入到創業大潮中來。

三是把不適應農村環境、進入基層工作狀態慢、有繼續深造學習意向的大學生村官歸類為“培養提高型”。在實行“三級幫帶”指導開展工作的同時,幫助解決生活難題,鼓勵其繼續學習深造。主動與教育部門及高校聯系,舉辦針對大學生村官的學歷學位研修班,推薦部分成績優異的大學生村官進入高校繼續深造。開設工商管理、農業推廣、公共管理等碩士沖刺班,邀請相關專業學者授課,免費為大學生村官提供相關指導,鼓勵其參與競爭以實現更高的發展。

處理好上級考核與

群眾評價的關系

大學生村官的管理考核是大學生村官的關鍵環節,做得好就能發揮“指揮棒”和“風向標”的作用,做得不好,就會挫傷一部分人的積極性,甚至適得其反。

在對大學生村官的考核中,要堅持大學生村官對上級負責和對群眾負責結合起來,既要接受鄉鎮和村裡的領導、指導和管理,完成鎮村領導交給的事務,又要考慮群眾的需求,對群眾負責,搞好群眾需要的服務。要處理好為村干部服務和為村民服務的關系,開始作為助理角色,既要協助書記、主任做好日常工作,擺平心態,從小事做起,又要著眼於宏觀全局,以群眾的需要為基礎,為農民做實事、干好事。

大學生村官具有明顯的基層導向,在考核上也應指向基層,干得怎樣,如何評定考核等次,起決定作用的,應該不是縣級組織部門或鄉鎮黨委政府,而是基層廣大的村干部、黨員、農民群眾。有些地方在考核大學生村官的工作時,採取公開述職的辦法,讓村民、村干部、黨員全程參與,測評打分,就能起到很好的導向作用。當然,考評應堅持省市指導、縣級部署監督、鄉鎮組織實施,重點看工作實績,看當地村干部、黨員和村民的評價。

確立考核的基層和群眾導向,也是避免鄉鎮憑借手中的管理考核權而截留或借調大學生村官的一條有效途徑。

處理好組織推動與

市場推動的關系

從目前看,大學生到村任職,推動主體是黨委政府,推動力量是黨委政府出台的優惠政策,而作為能夠調節人才流動的市場機制則相對缺位。從欠發達地區的農村現況看,有些地方尚不完全具備接納大學生就業的環境支撐。因此,國家在大學生村官戰略實施的初期階段,有必要採取行政推動的辦法。而發達地區的農村,已經基本具備了接納大學生干事創業的條件,可以加強引導,減少政府的干預,通過市場運作、雙向選擇的方式配置大學生村官資源,形成由市場因素主導的自主流動機制。

一方面,把管理重心下移,著重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事實上,近年來,在長三角一些發達地區,本地自主選聘已比較普遍,一些行政村也已經開始自主選聘村官,並且取得了明顯效果。在今后一段時間,欠發達地區仍然需要政府的強力推動,在發達地區,則可以加強農村承接大學生的載體建設,通過村兩委聘任、村辦企業招聘、吸引大學生建立社會服務組織等多種方式,讓市場機制發揮更大的作用,黨委政府主要是從宏觀上進行引導和管理。

另一方面,發揮大學生村官在農村發展與治理中的整合作用。針對其非官非民的尷尬,有人建議賦予大學生村官以准公務員的身份,甚至有人提議給予正式的編制和名分,並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如果將大學生村官納入正式的編制來管理,就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將我們國家的行政管理層級延伸到村一級,這不但會導致行政管理系統更加腫脹,而且也從根本上拋棄了村民自治原則。事實上,大學生村官這個角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紐帶,它連結著黨委政府和群眾,城市和鄉村,高校和農村,群眾與群眾,能夠將“三農”的多種發展要素連結起來,在農村發展與治理中發揮整合作用。

《今日浙江》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高巍、楊媚)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