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空軍試飛部隊61年試飛160多型2萬余架國產新機

2013年08月21日15:29   來源:中國僑網

原標題:空軍試飛部隊61年試飛160多型2萬余架國產新機

空軍試飛部隊61年試飛160多型2萬余架國產新機

  試飛員邁著鏗鏘的步伐,受命出征。 譚超 攝

  2006年12月,經過試飛員的精准試飛,殲十戰機整建制被裝備到部隊,中國空軍戰斗力成倍增長。這是殲十雙機編隊飛行訓練。 譚超 攝

  中新網北京8月21日電 (陶社蘭 萬光躍)“飛豹”、殲-10、航母艦載機等先進戰機陸續列裝部隊……這些,離不開中國空軍試飛部隊。60多年來,空軍試飛部隊始終以國家核心安全需求為導向,以軍事斗爭准備現實需要為牽引,完成160余型、20000余架新機試飛,為加速推進中國軍隊轉型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航空界有這樣一組數據:

  一架新機從首飛到定型,試飛中平均17分鐘就出現一個故障﹔

  每型現代戰機列裝前,要完成數百個科目、數千架次飛行試驗,伴隨出現的各類故障數以千計﹔

  即使是世界“航空強國”,每一種新飛機試飛成功,也要摔上幾架﹔

  上個世紀80年代末,某國新研制的4架某型三代戰斗機,在試飛中全部摔掉。

  ……

  1952年,為滿足抗美援朝作戰需求,在一無試飛條件、二無試飛經驗、三無試飛隊伍的情況下,3名空軍飛行員用短短9個月,就把數百架飛機飛上藍天、送上戰場。從此,一代代空軍試飛員與國防科技戰線一起,開創並見証了中國航空事業的發展。

  國產運-8飛機是中國目前已經生產的大噸位運輸機。“發動機空中停車再啟動”,這是試飛風險課目的險中之險,要求飛機在不同高度不同狀態下,先關掉1台發動機,3分鐘后,再重新啟動。某航空強國試飛此課目時,先后多次機毀人亡,世界航空界因此將其稱為“飛行禁區”。國內運輸機試飛中,多年無人涉足。

  1993年9月12日,鄒延齡和梅立生、劉興、王景海、李惠全組成了一支“藍天敢死隊”,毅然登機。

  飛機爬升至4000米,到達預定空域。鄒延齡命令:順槳(即關閉發動機)!頓時,機艙外爆出一聲巨響,右側4號發動機轉速表瞬間為“0”。按照設計,運-8飛機有3台發動機工作照樣能飛回來,但是停掉的發動機如果不能成功啟動,螺旋槳會在風力的作用下產生“風車”一樣的反推力,可能引起飛機失控。

  而此時,他們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停車發動機產生的幾千公斤拉力與正常工作發動機幾千公斤的推力,交織一起,迫使飛機難以控制地偏斜,鄒延齡帶領機組,與死神搏斗。

  驚心動魄的3分鐘,對於機上每名試飛員來說,就像過了3年!3分鐘后,發動機成功起動,飛機很快恢復狀態,隨后安全著陸。這次空中啟動成功,意味著該型飛機試飛進入新裡程,標志著中國具備了這項風險課目的試飛能力!

  對於空軍試飛員來說,他們雖然有著飛行員的“金字塔”的美譽,但是在某種意義上,這種美譽更意味著卓越的意識、高超的技術,還有過人的膽略。

  2006年3月3日,時任空軍某試飛部隊副部隊長李國恩駕駛某新型戰機試飛,滿彈、滿油並加挂3個副油箱。正當他准備拉杆離陸起飛時,突然飛機右偏,前輪抬起困難。“右發加力未點火。”此刻,飛機滑跑距離已經超過跑道的3/4,中斷起飛將機毀人亡。

  李國恩果斷拉杆起飛,並極力保持好飛機的姿態,想著盡快建立著陸航線。而當飛機剛剛爬升到100米高度時,右發卻突然停車了!

  李國恩明白,此時速度小,駕機返場的風險很大,但他仍然決定一試。他靠1台發動機保持小角度上升,隨即按下啟動按鈕,但未成功。緊接著,他又進行了多次啟動,依然失敗。這就意味著,他必須憑借1台發動機,在滿載狀態下返場著陸。

  1台發動機情況下,超載著陸的風險很大,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機毀人亡。“跳傘就意味著數年的科研成果清零!已經沒有選擇余地,就是死也要試試。”李國恩果斷操控飛機進入著陸航線,一番艱險,成功著陸,不僅保住了飛機和科研設備,更帶回了重要的飛行數據。

  像這樣的歷險,對於試飛員來說,可謂家常便飯。

  2004年7月1日,梁萬俊駕駛“梟龍”戰機執行試飛任務。他駕駛戰鷹順利爬升至1.2萬米高空,在距機場70公裡處,當他按規定做完動作后,突然發現油量指示異常。

  兩分鐘后,油表指針停在了0刻度。發動機空中停車!此時,飛機高度4700米,距機場20多公裡。

  空滑迫降——梁萬俊以十足的勇氣很快做出決定,雖然對自己的迫降技術頗為自信,但這畢竟是一次史無前例的高空遠距迫降。

  梁萬俊的決定得到了兩任部隊長錢學林、雷強的支持,在他們的引導下,梁萬俊十分精准地修正著飛機的速度和高度偏差,平穩地駕駛飛機穿過雲層,向機場方向飛去。1分鐘后,飛機出現在機場上空。降落機會隻有一次。

  “准備降落!”13時43分,隨著一聲口令,梁萬俊操縱飛機風馳電掣般扑向跑道。

  飛機以超出常規70公裡的速度接地!巨大的轟鳴聲中,輪胎剎爆,飛機拖出兩道長長的輪印,在距離跑道盡頭300米處穩穩停住!

  1992年8月19日,是黃炳新駕駛“飛豹”試飛某重大風險科目的日子。前兩次試飛,飛機都出現了劇烈振動現象。8月24日,第三次試飛准備完成,黃炳新和另一名試飛員楊步進踏上飛機,承擔了這次任務。

  當黃炳新駕機以每小時1100公裡的速度進入5000米高空時,飛機震動得跟前兩次一樣,仍然非常嚴重。表速超過1150公裡時。“咚咚”兩聲巨響,飛機頓時像野馬橫沖直撞。黃炳新隨即蹬舵,飛機沒有任何反應——因為震動過於劇烈,方向舵掉了。

  黃炳新臨危不亂,開始駕機返航,他試著推左發動機油門,同時向右壓駕駛軒,飛機向右滾轉並在左右發動機推力的反差力矩作用下,機頭緩緩地橫側,改變著方向。他就這樣艱難而冷靜地駕機飛向機場上空。

  沒有方向舵的飛機在高速降落時,隻能靠副翼,而反應遲鈍的飛機稍有偏差,就會導致機毀人亡。他雙手緊握駕駛杆保持飛機平衡,雙眼盯著跑道,穩健地將飛機對向跑道,隻聽見“唰”的一聲,機輪安穩觸地……

  “試飛員誰不經歷幾回‘鬼門關’?”談起空中歷險,空軍級試飛專家徐勇凌說,“試飛員是一個高風險的職業。近年來,試飛任務中,空中歷險3000多次,成功處置可能機毀人亡的重大險情達400多起。特情雖然危險,但試飛員的人生字典裡沒有‘害怕’二字。”

  翻開試飛歷史,記者發現,試飛中最大的危險不僅是發動機停車,還有喘振、螺旋、大側風、油箱起火、帶彈著陸等。在茫茫蒼穹,一個試飛員要飛別人沒有飛過的飛機,做別人沒有做過的動作,險情就像幽靈,時刻在頭頂纏繞,誰也不知道死神何時會降臨。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史無前例地進行殲-7C、殲教-7和殲-8B等3種機型同時定型試飛,在這場歷時3年的試飛攻堅戰中,試飛員僅處置的發動機空中停車險情就多達160多次,創造了當時科研效率最高、試飛周期最短等多項紀錄。

  1998年3月23日。這是雷強最銘心刻骨的一次飛行,也是中國航空工業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次試飛。作為首席試飛小組的首飛試飛員,他將駕駛中國第一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機——殲-10飛機飛上藍天!

  殲-10飛機,是中國自行研制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新一代高性能、多用途、全天候戰機,是被列為國家重大專項國防重點裝備。

  從80年代中期立項,到科研樣機的誕生,近20年時間,全國300多家科研院所生產廠家為它集智攻關,通力協作,數以萬計的科研人員為它夜以繼日,嘔心瀝血。

  首飛,究竟能不能飛起來、飛回來?很多人心裡都沒底。對於試飛員而言,這次起飛也可能是永別!

  從上午9點一直等到下午4點,氣象條件勉強達到首飛要求。從塔台到殲-10飛機的距離有200多米。在無數雙期待的眼神中,雷強身穿桔紅色抗荷服,昂首走向戰機。雷強后來回憶說:“回想殲-10飛機研制的漫漫歷程,我感到,這一天來得實屬不易,也來得太快了!”

  從飛初教機到高教機,從飛亞音速到超音速,20多年了,雷強的夢終於要實現了!座艙蓋一關閉,雷強平靜下來。他下定決心:就是缺胳膊少腿,也要把飛機給整回來!

  起動、滑出、加速、拉杆,飛機在快速滑跑中昂起頭來,呼嘯著沖向藍天……雷強有條不紊地做完各種試驗動作。20分鐘之后,飛機落在跑道正中央。

  此后幾年,雷強不僅在該新型戰機飛行400多個架次,創造了10項紀錄,還成功處置數十起空中重大特情。

  殲-10成功首飛,使中國一躍成為世界航空大國,填補中國航空史30余項空白,創造了三代戰機研制中唯一沒有摔過飛機的紀錄,空軍兩個試飛部隊因此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新時期的空軍試飛員是無畏戰士,更是航空領域的專家學者。

  上世紀80年代末,中國開始進行空中加受油技術攻關。面對國外的技術封鎖,8名試飛員和航空科研人員用近3年時間,攻克數百項技術難關,成功實現加受油機在高空、中空、低空的“戰略對接”,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

  現在,中國已經有多型號殲擊機掌握了空中加油技術。回首數年空中加受油機工程試飛的艱難歷程,試飛員們依舊歷歷在目。

  合得攏,是加受油技術的第一難關,難在編隊,難在合攏。編隊就是加受機達到相對位置,這個位置就是加油軟管的長度。太長,加油軟管就可能纏繞飛機造成險情,太短,就可能撞機。

  亞音速的轟-6飛機發動機噴出的尾流,可以損壞一架十幾噸戰機。十幾噸重的受油機,卻有兩倍以上音速。這是一種矛盾,是一種需要試飛員在高速運動的過程中尋找到最佳“平衡點”的重大科研項目。

  配合時加受油機的間距隻有幾米。為了編隊不出危險,加受油飛機申長生、張海、常慶賢、湯連剛等試飛員冒險經歷了長時期、多架次的試飛,才使間隙一次次慢慢地縮小,最終達到了目標要求。

  然而,合得攏,只是前提,關鍵是加得上。隻有加得上才能叫加油,否則加受油工程就是一句空話。

  在浩瀚的藍天上,加受油機都在高速飛行,細細的加油管要精確地插接在受油機小小的受油頭上,好比在高速運動中玩穿針引線的活兒,難度可想而知。因為飛行時存在氣流擾動,加油管常常在空中擺動:接觸力量大了,受油頭可能斷裂﹔力量小了又接不上。所以放出受油管的時間、長度,是能否成功加油的一個關鍵。

  一次次試飛,一次次失敗,不是距離太遠夠不著,就是軟管剛碰上受油頭斷裂。每一次試飛都是一次冒險,每一次冒險都有一份收獲,無數次試飛冒險,終於換來對接成功。1998年,該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部“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60多年來,空軍試飛群體與航空科研人員先后完成一系列重大科研攻關任務,掌握了一大批事關國家核心競爭力和部隊戰斗力的尖端技術。

  1991年,因成功試飛中國第一架K-8V變穩飛機,湯連剛、李存寶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07年,因成功完成某型導彈系統研制試靶,空軍某試飛部隊集體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9年,因在某新型戰機飛機和發動機工程研制定型試飛中作出重大貢獻,張景亭、丁三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2012年,因成功完成梟龍飛機定型試飛,王文江、梁萬俊榮獲“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

  近年來,空軍試飛員先后完成了殲-10、殲轟-7、某型發動機、空警-2000、空警-200等試飛任務,開創中國戰機科研試飛新模式,標志著中國躋身於信息化、體系化發展航空裝備的國家行列。殲-10試飛總師周自全認為,航空科學的每一次突破,都以試飛員技術突破為基礎。(完)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健、董宇)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