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建

鸚哥嶺成名之后……

2013年06月10日14:05   來源:海南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鸚哥嶺青年團隊與周邊社區村民親如一家。記者 武威 攝

  車子在盤山的312省道上奔跑,什隆河淡淡的溪流在腳下靜淌。山徑的微風,溪澗的流水,一路陪伴我們趕赴鸚哥嶺。

  這是中國華南地區連片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6年前,一群青年的到來,擦亮了大山岑寂的底色。

  來自全國9個省區的27名大學生,組成青年團隊,將自己的青春夢想扎根在大山嶺、溪流旁,2012年他們的事跡為全國所矚目后,生活和工作都悄然發生了改變。“他們的心還會如過去那樣從容淡定嗎?”一路上,來訪者的腦海裡幾乎都劃著問號。

  他們成長成熟,生活中多了新的責任

  對這群年輕人新的探訪,從麟麟和浩浩兩個孩子開始。

  5月31日,五指山牙胡小學39個小朋友和一個黑瘦叔叔玩成一團,兒童節快到了,王雲鵬代表團隊送來了文具和他們自己編寫的“鄉土教材”。王雲鵬特別喜歡孩子,這樣的日子在村小度過,他也有“私心”:可以少些時間想念麟麟。

  鸚哥嶺青年團隊一年多的時間裡,多了5個“小鸚哥”。他們都是團隊成員的小寶寶。李小玉的寶貝9個月,廖常樂和王慧穎的孩子11個月,許碧果的3個月……團隊“壯大”了,團隊中的不少人要為生活做出新的選擇。

  對王雲鵬來說,為人父的轉變,痛多於快樂,因為1歲多的麟麟見不到他的爸爸。

  麟麟瞇瞇的笑眼很可愛,已經會“拔、拔”地試圖喊出“爸爸”的聲音。出生4個月,王雲鵬和鐘玉珍歡天喜地把麟麟抱回了鸚哥嶺。

  可半年不到,兩口子工作愈發繁忙,孩子實在顧不上,狠狠心,他把麟麟抱回了老家。

  “周末哪怕隻一天,我也很想回去看看他。”王雲鵬說。

  麟麟已懂很多話,周末要回鸚哥嶺的晚上,小家伙看爸媽要走的神色就哭了,狠抱著爸爸脖子不肯下來。

  “在門口硬把他放下了,我們就聽著他哭,沒回頭,那種難受……”王雲鵬大多時間留給了大山,面對與孩子的分離。

  同樣情形的還有浩浩。5月30日,李之龍趕來參加兒子浩浩幼兒園畢業班的最后一次家長會,老師都覺得驚訝。幾年來,李之龍在兒子的幼兒園裡一次也沒出現過,浩浩想讓班裡小朋友看看“黑貓警長”爸爸的願望,當父親的,沒能幫他實現。

  人生的不同階段,他們多隻做了忠於自己內心的選擇。

  他們堅守大山,綠色夢想痴心不改

  6月1日清早,鸚哥嶺南坡布倫村腳下,李之龍、王合升、劉磊、周薇帶著9名護林員進山監測。

  艱難的山嶺雨林之路,王合升用鸚哥嶺“水母眼淚”的傳說為大家解乏。他太熟悉這裡了,4年前,在南坡小水潭裡發現了淡水水母,給剔透晶瑩的小生物起了好聽的名字———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有力印証了海南中部山區生態的完好和水質的清純,也堅定了我們保護好雨林的信心。”王合升說,一年多來,外界對他們的關注增多了,但他的生活沒有太大改變,他仍定期堅持到南益溪畔觀察記錄桃花水母,“隻要看到這個可以反映生態指標性的小生命,心就很踏實。”

  “為一個個小生物爬山奔波值得嗎?”記者問。王合升說,他想讓山嶺裡的每個生命都好好活著,他覺得父親遠遠地在看著他,考驗他是否重信踐諾。

  4年前,同在這片山嶺,王合升研究國家I級保護植物伯樂樹,3月是伯樂樹一年一次的花期。

  那個月的一天,合升突然接到了山東老家哥哥的電話,哥哥幾乎哭出聲來。父親確診癌症半年多,合升一點兒不知道,說這事時,合升的心又像被碾過一般。知道了消息的他崩潰般地糾結,可他誰也沒告訴,選擇留下來,守在伯樂樹旁。

  完成任務趕回老家時,合升見到了枯瘦的老父親。“我守在他床頭,第二天夜裡,他定定地望著我,幾乎是一字一頓:‘明天回海南吧’。我對他說,‘你別亂想,病好一點我帶你去海南,那裡可好了。’可父親卻拉起我的手,好像用盡了渾身的力氣:‘所有人,我隻放心不下你。’”

  那一夜,老父親帶著不放心離開了他深愛的人,留下了小兒子對他永無彌補的愧疚。

  “我對父親承諾過,多為海南的青山綠水盡一份力,有時我想,我愛這裡,大山會知道,溪水會知道,父親也一定會知道。”王合升說。

  合升和青年團隊幾年的努力換來了成果。雨林裡龐雜動植物分布的脈絡漸次清晰。在白沙工作總站王偉峰的數字化系統中,我們清楚看到了合升和隊員們尋找到的蘇鐵、輪葉三棱櫟、海南油杉等重點保護植物,被清晰標記在了數字地形圖上﹔海南孔雀雉、山鷓鴣、水鹿、小靈貓等珍禽異獸被活靈活現地記錄進了數字化檔案。

  他們用心用情,對黎苗鄉親的心意從未改變

  2012年鸚哥嶺成名之后,團隊來了5名新成員,他們為像哥哥姐姐們一樣守護鸚哥嶺而來,瘦弱白淨的王亞是其中一員。

  “她來了就要爬好漢坡。”驕陽下,王亞向她哥哥王偉峰和老隊員挑戰。“爬到終點的那一刻,她沖我喊‘哥哥你看!我能做到!我能跟你一樣守著山,守著這裡的人!’”聽到喊聲王偉峰差點掉淚了,他看到了妹妹身上山螞蟥咬過滲了血印的衣裳。

  王亞做到了。

  一年來,牙胡、元門、番陽小學的孩子們喜歡她,南開鄉、元門鄉的鄉親們也喜歡她,青年團隊與山區鄉親的深情,在新一撥來到大山的年輕人心中,如溪水般流淌。

  多年來,各地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多是靠行政手段搶救性劃建,未從根本上解決區內群眾的生活出路,鸚哥嶺的隊員把幫助社區發展生產,放在了心頭。

  王亞他們專跟農民打交道,一年來,幫農民推廣養蜂的設想變成了現實,是她的最大收獲。

  6月2日,元門鄉紅茂村支書王宏高帶記者看了他家的20窩蜂,“養蜂成本低,可售價高,80元一斤,一年下來,20箱蜂蜜收入會有近萬塊,多虧這些大學生。”

  為提高水稻收成,隊員們為農民引進“稻鴨共育”。去年推廣中,900隻鴨苗在紅新、方什免費分發,每戶15隻。鴨子放養在水田中,吃虫促進水稻生長,鴨糞又是好肥料。到我們來的時節,水稻已抽穗,鴨子也長肥了,一派勃勃生機。

  稻鴨共育如今已在鸚哥嶺山區周邊的多個社區推廣開來,元門鄉紅新村36戶人家,家家都養鴨,村民算過賬,除鴨子收購價每斤高出2元之外,節省下的土地和飼料,能讓每戶人家每年多掙1500多元。

  6月5日,王雲鵬帶著王亞、麥嚴、劉禮軍又向山腳下的番陽中心小學進發了。山區孩子的“小書包”、農民的“錢袋子”是背在年輕人心上沉甸甸的行囊。

  在崎嶇山路上,所有的平凡、瑣碎和艱難,都不會阻擋住這群年輕人為美麗中國所做出的青春抉擇。

  青年的選擇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未來。粲然於綠野的鸚哥嶺青年團隊,正一往深情地向大山走來。

  (記者 杜穎 單憬崗)

(責編:楊媚、權娟)


相關專題
· 特寫·側記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