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倪光輝
2013年08月22日08:0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近年來,試飛員遭遇空中險情3000多次,成功處置險些機毀人亡的重大特情400多起,為國家挽回直接經濟損失數百億元。
從巍巍群山到冰雪高原,從浩瀚大漠到遼闊蒼穹,追風逐電,盡顯凌雲壯志……每天的工作看似浪漫異常﹔
親歷極限飛行速度,感受最大飛行載荷,問鼎最高飛行升限,在萬米高空反復關閉飛機發動機……每天的工作實則驚險無比。
他們是英雄的群體,駕駛研制中的最新機種勇闖藍天雷陣,飛的是別人從未飛過的飛機,面對的是不可預知的突發險情:高空停車、油箱著火、帶彈著陸……
天路迢迢,問劍蒼穹,他們共同的名字是——空軍試飛員。
【給新機試“錯”】
“和死神掰手腕,成敗一瞬,做出最有分量的結論”
航空界有這樣一系列公認數據:一架新機從首飛到定型,試飛中平均17分鐘就出現一個故障﹔每型現代戰機列裝前,要完成數百個科目、數千架次飛行試驗,伴隨出現的各類故障數以千計﹔即使是世界“航空強國”,每一種新飛機試飛成功,也要摔掉幾架……
一種新型戰機的飛天之路,就是一條試飛“險途”。1993年,我國一架飛機就曾在1.96萬米高空試飛時發生空中解體,最終機毀人亡。
試飛員所駕馭的,往往都是最先進、最前沿的機型。近年來的殲—10、梟龍、飛豹、艦載機以及空警—2000預警機等軍機,即使是民用飛機新舟60和ARJ21等機型也都是由試飛部隊完成最終定型試飛。“試飛目的在於肯定成功的設計,發現存在的問題。”成飛副總設計師苗文中說。
試飛員是特殊的飛行人才。2006年,為適應航空武器裝備發展試飛需求,空軍黨委決定開展試飛員專業化培訓。按照部隊推薦、集中考核的方式選拔試飛學員,全軍近300名現役飛行員參加選拔,最后隻有8人入選。
“試飛員就是給新飛機‘體檢’的飛行員。”空軍級試飛專家、中國試飛研究院副院長張景亭說。而某試飛部隊部隊長鄧友明的話更形象:“試飛員就是故意給新飛機‘找錯’的人,找的就是飛機的安全邊界。”
一次,試飛員駕駛某新型戰機試飛,突然一聲巨響,發動機瞬間達到超溫臨界點。如果發動機燒毀飛機將墜落,試飛員應該棄機跳傘。“這是凝聚成千上萬人心血的科研成果,如果墜機,一切要從頭再來,就是死也要保住發動機”,生死抉擇,試飛員毅然關掉發動機。萬米高空,飛機機頭下沉,高速俯沖,所有飛行信息全無,為保護發動機,試飛員多次交替開關左右發動機,此時,飛機已經從萬米高空降至2000多米高度,終於成功啟動發動機,避免了一次重大事故。300秒的驚心動魄,試飛員憑借過人的膽識和飛行技藝,終於安全著陸,挽救了飛機,帶回了寶貴的科研數據,為改進完善裝備提供了重要依據。
“試飛員駕馭的新機,是幾代人的心血,國家上億元的財產。所以試飛員面對危險時,第一反應都是先保住飛機。”空軍某試飛部隊原部隊長王文江指著一架新機動情地說。
“萬分之一的隱患,也會百分之百威脅試飛員的生命。”“英雄試飛員”李中華說,試飛員要有對國家和軍隊極端負責的態度,否則,就不是一個真正的試飛人!“開最新型的飛機,做最驚險的動作,出最有分量的結論,這是試飛員的責任。”
試飛員天天和死神掰手腕。在61年的試飛歷史上,先后有27名空軍試飛員血洒長空。由於培養戰機試飛員是一項有特殊要求的工作,這些試飛員烈士的名字並不為人所知。
【給科研找“茬”】
“較真,是為了避免設計缺陷,為了挽救價值上億元的科研樣機”
某試飛部隊技術研究室。20多名飛機設計技術人員在這裡當起了“學生”,給他們“授課”的是試飛員。
“試飛員提出的任何意見,我們都視若珍寶。”某飛機設計研究所總設計師王海峰介紹,每個飛行起落科目前,這樣的交流都必須進行,有時為了某個問題,試飛員和技術人員甚至會爭論得面紅耳赤。
由過去的被動接受試飛科目,到主動參與試飛全過程,變“要我怎麼飛我就怎麼飛”為“我怎麼飛,為什麼這樣飛?”現今,空軍試飛員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航空科研工作者。從根本上改變試飛理念,實現了由技術型向專家型的過渡和轉變。在飛機研發中,試飛員和工程技術人員一樣,具備豐富的知識和敏銳的專業眼光,參與設計、試驗、評估,和他們一起分析試驗數據曲線,在各種試驗中發現系統的瑕疵,找出缺陷和故障的原因,提出改進意見。
一次,試飛員李國恩承擔我國某新型導彈發射驗証試飛,在空中模擬試驗中,他先后發現了構成發射條件的設置不合理、火控系統計算機軟件缺陷等問題。
有專家認為,按目前標准,飛機已經達到試飛驗証要求。但李國恩綜合分析認為,如果按這樣的數據標准定型,會加大飛行員操作難度,不僅不利於實戰,而且飛機在大過載條件下發射導彈時,容易吸入導彈尾煙造成空中停車。
“作為試飛員,要時刻想著部隊飛行員的需要。”盡管面對的是科研院所專家權威,承受的是科研進度巨大壓力,李國恩還是大膽地堅持自己的意見:改進構成導彈發射的條件,修改火控系統軟件。經過改進,該系統更加符合實戰要求。
採訪中,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的科研人員有個共識:試飛員是新戰機的“試用者”,隻有他們以科學嚴謹的態度,通過試飛對戰機進行反復檢驗,才能使設計缺陷逐一得到暴露改進。
2002年,國產某新機試飛前,試飛員梁萬俊作為試飛小組成員,在參加完台上試驗和閉環試驗后,提出駕駛杆的操縱設計不符合飛行員習慣。設計人員和廠方反復論証認為,當前的設計是可行的,而且就現有技術情況來看,很難再有改進。
“空中飛行員操縱是否靈巧順手,直接影響飛行質量,絲毫的操縱障礙都可能會延誤戰機,甚至給飛行員帶來災難。”梁萬俊堅持自己的看法。為此,好長一段時間,設計方和廠家怕見他,說他太“倔”。可是,后來的事實証明,這個小小的改進,對改善該型戰機的操縱性起到重要作用。
殲—10戰機之所以性能出眾,是因為在科研試飛中,僅僅針對座艙、起落架等方面,試飛員就提出幾百條改進建議,類似手柄、油門杆這樣的部件,都是靠試飛員用橡皮泥一點一點把心中的感覺捏出來的。
李中華認為:這種“倔”,往往避免了重大試飛特情,挽救了價值上億元的科研樣機﹔這種“倔”,往往避免了設計缺陷,節省研制時間和數以億計的研制資金﹔這種“倔”,往往拉近了平時與戰時的距離,避免了未來戰場上的被動吃虧。
2007年,因成功完成某型導彈系統研制試靶,空軍某試飛大隊集體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年,因在某新型戰機飛機和發動機工程研制定型中作出重大貢獻,張景亭、丁三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2012年,因成功完成梟龍飛機定型試飛,王文江、梁萬俊榮獲“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給自己找“事”】
“我們多一分風險,裝備就少一分隱患,打贏就多一分勝算”
8月上旬,中國某軍用機場。晴空萬裡。
伴隨著發動機震耳欲聾的轟鳴,一架正在跑道上滑行的新型國產戰機猛然加速、拉高,直刺雲霄。一小時后,戰機成功著地,試飛員說:“感覺很好!”語氣輕鬆得讓人想不到每一次試飛都是“刀鋒上的舞蹈”。
“失速尾旋”、“空中停車”、“最大過載”被國際飛行界劃為死亡禁區的專業名詞,卻是試飛員經常面對的科目。
三角翼飛機失速尾旋,是世界公認的“死亡禁地”,也是試飛中必須攻克的難關。僅美國和俄羅斯在失速尾旋項目的試飛中,就損失過多架飛機,多名試飛員付出了寶貴的生命。這片“禁地”,嚴重制約著我國航空工業發展和部隊戰斗力水平。
誰敢挑戰這個難題?經過層層選拔,雷強、盧軍被派到國外某知名試飛員學院學習。歷經艱險,成功飛完米格—21正負尾旋100多次后,雷強感覺教科書上規定的負尾旋不能超過3圈,並不是極限值。雷強下決心要把“封頂”的極限刷新。
在一名老試飛教官的帶教下,雷強跨入前艙,他駕機直沖萬米高空。飛機進入負尾旋狀態后,以4秒鐘一圈、一圈600米的速度仰扣滾轉下墜,“鬼門關”近在咫尺。1圈,2圈,3圈……飛機像陀螺一樣越轉越快,命懸一線,雷強操縱著飛機直至進入4圈,才改出“倒飛”狀態。伴隨一聲轟響,飛機重新啟動,調整姿態后安然落地,一個新的紀錄被中國軍人寫下!
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讓每一位試飛員不斷自我加壓,給自己找“事”——
李中華駕駛殲教—7試飛80多架次,經歷10多次空中停車和意外險情,驗証探索了三角翼型戰機平飛、側飛、倒飛尾旋等技術﹔
梁萬俊駕駛燃油漏光的梟龍飛機從1.2萬米高空成功迫降,演繹了生死8分鐘﹔
徐鵬德、呂振修在運—7某型飛機上首次完成了失速適航試飛,填補了我國航空史上的空白﹔
張景亭在陸上“斜板滑躍”試驗首飛成功,為艦載機在航母甲板順利起降奠定基礎﹔
……
“我們多一分風險,裝備就少一分隱患,打贏就多一分勝算,這是幾代空軍試飛員們的共同心聲!”試飛老英雄黃炳新感慨萬千。
近年來,試飛員遭遇空中險情3000多次,成功處置險些機毀人亡的重大特情400多起,為國家挽回直接經濟損失數百億元。
相關專題 |
· 空軍英雄試飛員群體先進事跡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