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建>>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

503 全國孝老愛親模范:候選人王華堂、張翠蘭事跡

2013年07月16日09:45   來源:中國文明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王華堂、張翠蘭夫婦

王華堂,男,漢族,1936年12月生,中共黨員,山東省蓬萊市登州街道海福萊小區居民﹔張翠蘭,女,漢族,1938年3月生,王華堂的妻子。

43年,15000多個日夜,王華堂、張翠蘭夫婦傾心照顧原本素不相識的腦癱棄嬰,自己終身未曾生育。他們用無怨無悔的堅持詮釋著超越血緣的無私親情。

1970年臘月,當時還是婦科醫生的張翠蘭剛睡下,便被急促的敲門聲驚醒。打開門,一名孕婦抽泣著跪在門口,懇求讓未婚先育的她入院生子。張翠蘭連夜將她送到醫院,還把剛領的38元工資和10斤糧票留給她。第二天,張翠蘭就去外地出差了。10天后回來,值班護士就把剛出生3天的嬰兒和一張住院單據遞給她,說產婦走了,臨走前說把孩子交給張翠蘭撫養。她一下子懵了,看著懷裡嗷嗷待哺的嬰兒,還未當過母親的她決定先把孩子抱回家,邊撫養邊尋找孩子的親生母親。

由於通訊不便,入伍后一直駐守長島的王華堂在十多天后,才從妻子的來信中得知這一消息。他回復妻子說:“我支持你,孩子咱先養著!”王華堂托人四處打聽孩子生母消息,但是收到的回復卻是:住院單據上產婦名字和地址都是假的。更讓人揪心的是,孩子看起來越來越不正常,經過檢查被診斷為腦性癱瘓,可能終身痴呆。大家都勸他們趕緊把孩子送人,免得拖累一輩子。可張翠蘭說:“這孩子既然來到咱家,就是緣分,咱不能不管。”王華堂也說:“對!從今往后,他就是咱們的兒子!”他們給孩子取名叫王群。

此后,王華堂、張翠蘭夫婦將全部精力都放在照顧王群的身上。夫妻倆賣了老家的房子,輾轉青島、威海、旅順、上海、大連等地求醫問藥,幾乎花光了所有積蓄,孩子的病依然沒有好轉。回到蓬萊,張翠蘭開始自學針灸理療,給王群施針﹔王華堂每天早上都為王群按摩、推拿、熱敷,進行康復訓練,還為他洗臉刷牙、穿衣喂飯、端盆擦身……夫妻倆為了照顧王群,還相約不再生育。

直到2012年,已經年過七旬的王華堂、張翠蘭夫婦再也無力照顧王群,在政府的關懷下將王群送到福利中心。每個星期天,夫妻倆都會帶上王群愛吃的飯菜和干淨的換洗衣服,到福利中心看望他,為他針灸、按摩。2012年冬天,張翠蘭為王群親手縫制了五條棉褲,說“媽老了,多給你縫幾條棉褲好留著你以后穿,等媽不在了,你也能穿上媽媽親手縫的棉褲。”

王華堂、張翠蘭夫婦榮獲山東省道德模范榮譽稱號。

來源:中國文明網

 

(責編:姜萍萍、楊媚)


相關專題
· 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